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4月, 2007:

“你支持哪支球队?”

“你支持哪支球队?”我的邻居,5 岁的 Megan,忽然问我。

最近 Megan 喜欢在我厨房的窗口前转悠,做晚饭的时候,我们会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不过问题从“你在做什么吃?”变成“敏感”的球队问题,竟让我语窒了。

实际情况是我不支持 Hearts,也不支持 Hearts 的死对头 Hibs,我不是任何一支苏格兰球队的球迷。不过在有“本地死敌”球队的地方,比如爱丁堡的 Hearts/Hibs、格拉斯哥的 Celtic/Rangers、曼彻斯特的曼联/曼城,问起支持哪支球队,外地人不免顾左右而言它。如果说哪支都不支持,则会有被继续拷问的危险。

好在 Megan 并不在乎我支持哪支球队,因为她要向我宣布新闻:“我支持 Hearts!他们今天赢了!赢了 Celtic!妈妈告诉我的!”

今天 Hearts 确实赢了 Celtic。

这事让我想起曾看到的一个故事。多年以前,住在格拉斯哥的某个美国人或者澳大利亚人,经常被问到是支持 Celtic 还是 Rangers (那时候很正常,现在一般不会问陌生人这个问题了),不胜其烦,而且还怕一旦答错有危险。后来终于想出一妙计,下次再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回答“Patick Thistle”。Patick Thistle 在格拉斯哥,和 Celtic 和 Rangers 相比,是个小弟弟,而且是个无宗派的俱乐部。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烦他了。

爱丁堡的 Hearts 和 Hibs 虽然是“本地死地”,但两队之间的宗派之争其实很弱,与格拉斯哥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下次如果被问道我支持哪支球队,我也许该说 Livingston。

BBC Radio 4 Chinese in Britain 下周开播

转载自英华新闻

BBC“英国华人”专题回顾华人移民历史
作者:【英华新闻】
BBC 电台四台 (Radio 4)将从 4 月 30 日开始,播出一个十集的专题节目“英国华人” (Chinese in Britain),讲述华人移民英国、在英国生存、生根、发展的历史。

“英国华人”专题节目主持人 Anna Chen 本身是华人移民后裔,她说“对许多人来说,华人在英国的历史始于‘外卖一代’:1960年代来自香港的大批华人,几乎在英国的每条主要商业街上都开了中餐外卖店,把炒面变成英国‘国菜’。但我的父亲却早在1920年代就作为海员来到这里,当过消防员、工党政治活动家、后来还经营报纸。所以我一直对那些无名的先辈很好奇,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做些什么工作?他们在英国的遭遇怎么样?”

“英国华人”将从20世纪初第一批移居英国的中国海员开始,介绍早期中国移民的生存经历和挣扎奋斗创出一片天空的故事。每集都有侧重,包括唐人街、洗衣店、餐馆、教育、中国女性、面对歧视、艺术、银幕形象等等。

BBC Radio 4 Chinese in Britain 专题网页

今天《独立报》头版

今天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头版内容又与其它报纸不同,红色的天空下巨大的烟囱,一副世界末日般的景象下,是报纸的头条:The Great Pall of China 。在头条玩文字游戏,小报玩得最出色,《独立报》无疑是借用了小报伎俩,搞点耸人听闻的故事。

The Independent

这篇报道的背景是国际能源组织(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近公布,根据中国07年第一季经济增长数字,修正其早先的预测,认为中国将在今年,而不是08年,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超过美国(中国 6020M 顿 : 美国 5910M 顿),成为世界第一。《独立报》近年来一向以环境卫士自居,自然要大肆报道。《卫报》是作为国际新闻发在内版,我在《泰晤士报》根本没有看到有关报道。

不过《独立报》的报道还算平衡,配了一篇文章 ‘It’s our turn to enjoy economic growth’--代表中国公众的情绪。文中指出中国人均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排放量为 3.2 顿,仍然低于全世界平均 (3.7 顿),而美国则是 20 顿。

西方国家不是没有权利批评中国,但如果因此认为自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moral high ground),那就是一种虚伪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运到英国,用于支撑英国多年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其好处是英国人都在享受的。如果英国、西方国家希望中国减少排放量,是否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部份经济负担呢?

法语电台 FIP

从今天起开始,上网收听电台又多了个选择,法语电台 FIP。

这还是从BBC Radio4 上的一个节目中知道这个电台的,Radio4 的 You and Yours 报道说在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Brighton)的居民十多年来一直可以收到一个法国的调频音乐电台节目,音乐品味与英国的不同,音质还出奇的好,多年来在当地竟有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同好们还曾组团去法国访问这个电台的工作人员。

这个叫 FIP 的电台是在法国的Lille 和 Metz 制作,用调频波段播出的,怎么在隔海的布莱顿可以听到?原来布莱顿的某个居民一直在自己家中用卫星天线接收信号然后转播出去,这在英国属于非法,但当局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年,最近终于查封了这个转播台。

好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FIP 的追随者们可以上网收听。FIP 属于 Radio France 下的一个电台,象 BBC 一样,也是国家支持的公众服务电台,专播各种类型的音乐。

上网查到 FIP,果然音乐种类非常多,今天听一下,就有法语歌、英语歌、南美歌曲、摇滚、pop, jazz,混在一起,和英国的电台完全不同。我喜欢从电台听音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往往有意料不到的组合。FIP 的另一个好处是不仅没有广告,除了报报新闻说话也很少。听不懂法语,所以可以当作音乐听。最适合边做事边听了。

今天在一首 Barbara Stresand 的 Memories 之后,女主播性感磁性的声音出现,几句话之后,忽然来了句英语“Happy Birthday Barbara!”

2012-04-07: 今天把FIP的网站地址更新了……。发现FIP网站的好处之一是会告诉你现在正在播的曲子,还会告诉接下来的两首曲子。

周春秀伦敦马拉松夺冠

周春秀伦敦星期天在伦敦马拉松夺冠,成为第一个在伦敦马拉松夺冠的中国女运动员--其实也是第一个在马拉松夺冠的中国人。可惜从电视画面上看,现场似乎没有什么中国人为她助威。不过英华园的一位网友在现场,还拍到角度距离都不错的照片

星期一的英国报纸,我看到的,只有《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在头版刊登了周春秀的大幅照片。前几天《每日电讯报》 还是英国唯一在头版刊登英国第一位女足球转播员 Jacqui Oatley 照片的大报。

Daily Telegraph

(更多…)

BBC Parliament

BBC Parliament

在 BBC 众多的数码电视频道中,BBC Parliament 大概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了--完全没有娱乐体育电影游戏,也没有新闻,只有政治节目。许多时间是在播放英国众议院的辩论。而众议院的辩论,除了“首相对答”(Prime Minister’s Question Time)之外,其它没有一点娱乐性,辩论厅里也通常只有小猫三四只。

不过这个频道正是 BBC 的“公众服务”(public service)职能的体现了,正因为没有娱乐功能,但公众对代表他们的议员在干什么有知情权,所以只有 BBC 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虽然我不过是在翻频道的时候才偶然看一眼 BBC Parliament,但看到的节目就有众议院(House of Common)辩论、贵族院(House of Lord)辩论、议会委员会听证会、一些在 BBC News 24 上出现过的采访和讨论、对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议员的采访、美国的政治辩论。有一次还意外地看到议员在Jack Straw(原来的外交大臣,现在是众议院议长)带领下和政治记者们开会讨论在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报道议会政治活动--提醒我其实政客和记者亦敌亦友的关系。

今天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论投票,在晚上结果揭晓时,BBC News 24 正在直播一个法国大选专题,有现场报道、参选者的演讲、现场时评员的辩论等等。与此同时,在 BBC Parliament,是直播法国电视2台的专题节目,也是现场报道、参选者的演讲、以及在报道中心一群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七情上面地辩论。即使没有字幕,也能看出这里的人显然情绪比 BBC News 24 节目中的人激动多了--毕竟面临第2轮投票,有切身利益或者强烈意识形态立场的人估计宁愿上法国电视2台。

英国纳税人的钱就是这么花的,但至少在 BBC Parliament 这个频道上,还不能说钱都打了水漂。

令人失望的《泰晤士报》

昨天弗吉尼亚理工(VT)发生枪击案后,据在场的人士的描述,凶手为“Asian male”,我有些担心(美国和英国的 Asian 概念大为不同--英国人使用的 Asian 是个扭曲的概念--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接着就在英华论坛上看到“枪手来自中国”的消息,来自一些中文媒体的辗转报道。其实稍作搜索,就会发现所谓“枪手来自中国”的谣言,其实只有一个来源,即 Chicago Sun-Times 的专栏作者 Michael Sneed 在网站上的文章。今天中午2点我在看各家网站的新闻,看了 BBC,《卫报》(Guardian),《每日电讯报》(Telegraph),CNN,《泰晤士报》(Times),和《独立报》(Independent)的网站,除了《泰晤士报》之外,以上媒体都没有报道这一消息,都只说“Asian male”,只有《泰晤士报》网站的头条是“Chinese student blamed for killing”,内文引的仍然是Michael Sneed的消息来源。到了 2点48分,BBC,《卫报》等网站已经报道凶手身份了(当时VT在开新闻发布会),《泰晤士报》的头条忽然改了一个字,变成了“Korean student blamed for killing”,内部文字也改了。

《泰晤士报》先是引用单一而且并不可靠的消息来源并放上头条--稍微查一下 Michael Sneed 就能找到对其“报料”作风的批评--被证明错误之后又悄悄地消除痕迹,实在不是一个负责的媒体,一份“大报” (quality daily) 应该有的作风。在《泰晤士报》把报纸印刷版从“大报” (broadsheet) 改版成“小报” (tabloid)时,我就听到一种说法,说版面成为“小报”后,作风也会“小报化”。这件说来是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其质量下滑的例证。

回过头来说,我不希望凶手是中国人,但我也不希望凶手是韩国人,我希望这件事没有发生。说到底,这种没有前科,看上去正常的人忽然持枪大开杀戒,其实是一种“美国病”,不论是在美国人,还是在外国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卢刚事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根据这一事件改编的刘烨主演的电影 Dark Matter 刚完成不久,似乎还未公映,现在这种情况,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在美国公映了。

一夜之间,樱花盛开

好像每年夏令时一到,在四月份的某一个星期,春天就到了,天气忽然变暖了,风不再刺骨,树木一下子都绿了,爱丁堡的樱花树,也同时开出绚烂的花朵。

爱丁堡的樱花 Cherry Blossom, Bristol Square, Edinburgh

爱丁堡 Bristol Square 的樱花

(更多…)

BAFTA TV Awards 2007 提名

BAFTA 昨天公布了2007年度电视奖的候选名单。BAFTA 颁发的年度奖包括电影和电视两部份,(BAFTA –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 在前几年所做的决定,把电影和电视颁奖分开,电影奖在奥斯卡奖之前颁发,电视奖稍后,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决定,让电影奖更让人关注--包括美国媒体,电视奖也不需要和电影奖争风。今年的候选名单中,主要还是来自 BBC (37项)和 Channel 4 (20项),反映了英国电视节目制作的格局。观察候选名单,比较有趣的现象是BAFTA 对电视节目的细致的分类,除了新闻、娱乐、纪录片、电视剧的分类外,在电视剧中,还分为单本剧 single drame (比如 Longford)、多集电视剧 drama serial (比如 Prime Suspect)、电视系列剧 drama series (比如 Life on Mars)、电视连续剧 continuing drame (比如 East Enders)、喜剧 comedy (比如 Extra)、情景喜剧 situation comedy (比如 The IT Crowd) 等。

Life on Mars

(更多…)

Sunshine (2007)

Sunshine (2007)

译名:太阳倒数 (香港) / 太阳浩劫 (台湾)
导演:Danny Boyle
主演:Cillian Murphy, Chris Evans, Rose Byrne, 杨紫琼

(要讨论这部电影,不能不说到结尾。)

Sunshine 一开始,在漆黑的背景中,出现一个巨大的太阳,不是白白的一片,而是无处不在的橙黄暗红色的火焰象波涛一样地涌动。这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过后我想,如果我因此而被慑住了,用现在的流行词汇,shock and awe 奏效了,那我可能会原谅电影中的种种不足,爱上这部片子了。

Sunshine (2007) by Danny Boyle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