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8月, 2008:

爱丁堡艺术节2008回顾

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开始一星期后,我从伦敦回来,和一位本地人在王子街西头的夏洛特广场(Charlott Square)边喝茶,她说今年的艺术节气氛不如往年,有点冷清了。

夏洛特广场是爱丁堡图书节的剧本地,我接着去那里逛了一圈,仍然十分热闹。爱丁堡图书节不是光卖书的“书展”,而是一个文化节日,一个月内,每天都有十多场的作者和读者见面、交流、辩论的活动,今年引人注目的头条是以色列建国60周年请来的有争议作家,中国作家也有好几个。

再到市中心的 Royal Mile 转转,在散发节目传单的演员、街头艺人和游客之间挤来挤去,街头热闹程度似乎不减往年。我后来去了一场“国际艺术节”(属于艺术节官方邀请的阳春白雪类艺术节目)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周日的上午11点场,基本上满座。随手翻看艺术节期间每天出版的当天节目手册(以前是《卫报》出版,今年由《苏格兰人》出版),每一刻钟,都有超过20个节目在争夺观众的注意力。

(更多…)

不懂得放松的闭幕式

闭幕式本该是轻松欢快的典礼,这次的闭幕式,追求的还是宏大,让人感觉就是奥运会都结束了,弦还绷着,轻松不下来。要论宏大神奇,闭幕式没必要追求也不可能赶上开幕式给人带来的震撼。连运动员们都是混合随意的入场,圣火都已经熄灭了,却还要表演者们高难度地翻上爬下。看来张艺谋虽然擅长人多场面大,却不能调制出好看却欢快的气氛--只有使出大堆明星合唱过耳即忘,毫无感染力的歌曲这一招。重头的演唱节目,多明戈和宋祖英的合唱,唱的却还是《茉莉花》,好像中国没有拿得出手的其它曲目。

其实开幕式第一章的银铃锣鼓荧光自行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铁塔上花的功夫太多,时间太长,接着的群星合唱真的不太吸引人,反而冷落了主角们--运动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电视转播,给运动员们的镜头太少、演员和工作人员们还忙着维持队形和表演,大家都沦为背景。我喜欢最后运动员和演员工作人员们交融在一起,在镜头招手的场面,可惜只是一晃而过。

伦敦的8分钟也好不到哪里去。变形金刚的双层巴士是挺有趣的,巴士和自行车有环保信息,也算好玩。但是巴士上层的所谓“伦敦地标”太简陋,在鸟巢的壮丽舞台上,显得十分寒碜。舞蹈表演也不怎么样,雨伞报纸等等道具,自我标签化,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伦敦。伦敦想突出自己的“酷”和“乐”,对抗北京的“大”和“新”,但是出现在舞台上的,却是一个白头发的中年摇滚明星、一个听不清唱什么的年轻歌手、一个从来没参加过、也永远不会参加奥运比赛的体育明星、再加上一个起点缀作用的小女孩。

北京奥运的感人场面

19日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别的德国选手 Matthias Steiner 最后一把挺举超过对手8公斤,夺得金牌。Steiner 2004年代表奥地利出征雅典奥运会,后来与奥地利体育协会闹翻,搬到德国,娶了一个德国姑娘,加入德国籍,才得以参加本届奥运会。他的德国妻子却不幸于去年在车祸中丧生。Steiner 走上领奖台时,他手中握着他的妻子照片。带上金牌,他亲吻了一下亡妻的照片,然后举向天空。

用《卫报》体育记者 Andy Bull 的话说,这人身上的带着的动力源泉,比什么兴奋剂都管用。

22日艺术体操个人第二阶段预赛的最后一轮,西班牙选手 Almudena Cid 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带操。当她在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眠》的音乐声中完成动作后,也许是意识到自已可能无法进入决赛,她跪倒在地,亲吻了一下脚下的地板,抬头时已经是满脸泪水。在等待裁判评分时,她面对摄影机,向观众展示她刚刚使用的绸带,上面在漂亮的花纹中,是手写的“北京2008、雅典2004、悉尼2000、亚特兰大1996”。Alumdena Cid 连续参加了4届奥运会,是花样体操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少有的能与东欧和前苏联选手一争的运动员。到伦敦奥运时,她将已超过30岁,我们应该不会再见到她上场了。

结果证明观众们还能在北京奥运会继续看到 Almudena Cid 的表演,她以预赛第10名身份晋升决赛。前10名中,除了她和一名以色列选手,其他都来自东欧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奥运奖牌榜玩法

有关奥运金牌榜还是奖牌榜,在英国也是个话题。除了看中美大战的好戏,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也有自己小小的争斗。澳大利亚一直认为自己是体育大国、打起英国来绰绰有余,没想到本次奥运英国对超常发挥,金牌超过了澳大利亚,前几天澳大利亚在奖牌总数上还领先,现在英国在金牌和奖牌上都超过了澳大利亚。于是澳大利亚统计局提出奖牌数按人口平均才比较合理,澳大利亚一下子排到第三,排在牙买加和斯洛伐克之后。

今天的《卫报》上,提供了奥运会金牌/奖牌榜的多种玩法:
金牌榜(截至20日):
1.中国
2.美国
3.英国
4.俄罗斯
5.澳大利亚
6.德国

积分榜(金牌3分,银牌2分,铜牌1分):
1.中国
2.美国
3.俄罗斯
4.英国
5.澳大利亚
6.德国

运动员人均积分榜(总积分/运动员数):
1.牙买加
2.肯尼亚
3.中国
4.英国
5.荷兰
6.美国
(澳大利亚第10名)

积分/GDP榜:
1.中国
2.肯尼亚
3.乌克兰
4.俄罗斯
5.牙买加
6.美国
(澳大利亚第10、英国第11名)

人均积分榜(总积分/人口):
1.牙买加
2.新西兰
3.澳大利亚
4.斯洛伐克
5.荷兰
6.英国
(美国第15、中国第20名)

这个玩法,奖牌换积分,金3银2铜1,还是有一定道理。不过无论再怎么排,英国还是领先澳大利亚。即使是在人均积分榜上,虽然澳大利亚明显超过了英国,但是同时却落在了自己的小兄弟新西兰后面。

金牌是钱堆出来的

英国代表团在金牌榜上超常发挥,现在是居功沾光的时刻了。今天一大早就在BBC Radio 4 上听到少见的前首相梅杰接受访问,说在他任上开始的六合彩基金现在终于有了成果。打开电视,解说员说另一个前首相布莱尔会来自行车馆观战目睹英国夺金。即使是在苏格兰,现任第一大臣SNP的Alex Salmond也不忘上电视说爱丁堡的自行车选手,拿了3块金牌的Chris Hoy的成功如何是苏格兰的骄傲。奇怪的是现任首相却是远离体育,大概只有到闭幕式才会现身。

不管是谁的功劳,从六合彩基金上对体育的投入,确实是英国奖牌丰收的原因。今天《卫报》给每块奖牌计算了一下代价。英国的体育管理当局 UK Sport 的钱来自六合彩基金,他们给于有望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奖牌的运动员投入,自行车项目是1千2百万英镑(6金3银2铜),赛艇项目1千3百万(2金2银2铜),帆船项目1千1百万(2金1银),游泳9百万(2金1铜)。金牌被英国人超过的澳大利亚人嘲笑英国人说你们只擅长“坐着”的运动,其实英国选择重点攻克的,是那些需要许多科研投入、器材场地昂贵、又枯燥沉闷的项目,最明显的就是场地自行车了--别人或者玩不起,或者不想玩--不过要说回来,自行车在欧洲大陆是非常流行的运动,英国人这次把法国人全面打败,确实值得自豪。

爱丁堡的Chris Hoy全家现场观战,每次总挂一面写着 Chris Hoy – The Real McHoy 的旗子,好像在说“我家小虎子”在这里。

Vanity Fair Portraits

Vanity Fair Portraits 是 Vanity Fair 主办的商业展览,已经在伦敦的国家肖像馆展出,选择8月份搬到苏格兰国家肖像馆,正好赶上爱丁堡艺术节。

150幅肖像,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13-1936年,所谓的经典时期。1936年杂志停刊。1980年代复刊后的现代时期。我发现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经典时期的照片,一方面是有怀旧感,一方面是感觉那个时代的肖像,都有精心的设计,非常耐看。整个展览中,我最喜欢的是 Douglas Fairbanks Jr. 和 Joan Crawford 在加州海滩上的合影,摄影师是 Nickolas Muray。这是一张可以一看再看,让你觉得时光凝固、地久天长的照片。

然而现代时期的照片,多数是做作的仿古之作,彩色的运用反而更显呆板,实在挑不出什么心仪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好莱坞群像,硬是把出色有个性的女演员改造成庸脂俗粉。有几张照片因为被摄者的个性魅力还是撑起来了,比如 Helen Miller 在化妆间的一幅。

有意思的,现代时期与经典事件之间,因为被摄者的关系而连接了起来。比如海明威和他孙女的两幅照片,颇有精神气上的传承。而 John Barrymore 和他的孙女 Drew Barrymore,两人都明显感觉到摄影者的存在的,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值得玩味。

西班牙运动员“眯眼照”事件

这条新闻是《卫报》驻马德里记者Sid Lowe首先挖掘出来的。今年早先时候,西班牙男篮为一家快递公司拍摄了一张照片,刊登在西班牙国内报纸上。照片中,西班牙男篮队员身穿队服,站在一个篮球场上,球场中圈画着一条龙,所有队员都做着同一个手势:双手食指分别按着上眼皮,稍往下拉,做成“眯眼”(slit-eye)状。报道说这种姿势,用“眯眼”来指东方人——在这个广告中显然指中国人,有冒犯中国人的危险。

《卫报》记者Sachin Nakrani后来还在西班牙网球队的网页上发现类似照片。这则报道在英语博客圈引起巨大反响,纷纷批评这种不在意其他民族感受的行为,许多人说难以想象这种公开行为会在英美发生。

确实,如果英国运动员敢做这个动作,哪怕是私下场合照片流出,也会成为报纸头条,被群起攻之,说不定丢了饭碗。

西班牙媒体也介入辩论,称这属于轻松一笑,难以理解为什么英国人,也就是《卫报》了,会对此小题大做。Sid Lowe觉得有必要为自己最初的报道做一点辩护,说自己最初的报道很小心中性,从未提“种族主义”,只是说可能会冒犯中国人而已。说西班牙媒体指责他让马德里失去主办2016奥运机会更是无从谈起。

《卫报》记者Mark Tran 在他的博客上说,虽然他本人并不在意,但是西班牙人的这种愚蠢的行为只能表明西班牙人在种族关系上的心态,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在西班牙发生的对黑人足球运动员和F1黑人车手汉密尔顿的公开歧视,比这严重得多。他的博客发表半天,已经有近150人留言,可见这件事确实让许多人关注。

真实才有自信

奥运会开幕式上小女孩林妙可“假唱”,今天在英国也成了新闻,而且是和开幕式上的焰火“脚印”联系在一起讲的。如果“脚印”的电脑动画,还可以说得过去,“假唱”事件就根本无从辩护,给一场让全世界惊叹的开幕式演出,蒙上了一层灰尘。

本来歌手“对口型”,属于灰色区域,特别是奥运开幕式,观众并不是冲着听小女孩唱歌才来的。然而连林妙可的歌声都不是本人的,就实在是一大败笔、低级错误,难道陈其纲张艺谋没有想到,这样的安排一旦泄露--在互联网时代,几乎迟早会泄露,造成的坏影响,与孙沛宜“不整齐”的牙齿,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不知道张艺谋是否把开幕式当成了拍电影,中国电影的传统,与西方电影不同,演员开头唱歌,经常有幕后代唱,这种做法很普遍。然而观众对开幕式演出的期待,是与电影完全不同的,一个大家从未见过的小女孩出现在开幕式,开口独唱,观众自然认为是她自己的声音(哪怕是事先录好的)。这种心理期待,不是什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观众同样吃惊。最让人惊异的,是导演对这种做法的毫不在意,事后大力推出的是林妙可,孙沛宜的出现,几乎是“花絮”。

这种追求十全十美,要让世界看到最漂亮的脸蛋,听最甜美的歌声而不惜做假的思路,其实与北京当局要让城市最干净、街道最整齐而劳民伤财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然而整洁到失去个性、完美到成为木偶,其效果却是刚好相反。真实亲切、活力多彩才是一个自信的大国应有的品质。

孙沛宜因为“长相”落选,要让自己的声音,披上一件更“漂亮”的外衣,这种心态,既不是我们想传递给下一代的,也不是北京奥运希望传达给全世界的。

选择和平与友谊

昨天的苏格兰报纸《苏格兰人》(Scotsman)头版,是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主演 Nina Ananiashvili 的呼吁“不要让他们摧毁我的家园”。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两场,却正赶上和俄罗斯开战,回国的航班都停飞了。

说起来格鲁吉亚作为刚独立不久的小国,面对强大的邻国入侵,应该得到苏格兰人的同情。不过这次战事的缘由又是格鲁吉亚内部的地区 South Ossetian 想与俄罗斯境内的 North Ossetian 合并,从格鲁吉亚独立出去。国与国的纠纷往往是一团乱麻。

所以昨天让人欣慰的,还是北京奥运气手枪比赛中,获得银牌的俄罗斯选手 Paderina Natalia 和获得铜牌的格鲁吉亚选手 Nino Salukvadeze 在奖台上携手呼吁和平的镜头。

BBC 的奥运转播

BBC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转播奥运,派出的人数超过了运动员人数。英国人最感兴趣当然是本国运动员的比赛,所以从在英国的中国人那里你可以听到的最多抱怨,是当你想看跳水举重射击中国夺金项目时,BBC却在直播女子曲棍球马术盛装舞步和帆船。

其实 BBC 在比赛项目的选择权上,是做了不少努力的。不仅直播从凌晨就开始,有电视电台两套独立系统,而且电视转播上提供了6个数字频道,加上一个高清晰频道(BBC HD)24小时播出。如果家里有有线电视或者卫星接受装置的,可以看到所有6个频道和HD频道;如果有 Freeview机顶盒的,可以看4个频道:BBC1 或者 BBC2 的主转播频道,加上另3个直播频道。Freeview 没法提供所有6个频道和HD频道,是因为基于现有电视天线的 Freeview 上没有足够的带宽--BBC 增加了2个新的频道,同时在奥运期间取消了 BBC Parliament 频道。难怪 BBC 已经公布要提供一种新的通过卫星的数字电视接受方式 Freesat,以保证能够和其它卫星电视竞争。

这是BBC出版的电视节目杂志 Radio Times 上的奥运转播时刻表,由英华园网友zhou0818提供

当然如果看不了电视的,还可以上BBC网站。BBC 网站上有所有6个频道的视频直播。所以其实我上BBC网站,能看到的比赛比我家里的 Freeview 还多。可惜奥运期间网络太拥挤,BBC 网站上的直播经常出现停滞的现象。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