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8月, 2011:

管制社会媒体之争体现社会制衡力

以下是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篇评论,讨论一下骚乱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管制社会媒体”的提议以及英国社会的反应。《南方都市报》评论版编辑阿登这几年一直鼓励我写作,还经常提供话题建议,我们还时不时就有关议题开展讨论。能遇到这样一个好编辑真是福气。阿登马上要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硕士课程,相信在新的环境中,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对今后的事业大有进益。

管制社会媒体之争体现社会制衡力

英国发生骚乱之时,当地媒体除了大量报道骚乱进展和波及地区之外,也会提及一下世界各地对英国骚乱的看法。其中一则来自中国的报道是《环球时报》上的文章,赞扬英国在管制社会媒体上“现在态度变了”。几天之后,我在财经网看到文章指称“卡梅伦遭中文媒体曲解”,他提出的是禁止策划犯罪活动者使用社会媒体,而非关闭社会媒体。

财经网的认真态度值得赞赏,卡梅伦的这番讲话是在骚乱发生后,在紧急复会的英国下议院有关骚乱的辩论中提出的。他确实只是提出政府会与警察、情报机构和企业界讨论在骚乱发生时是否应该禁止骚乱组织者使用社会媒体。

然而在这件事上,如果把讨论集中于卡梅伦具体提出哪些政策来“管制”社会媒体,实在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忘记了在英国这样一个权力制衡相对完善的社会,英国首相想干什么,并不等于他就可以做得到;即使是他有权这么做,在这样敏感的问题面前,也存在着一个说服公众获得支持的问题。所以即使卡梅伦想管制社会媒体,也没有那么简单。英国政府已经拥有紧急执行权,可以关闭手机信号站等通讯设施,但这么做产生的政治风险和舆论压力,会让政府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南都网)

(更多…)

在英国看骚乱善后

为上一期《南风窗》(2011年18期)所写,是该刊“英伦之殇”专题文章之一:

在英国看骚乱善后

8月初英国发生的骚乱,来得迅猛,去得也突然,在伦敦托特纳姆的火光燃起之后的第五个晚上,一切忽然恢复平静了。这当然和街道上大批的警察有关,不过英格兰中西部的一场大雨,恐怕也起了作用。

骚乱过后,剩下的是收拾残局的工作。街道可以清扫、店铺可以修复、烧毁的房屋都可以重建,但骚乱给英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却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对许多人来说,最让他们失望和担心的,是在骚乱期间,他们所倚重的机构——警察、消防,竟然无法保护他们。而对世人来说,明年伦敦奥运安保是否无虞,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更多…)

Forbrydelsen 和 The Killing

BBC Four 从本周日开始要重播 Forbrydelsen 了,片名仍然是 The Killing,大概还是会以每周2集的速度播出。为什么要选择 Channel 4 播出 AMC 版 The Killing 播到了第8集时才开始重播,没有解释。过去一种说法时当年 BBC 便宜地买下 Forbrydelsen 播出权时,竟没有包括重播权。不过也许是让没有看过丹麦版 The Killing 的观众先看看 AMC 版的,有了兴趣之后再看“原装正版”的。

我在 Channel 4 上看了8集,有了一点比较。AMC 版确实有许多地方和 Forbrydelsen 一样,比如 Holder 的出场和 Meyer 几乎一模一样,Larsen 家的厨房几乎和丹麦版的一模一样,有些场景明显地只是改换地点、文化背景而已。不过 AMC 版删除了好几个重要人物、缩减了另几个角色的戏份,所以原版中的几条线索显然不会出现了,又新增了若干线索。我原来的判断看来并不准确,AMC 并不是把 Forbrydelsen 的剧情拆成两季播出,而是要在一季内(572分钟)讲完所有的故事,或者是讲完大部份故事,因为据说第2季中有好几季是在收尾。

两个版本 The Killing 中的女主角 Sarah Linden 和 Sarah Lund

从人物上看,AMC 版的 Sarah Linden 还是缺乏 Forbrydelsen 的 Sarah Lund 的气势,那种执着到不顾一切、甚至是钻牛角尖的地步。Sarah Lund 安静下的威慑力,是 Sarah Linden 所没有的。

两个版本 The Killing 中的侦探 Stephen Holder 和 Jan Meyer

Forbrydelsen 中的 Jan Meyer 是个很成功的人物,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和莽撞粗鲁,渐渐让人看到他的温柔和细心的一面,原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与 Sarah Lund 相反,观众对他的好感渐增,就越难以接受剧情的转折。而 AMC 版中的 Holder 则有点典型落魄警探的样子,没法让观众去喜欢他。

两个版本 The Killing 中的 Darren Richman 和 Troels Hartman

另一个被 AMC 版 The Killing 破环了的成功角色是市长候选人 Darren Richman,原版中的 Troels Hartmann。Hartmann 的成功,是观众们都喜欢他,因为他看上去的确是一个正直有理想的政客,有政治手腕却坚持理念,但是对他的嫌疑总是挥之不去,让观众看得十分纠结。而 AMC 版的 Richman 早就不是他自称的清白政客,各种两面三刀的伎俩使得很纯熟,所以其实对他没有什么同情。

Forbrydelsen 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讲了一个悬念丛生好故事,而且还是因为对角色人物的刻画深入,让观众对他们都有感情投入。AMC 版的 The Killing 倒还是有一个悬疑故事,但也就仅此而已。

默多克蒙羞触动媒体生态

这是前一阵为《南风窗》写的一篇文章,分析新闻集团因窃听手机留言案受挫之后的媒体生态。《世界新闻报》关闭之后,英国的星期天小报的销量因此受益,为争取原《世界新闻报》的267万读者,星期天小报还使出了降价或是奉送超市购物券等等促销手法。其中销量涨幅最大的是《星期日每日星报》(Daily Star Sunday),7月份的销量比上个月上涨了130%,达每期70万份。但销量上涨最大的是《星期日镜报》(Sunday Mirror),7月份每期上涨了70万份,达170万份,涨幅64%。在星期天小报中,《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成为销量最高的一份,达226万份,比6月份多卖了33万份左右。

默多克蒙羞触动媒体生态

默多克庞大的媒体帝国正遭受着最严重的挑战。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手机留言案的大爆发,导致两周内形势急转直下,新闻集团的英国分公司“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辞职并被警方拘捕、发行量最大的周日报《世界新闻报》被关闭、担任过首相新闻官的前主编被捕、英国职务最高的两名警官辞职。一时间,不仅默多克的媒体帝国有分崩离析之势,而且与之交情匪浅的首相卡梅伦都被牵扯进来。

事件的高潮是7月19日默多克和他的儿子、也是事业接班人的詹姆斯出席英国下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的听证会。虽然听证会本身被默多克妻子邓文迪“出手救夫”的光芒掩盖了,但是许多人相信这次听证会将是这一事件的分水岭:有人说新闻集团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默多克在听证会上并未抖露出更多的丑闻,反而让普通人觉得这个令许多政客恐惧的媒体巨头并不可怕;也有人说这只是开始,接着警方要加强人手全力调查窃听手机留言事件,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随后还有一场由法官主持的公开质询,新闻集团的家底又会再次被晾出来。

其实听证会本身非常沉闷,除了默多克开头的那句“今天是我一辈子最蒙羞(humble)的日子”之外,实在没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默多克说得最多的是“我不知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詹姆斯倒是侃侃而谈,但每次绕来绕去之后,结果还是“我不清楚谁应该负责”、“没人告诉过我”等等。委员会传唤默多克作证,是议会对媒体大亨的一大胜利,但议员们却没有提出什么有穿透力的问题,稍有针对性的提问,都被默多克父子耍太极挡回去了,难怪有人认为在这场听证会后,新闻集团的危机已经见底了。而英国媒体更为关注的是默多克的精神状态:这个曾经手段狠辣心思缜密、一手创建了媒体帝国、让许多政客胆寒的风云人物,在听证会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老迈昏聩的国王,手下人在干什么,自己一无所知。

(更多…)

没有源头的骚乱 断裂的社会纽带

经济观察网 英国城市发生的骚乱,已经进入第5个晚上。本次骚乱发生之突然、蔓延速度之快,让英国警方措手不及,也让许多英国人感到担心和困惑。

这次骚乱的导火线是伦敦警方枪杀一名黑人青年,而造成骚乱扩大的直接原因却是伦敦警方在骚乱发生初期反应迟缓,执法不力。

枪杀案发生在上星期四,一名居住在伦敦东北部贫民区的黑人青年马克·达根(Mark Duggan)在一辆出租车上被警察枪杀。英国警察平时不携带枪支,所以涉案的警察是专门跟踪此人并认定他随身携带了枪支的。确实在事后的调查中,在现场找到了一支装了实弹的手枪,但达根并没有开枪,警察开了两枪,其中一枪将他打死。此案目前仍在调查中。

星期六下午达根的亲属和朋友到托特纳姆当地警署门口示威抗议,这一直是一场和平抗议,但在夜幕降临之时却变了味,有另一帮人加入,开始砸商店抢东西烧汽车。所有这些都在警察眼皮底下发生,警察们却只能守住街道的一头,不仅没有制止抢劫,甚至无法保护消防车灭火。这 样的画面当晚反复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第二天,骚乱在伦敦蔓延开了。

(更多…)

伦敦骚乱的起因

8月9日《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说得比较准确:《暴徒横行、警方弃守》(Mobs rule as police surrender streets),这次伦敦骚乱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确实是伦敦警方执法不力造成的。

虽然伦敦骚乱可能有深层原因,也许是因为黑人社区长期积郁的对警方的不满忽然爆发,也许如Channel 4 News 这条新闻中所说,是滋事者“太闲”或是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但是导致骚乱忽然扩大的原因是星期六晚上警方对滋事份子的放任,让这些人觉得警方软弱,管不了他们,于是一帮十几岁的小混混,不分男女,就开始蜂拥而上咱商店放火了。

这次骚乱的直接导火线是伦敦警方枪杀一名黑人青年Mark Duggan,星期六死者家属朋友到 Tottenham Hale警署门口和平示威,到了晚上却演变成了打砸抢,同时警方只在街道一头组成人墙拦截,对于几十米远的犯罪活动却不介入阻止。这样的画面整个晚上都在电视上,显然鼓励了其他人第二天照样学样。

警方不主动出手制止犯罪活动,一方面是警力薄弱,一方面是缺乏决断。伦敦警方目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警察总长和负责反恐的副总长刚刚因为窃听手机留言案辞职,其它高层都在渡假。同时伦敦市长、内务大臣、副首相、首相都在海外渡假。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本来就没有准备,发生之后恐怕也没人拍板迅速处理,指望骚乱者自行散去。结果却是刚好相反,两天之内暴力蔓延,警方处于手忙脚乱、左支右拙中,更加无法对付骚乱者,于是鼓励更多人参与打劫,陷入恶性循环中。

在英国的政治环境中,对付这样的骚乱本来应该是保守党政府的强项,但是这次骚乱却让联合政府措手不及,卡梅伦迟了一天回国,就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果不能立刻平息骚乱的话,卡梅伦的首相位置恐怕就坐不长了。

对伦敦骚乱的报道

伦敦骚乱在星期一忽然加剧,规模和涉及区域都在扩大。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卫报》《每日电讯报》网站都以“直播”(Live blog)的形式报道,由专门的记者编辑坐镇,整合本报记者的现场报道、其它媒体的报道(比如《每日电讯报》的“直播”同时采用了《卫报》记者 Paul Lewis 的 Twitter 微薄)、电视新闻画面和视频、目击者的报道(通过电子邮件、Twitter等),随时更新状况发展。

其它的报纸网站,《泰晤士报》要收费才能进入内页,不知道他们做得怎么样,其它的则没有做“直播”,还是以“最新报道”的形式更新。

《卫报》和《每日电讯报》是整合报纸出版和网络出版做得最好的两家英国报纸。《卫报》是英国报纸中最早花大力气开发网站的,现在的口号是“Digital first”,以网络出版优先;《每日电讯报》则在几年前搬家之时就完成了印刷版与网络版的编辑整合。

Channel 4 News 网站上有一个配上地图的 Timeline,有助于了解时态的发展。

如何炮制假新闻

上个星期,一则“IE用户智商低于平均水平”的新闻出现在众多电视新闻和报纸上,CNN、BBCPC World、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和《卫报》等都做了报道。新闻的来源是一家加拿大的咨询公司 AptiQuant,在这家公司网站的新闻稿中称这家公司对10万名网络用户做了智商测试,发现IE用户的智商低于平均水平,其它浏览器的用户的智商则稍高于或是远高于平均水平。

新闻刊登几天之后,读者开始提出疑问。除了其结论可疑之外,这家公司的网站域名两个星期前才注册,公司职员介绍和照片与一家法国公司Central Test的网站一模一样。在质疑声音越来越多之时,AptiQuant 网站刊出新文章,承认这是一个假新闻,作者是加拿大的一个网络创业家,他详述了自己作假的动机和过程,同时说自己没想到这件假新闻能有这么大的影响,而且能存活那么久,他还列出了应该被识破为假新闻的几大疑点

《卫报》调查记者 Nick Davies,也就是最近窃听手机留言案中一直负责调查的记者,2008曾出过一本书叫 Flat Earth News,对当代新闻业中的种种弊端,从假新闻、哗众取宠、带偏见的新闻、意识形态影响新闻中立到依赖新闻稿,一一进行批判。据他委托卡迪夫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当代新闻中,80%以上的来源是通讯社电讯以及新闻稿,而记者的工作就是改写一下,最多加一点引述,工作繁忙赶稿任务重的记者们,大部份情况下都不会去查证。这则假新闻可以说为他的观点又提供了一个证据。这本书的中文版《媒体潜规则》已经出版。

(更多…)

英国政客为什么怕默多克

为杭州《都市快报》写的有关政客与媒体关系的分析。文中的小标题是由编辑所加。

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报纸

在英国电视喜剧系列《是的,首相》中有一段有关英国报纸的台词,大意如下:“读《每日邮报》的那些人自以为在打理这个国家,读《卫报》的那些人认为应该由自己来打理这个国家,读《泰晤士报》的那些人才真的是在打理这个国家,他们的太太们就读读《每日邮报》,读《金融时报》的那些人拥有这个国家,读《晨星报》的那些人认为这个国家应该由另一个国家来管,读《每日电讯报》的那些人认为这个国家确实在被另一个国家操纵着。”

那么《太阳报》呢?“读《太阳报》的不在乎谁打理这个国家,只要她的胸大就行。”

这种说法虽然简单,倒确实反映出英国的报纸有很明确的读者群。对于大报来说,虽然有政治立场,报道有自己的视角,但大部分时候能做到秉持公正和平衡。许多小报历史上曾是英国社会中下阶层的发言平台,但从1970年代开始走低俗路线,几乎是读者想看什么就登什么,明星秘闻、球队内幕,还有上面台词中“胸大就行”的“三版女郎”——这一风格正是在默多克买下《太阳报》之后开始盛行的。然而正是这些小报,对英国的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更多…)

2011年爱丁堡边缘艺术节

2011年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又号称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个月内共有2542种演出。如何选择节目呢,特别是如果想少花钱又能看一些节目呢?如果你只知道去Royal Mile 上看看杂技和演出宣传,那实在是浪费了这个全球最大的艺术节。

爱丁堡艺术节上有许多免费,今年我就不做具体介绍节目了,只介绍一些场地。首先要说艺术节组委会免费派发的那本三百多页的节目手册是最好的信息来源,拿一本来翻翻,说不定就能找到你喜欢的演出。

看免费音乐演出最好的地方是 National Musesum of Scotland,艺术节期间每天中午有45分钟的演出,过去都是以苏格兰爱尔兰民间音乐为主,今年还有东欧民间艺术家和古典音乐演出加盟。这里是演出时间表。这个博物馆刚刚完成内部大规模装修,看完演出还可以顺便参观一下。另外可以听免费音乐的有爱丁堡市中心几家大教堂,一般以古典音乐宗教音乐为主。

有不少喜剧演出是免费的,一般都在市中心的一些酒吧内。你只要到点去就行,不用买票。英式酒吧里你不买东西也没人理你,不过有些节目还挺热门的,去晚了还没地方了。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