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10月, 2012:

英国出版动态(41):《偶发空缺》中的社会阶层对立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偶发空缺》之英国社会阶层对立

“这个该死的地方真‘白’”,《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中,新来的女中学生加亚有一次对她新交的朋友苏克温德恨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加亚对这个新环境很不适应,因为她从小在伦敦东区长大,见惯了街道学校里的各色人种,男朋友还是有一半意大利血统的混血儿。然而在英格兰西南的帕格镇,有色人种就只有苏克温德这一家。

罗琳新作《偶发空缺》中所写的英国,不是伦敦、爱丁堡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而是平静而平凡的城镇乡村,在英格兰南部,有许多这样的地方,居民仍然以白人为主。要更好地理解《偶发空缺》中的种种社会与家庭矛盾,需要了解一下这些地方住的都是什么人。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40):小众图书的推广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获奖为小众图书 带来大销路

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各种小说马上销售一空,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独有。本周二2012年度英国文学小说最高奖布克奖(Booker Prize)揭晓,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凭着《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在三年内第二次获奖。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本书的销量也将会马上再次出现一个飞跃。所以说不论中外,文学小说要卖得好,获奖都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不过英国的图书市场毕竟成熟得多,读者的层次也相当丰富,各类图书有自己针对的读者群,也有各自独特的宣传推广方式,不会一窝蜂,这一点值得中国的出版业和媒体学习借鉴。

(更多…)

读 The Casual Vacancy 的一些感想

罗琳新作出版受到许多关注。许多读者是《哈利波特》的粉丝,必然带着寻找哈利波特的影子的心态买这本书。当然这是一本完全针对不同读者的作品,书店不必面对排队买书的小孩了――但是那些小孩还有没有长大到成为《偶发空缺》(原来普遍译作《临时空缺》,“偶发”应该是取自“偶发事件”的意思,意思倒是差不太远)的读者呢?我的猜测是在英国还没有,但是在中国也许不一样,因为《哈利波特》的中国读者年龄应该更大一些。

就小说本身来说,罗琳没有在语言或是结构上做什么创新,但是她对人物的观察、情节的设置方面做得是很出色的。第一章(星期一)介绍各个人物时,似乎能感觉到一个镜头在一个个人物身上滑过,连接十分流畅。读者在以后的章节才慢慢把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角色的不同面目渐渐清晰起来,却发现对他们的评判越来越不那么容易。然而在第一章之后,作者却觉得需要停下来,花了相当篇幅讲述 Pagford 和 Fields之间的历史,打断了叙事的流动感。在这之后的章节中,现在与过去的跳跃却是非常轻松的。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39):构建记忆

《英国出版动态:读与思周刊·人类如何构建记忆

你对自己最早的记忆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五岁?三岁?一岁?许多研究证实,两岁半是一个平均点,即一般人只能记得二到五岁之后发生的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全,没有记忆能力吗?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声称可以记得更小的时候躺在摇篮里看到的景象?

人类大脑是如何存贮和调出记忆的,这从来都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课题。近年来对记忆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突破,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越来越精密可靠,另一方面大脑扫描技术的突破,如对脑电波和大脑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采用,让研究者们有了新的测量手段。英国杜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查尔斯•费尼霍(Charles Fernyhough)的新书《光芒碎片》(Pieces of Light)就是致力于向普通读者介绍近年来在记忆研究上的新成果,他所关心的不是对事实数据的记忆,而是人类对自我成长历程的回忆,即所谓的“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