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八月是爱丁堡最繁忙的时节,好几个艺术节同时进行,市中心的大街小巷、桥下公园到处熙熙攘攘,市民、游客、街头艺人、演员、艺术家摩肩接踵。今年此时的爱丁堡却格外安静,四月初爱丁堡艺术节组委会便宣布取消今年的几大艺术节,夏天的游客数量也大幅度减少。
这几年我参加最多的,是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亲眼目睹其规模越来越大,逐渐从主场地、新城的夏洛特广场扩展到附近的乔治大街上。听到图书节被取消的消息,虽不惊讶,但仍感失落。
(更多…)newlight 的 Blog
2012年是Hilary Mantel 大为成功的一年,她的小说《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获得了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Booker Prize),以及强调“可读性”的 Costa Book Awards 的最佳小说奖,昨天又获得了 Costa Book Awards 的年度图书奖。当然在这之前,凭着她“都铎三部曲”第一部《狼厅》(Wolf Hall)的名声,《提堂》已经是一部畅销书。
在2012年度 Costa Book Awards 中,获得最佳小说处女作奖的是 The Innocents,这是一部“重写小说”,作者 Francesca Segal 把19-20世纪美国女作家 Edith Wharton 的小说 The Age of Innocence 搬到了英国,19世纪末的纽约上流社会变成了当代伦敦东北郊的犹太人聚集区。从美国归来的 Ellie 漂亮而野性,闯入了一对已经订婚、关系稳定、生活平静的年轻男女的生活中,男主角 Adam 被 Ellie 的狂野魅力吸引,未婚妻 Rachel 顿时显得平凡无趣。这个情节是否有点熟悉?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英国出版:多元的市场》
首先得说英国的图书出版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市场,既有面向大众的流行图书,也有针对小众市场的作品。2012年圣诞节前一周英国图书销量排行榜冠军是电视名厨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的《杰米的15分钟菜谱》(Jamie’s 15-Minute Meals),一周售出近11万8千本,全年已一共售出近60万本。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图书来说,这种销量完全是梦想,许多优秀作品只能吸引小部分读者,比如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陈德黄(Tan Twan Eng)的小说《夜雾花园》(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在获得2012年布克奖提名之前,每周销量仅为174本,获得提名之后跃升至950本。举这两个例子并无贬低任何图书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丰富多元的出版市场,会让各类图书都有生存空间,满足读者的不同口味和需求。
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回顾2012年,我只能提供一点我的观察,列出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图书。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获奖为小众图书 带来大销路》
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各种小说马上销售一空,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独有。本周二2012年度英国文学小说最高奖布克奖(Booker Prize)揭晓,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凭着《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在三年内第二次获奖。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本书的销量也将会马上再次出现一个飞跃。所以说不论中外,文学小说要卖得好,获奖都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不过英国的图书市场毕竟成熟得多,读者的层次也相当丰富,各类图书有自己针对的读者群,也有各自独特的宣传推广方式,不会一窝蜂,这一点值得中国的出版业和媒体学习借鉴。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爱丁堡图书节 排场不大地位高》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Edinburgh Book Festival)即将开幕。这个图书节属于每年8月爱丁堡艺术节的一部份。与规模庞大的爱丁堡艺术节相比,图书节本身的规模小很多,仅仅占据了爱丁堡著名的“新城”西端的夏洛特广场,搭建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帐篷作为临时会场,最大的可以容纳300多人,最小的只能坐得下不到50人。爱丁堡图书节的场面,是属于轻松随意而不是豪华壮观的。
排场虽然不大,爱丁堡图书节的地位却很高,它能成为世界各地图书节中的重要一站,原因之一是它每年所邀请的多样化作者群,今年参加图书节的八百多名作家就来自44个不同的国家。另一方面,爱丁堡以其文学传统跻身联合国文化遗产城市行列,拥有较高水平的观众群,图书节期间不仅讲座常常座无虚席,而且常能与作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布克奖初选: 演员当上评委》
今年的英国小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初选名单公布了,在经历了去年“可读性与文学性”的争议之后,今年组织者回归传统,请来了《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主编彼得•斯托瑟德(Peter Stothard)坐镇担任评委会主席,另外三位评委会成员分别是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英国文学教授黛娜•伯奇(Dinah Birch)、作家和历史学家阿曼达•福曼(Amanda Foreman),以及演员丹•斯蒂文斯(Dan Stevens)――电视剧《唐顿庄园》中的马修。
和评委会中其他重量级成员相比,斯蒂文斯在背景和资历上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他并非花瓶,本身属于英国演员中从大学出身的那一派,是剑桥大学的英国文学学士,在上学期间开始参加学生剧团演出,以演莎剧成名,进入电视界之后走红。他自称对这份工作十分认真,在《唐顿庄园》拍摄期间还在不断抽时间阅读入围小说,“如果你仔细看,可以看到马修穿的外套口袋里藏着的Kindle阅读器”,他在接受BBC电台4台采访时开玩笑地说。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像布克奖这样重要的奖,谁是评委十分关键,很容易产生纠纷。然而即使去年在评选标准上出现巨大争议,还是很难听到有谁质疑评委的资格,几乎所有的批评都是直接针对评选标准和提名名单的。在文学评奖这样较为主观的领域,布克奖能保持多年的权威性,确实和文学界对评委成员评断力的尊重有关。
今年的获奖热门之一是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布克奖作品《狼厅》(Wolf Hall)的续集《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这本书继续以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为叙事人,讲述皇后安•博林(Anne Boleyn)失宠陨落的过程。有些中文媒体将此书翻译成《死尸示众》,那是误解了书名含义——这是当时审判安•博林“淫乱叛国”罪时的一句名言,原意是通知负责关押皇亲国戚的伦敦塔监狱中的护卫将安•博林的“同党”们提来候审,和“死尸”没有关系。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二战题材推陈出新》
上周介绍的《狼厅》续集《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果然在出版一周之后,在尼尔森统计的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窜升至第一位,销量一周高达2万3千本,这是一个许多平装本小说都眼红的数字。作者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名气,都铎王朝的题材,加上几乎一致的好评,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兴趣。
英国人热衷历史题材,也确实有精通历史而又文笔出色的作者不断为读者提供佳作。在近代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是一个热门题材。最近英国记者兼历史学家本•麦金太尔(Ben Macintyre)的二战题材新作《双面间谍》(Double Cross)大为畅销,多次进入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前10名位置。麦金太尔是《泰晤士报》的记者和专栏作家,同时又热衷于研究历史,近年来专注研究二战中的间谍活动,《双面间谍》已是这一系列的第3本。麦金太尔既能对历史材料做细致认真的发掘,又有记者特有的讲故事能力,把间谍故事写得生动有趣惊险精彩,却又完全尊重历史真实。去年出版的《肉糜行动》(Operation Mincemeat)就属于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讲的是二战后期盟军计划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为迷惑德军,英国海军情报部精心策划的一起大胆行动,让潜伏在西班牙的德国间谍意外地从一名“坠机身亡”的英军情报官员身上获得一批机密文件,证明盟军准备在希腊登陆。作者还为BBC拍摄了一部同名纪录片介绍这一大胆离奇的间谍行动。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布克奖小说 《狼厅》出续集》
上周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出版了小说新作《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这部作品是她获得2009年布克奖的小说《狼厅》(Wolf Hall,中文版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续集。情节延接上部,仍然以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作为叙事者。安•博林(Anne Boleyn)终于成为王后,备受宠信,然而她却迟迟无法完成一件最重要的任务:为亨利八世生一个王位继承人。克伦威尔意识到事态严重,在观察到亨利八世对简•西摩(Jane Seymour)的倾心眼光之后,开始琢磨如何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除掉安•博林。骄纵无忌的安•博林面临危险而不自知,身在宫中孤立无援,只有女儿伊丽莎白公主是她的盟友。曾是她唯一保护伞的亨利八世,却渐渐对她厌倦起来,在她为自己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上,因为没能生一个王子出来,安•博林倒在了最后一道障碍之前。本书书名来自当时审判安•博林“淫乱叛国”罪时的一道法庭命令,通知护卫将安•博林的“同党”们从伦敦塔中“提堂”候审。
最近在BBC上看 The Tutors第四季,想起去年年底写的这篇文章。这是我为《华商报》所写,在刊出时做了较大删节,这里是原文:
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是英国人一直十分热衷的题材, 2009年是都铎王朝中的亨利八世登基500周年,所以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轮新的高潮,电视连续剧《都铎王朝》(The Tudors)连播三季,有关这一时代的新书也络绎不绝。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重要历史时刻很多。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黄金时代”,英国从一个在政治和地理上都处于边缘的小国,变成了欧洲政治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也是在这一时期,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国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的宗教首领,英国从此成为政教合一的新教国家。
然而都铎王朝历史能够成为作家编剧们的宠儿,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这是一段充满女性角色的历史,有胆识有野心的女人颇多,宫闱秘闻也相当不少。亨利八世先后娶了六个妻子,离婚官司打到了罗马,然后又把其中的两个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却非常懂得以女性魅力操纵大臣和外交。她对随从女伺官要求严厉,却挡不住她们追求爱情和闹出丑闻。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她与表外甥女、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斗争,后者的复杂婚姻和悲惨结局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宫廷剧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