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11月, 2014:

最近在看的书

最近在看的书

最近在看的书

Bonita Avenue
作者:Peter Buwalda
出版社:Pushkin Press
荷兰作家和编辑Peter Buwalda的小说处女作,在荷兰大受好评,多次获奖。

The Lie
作者:Helen Dunmore
出版社:Hutchinson
英国女作家Helen Dunmore以一战为题材的小说,丹尼尔从战场上归来,独自生活在康沃尔的小村,但是一个满身泥巴的小伙子却时时出现在他的床尾。

The Miniaturist
作者:Jessie Burton
出版社:Picador
1686年的阿姆斯特丹,18岁的乡村少女内拉只身来到城里最昂贵的街区,嫁给富商约翰内斯。丈夫经常不在家,却送给受冷落的新娘一座及其昂贵的微缩屋作为新婚礼物。

Serving the Reich
作者:Philip Ball
出版社:Vintage
在纳粹德国时期,有不少物理学家继续为纳粹政府工作,本书以三名知名物理学家为例,论述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105):微笑的历史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与革命有关的微笑

书名:《微笑革命》(The Smile Revolution) 作者:柯林•琼斯 (Colin Jones)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书名:《微笑革命》(The Smile Revolution)
作者:柯林•琼斯 (Colin Jones)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巴黎卢浮宫的收藏中最著名的大概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了,对许多游客来说,来卢浮宫的首要目标就是瞻仰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不过在卢浮宫中,还收藏着另一幅油画,画中人物的“微笑”曾经同样引起轰动,甚至还是革命的前兆。

这是一幅法国18世纪著名女画家伊丽莎白—露易丝•维热勒布伦(Elisabeth-Louise Vigée Le Brun)的自画像,于1787年在巴黎一年一度的“沙龙展”展出。用现代的眼光看,这幅油画并无特别之处,画中维热勒布伦怀抱女儿,侧着头,向观者露出满意和恬静的微笑。然而这幅画刚刚展出之后即成为热议的话题,原因很简单,画中维热勒布伦在微笑时,露出了白色的牙齿,像她这样一位有地位的妇女面对公众“露齿而笑”,在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是一桩丑闻。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104):城市的历史经纬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城市的历史经纬

书名:《城市经纬》(Atlas of Cities) 主编:保罗•诺克斯(Paul Knox)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书名:《城市经纬》(Atlas of Cities)
主编:保罗•诺克斯(Paul Knox)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从历史上说中国的城市化较低,一直是一个农业化国家,但是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在2001年首次超过50%,即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里。当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城市化给居民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能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医疗服务、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是城市化也存在巨大的隐忧,通常在交通、污染、收入差距、自然环境上体现出来,所以对城市的研究,不仅仅关乎地理、规划和建筑,还涉及人文、社会和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看看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对中国的城市化将很有意义。

《城市经纬》(Atlas of Cities)是由一批以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的欧美学者共同编写的新书,目的在于通过对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研究,找出城市在兴起、扩张、收缩、改造过程中是如何与周围环境、经济活动、政治理念密切互动的。书中介绍的,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也有近几年来爆炸式建起的新兴都市。

(更多…)

姓氏决定未来?

《经济观察报书评·姓氏决定未来?

《路易斯》(Lewis)是一部我很喜欢的英国侦探剧,以两位牛津警探为主角,案件经常发生在牛津大学校园内。最近在看其中一集时,我注意到一位演员的姓是布鲁德內尔—布鲁斯(Brudenell-Bruce)。这个姓比较少见,而且还是中间以短划线连起来的双姓,在英国,有时候双姓代表这是一个贵族姓,因为在19世纪之前,双姓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某人继承了两个家族的头衔和领地,因为这个原因改姓是需要皇家御准的。当然今天在英国改个名字很容易,所以许多新出现的双姓和社会地位没什么关系。过后我查了一下,果然这位演员是艾尔斯伯里侯爵(Marquess of Ailesbury)和卡迪根伯爵(Earl of Cardigan)的后代,这个双姓是在1767年由英皇御准的。

书名:《二代崛起》(The Son Also Rises) 作者:格里高利•克拉克(Gregory Clark)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书名:《二代崛起》(The Son Also Rises)
作者:格里高利•克拉克(Gregory Clark)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从两百多年前的贵族成为今天的演员,也许只反映了这个家族的起伏变迁。但是姓氏是不是也能用来研究整个社会的变迁,特别是个人出身对其社会地位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社会阶层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呢?这正是新书《二代崛起》(The Son Also Rises)所讨论的话题。本书作者格里高利•克拉克(Gregory Clark)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的经济学教授,近年来在采用姓氏数据研究社会阶层流动性上做了许多工作,这本书中收集的大部分是他与同事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类似方式取得的成果。

(更多…)

阵亡将士纪念日

11月11日是英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今天上午11点英国各地都有默哀2分钟的活动,不过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上星期天已经举行了,伦敦是在白厅前的Cenotaph纪念碑前,爱丁堡是Royal Mile 上的 St Giles’ 大教堂。

这束花上的纸条上写着:“献给我们的叔叔罗伯特·摩尔,1918年10月2日阵亡。对他的记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这束花上的纸条上写着:“献给我们的叔叔罗伯特·摩尔,1918年10月2日阵亡。对他的记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活动令人感动之处,还不是这些年度活动的庄重肃穆,而是对每个士兵的关怀。在英国的每个镇子的中心,你都能看到本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规模并不宏大,但是碑上刻着每个阵亡的士兵军官的名字、军衔、阵亡的战役等等——一般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在纪念碑下,常常能看到新鲜的花束、或是纸做的虞美人花等等,并不只是阵亡将士纪念日才有。

村子里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摆放着虞美人编成的花环。

村子里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摆放着虞美人编成的花环。

我工作地点附近的村庄里的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在一座花园内,打点得十分干净整洁,也是一个让人休憩的地方。

对阵亡将士纪念活动的细心认真,反映了这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珍视与自豪。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103):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书名:《为第三帝国服务》(Serving the Reich) 作者:菲利普•博尔(Philip Ball) 出版社:Vintage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4年10月出版

书名:《为第三帝国服务》(Serving the Reich)
作者:菲利普•博尔(Philip Ball)
出版社:Vintage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4年10月出版

本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最近公布了提名名单,六部作品入选。在科学题材图书奖中,这是地位最高的一个,世界各地出版的英语科学图书,只要能在英国买到的,都可以入选。

今年的提名名单中大部分属于科普类图书。《改变世界的七个元素》(Seven El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讲述了铁、碳、金、银、铀、钛和硅这七种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元素。《完美理论》(The Perfect Theory)写的是从1915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后的一百年中,科学界在求证过程中的合作与纷争。《癌症编年史》(The Cancer Chronicles)的作者从医学科学到家庭环境各方面讲述癌症,结合科学知识和个人体验,详尽而感人。《神奇的材料》(Stuff Matters)说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材料的神奇特性。《消化道之旅》(Gulp)则是用诙谐的笔调向读者讲解人类消化道的作用,即食物在消化道内“从头至尾”的旅程。

不过今年初选名单中最特别的一本书是《为第三帝国服务》(Serving the Reich),既是一本历史作品,也是对科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反思。本书作者菲利普•博尔(Philip Ball)曾在《自然》杂志当了20多年的编辑,现在是独立撰稿人,写过好几本颇受好评的科普图书,这部新作试图通过对纳粹德国时期几位著名物理学家行为言论的回顾分析,探讨科学家身负的道德责任。

(更多…)

托马斯·科尔的《帝国兴衰》

创作《建筑师之梦》的画家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是19世纪著名的美国画家,他出生与英格兰西北的博尔顿(Bolton),少年时代随全家移民美国,成年后生活在纽约擅长风景画,画了许多美国的风景画。不过他最著名的作品,除了《建筑师之梦》外,还有五副油画构成的《帝国兴衰》(The Course of Empire)系列,以纽约的哈德逊河谷为灵感,展现了同一个地点五个不同时期的景象:《蛮荒时代》、《田园生活》、《辉煌成就》、《毁灭》和《荒芜》。在五幅画的背景中,你都能看到那座形状奇特的山丘。

《蛮荒时代》(The Savage State):沐浴在晨曦中的原始森林。

《蛮荒时代》

《蛮荒时代》

(更多…)

建筑师之梦

本文是《建筑的前世今生》的引言节选

建筑师之梦

《建筑师之梦》(The Architect's Dream),Thomas Cole 作品

《建筑师之梦》(The Architect’s Dream),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1838年 作品

从前,一位建筑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富丽堂皇的客厅里,窗帘拉在一边,他自己斜躺在巨型圆柱的顶端,俯瞰海港。山丘幽暗的树林中,在尖尖的柏树之后清晰可见的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顶。河对岸一座科林斯式的(Corinthian)圆顶建筑和罗马高架水渠正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高架水渠修建在一排古希腊柱廊之上,在柱廊前方,从河流岸边到一座精美的爱奥尼亚式的(Ionic)神庙之前是姿态各异的人群。远处,一座多利斯式的(Doric)庙宇伏卧在埃及式宫殿的脚下,而在两者的后方,却是一座巍峨的大金字塔,笼罩在一抹云烟之中。

历史在那一刻凝固。时空转换,种种建筑风格,从现代派客厅的窗帘,一直到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井井有条地一一呈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稍稍掩盖了古典的雄伟壮丽,古罗马的辉煌建立在对古希腊的诠释之上,而古希腊的建筑却又植根于古埃及的理念之中。这一系列的建筑呈现了建筑中的所谓正典,每一种风格都赋予人以灵感与启迪,却又从建筑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为出发点,给建筑师以警示。

历史上所有宏伟的建筑均在这一夜复活。一切崭新如昔,没有风霜的侵蚀,没有战争的破坏,也没有因为审美风格的改变而带来的创伤。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初衷: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部杰作、一件艺术品、一曲凝固的旋律,没有因为妥协、错误或者失望而带来的遗憾。增之一点则多,减之一点则缺。每一座建筑都是美的化身,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梦中之景,曾经是,现在是,也应该是建筑师所追求的境界。然而,梦中的建筑师在醒来前的一瞬却意识到这仅仅是美梦一场而已,不禁喃喃念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反复无常的术士普洛斯彼罗(Prospero)誓言放弃魔法的句子 :

入云的高楼,富丽的宫殿,
庄严的庙宇,乃至地球本身,
对了,还有地球上的一切,
都必将像这毫无根基的幻象消逝,
并且也会如这刚幻灭的空虚戏景一般,
不留下一点痕迹。
我们原本也如梦境一般,短促的一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