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报道是印度孟买恐怖袭击终于结束,用的大字标题是 Bloody end to the siege of Bombay。以孟买恐怖袭击作为头条,几乎是当天所有报纸的选择,并不特别,然而《泰晤士报》头条的引人注目之处,是标题中的 Bombay。
英国几乎所有的报纸、电台、电视,在提到孟买的时候,用的都是 Mumbai。Bombay 是殖民地时期孟买的地名,印度政府已经正式将其改名为 Mumbai。这一举动在曾经是殖民地的国家并不罕见。英国媒体也顺理成章,接受了 Mumbai。所以《泰晤士报》独树一帜用 Bombay ,显得格外刺眼。英国的报纸有自己的《文字规范》(Style Guide),地名有标准写法。所以用Bombay 并不是个别记者编辑偷懒或者疏忽,而是报纸的政策。在星期五的《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则小小的启示,说本报将从下星期一起,正式改用 Mumbai 代替 Bombay。但是在星期六,《泰晤士报》负责读者反馈的编辑 Sally Baker 仍然觉得有必要再次出来澄清,解释说报纸用 Bombay 是因为大部份读者更习惯这个用法,绝无其它用意,而现在改用 Mumbai 是因为读者已经接受这个叫法云云。
一个地方的叫法,需要如此兴师动众,首先要赞一下《泰晤士报》的严谨,然而更值得回味的,是其背后的历史和政治渊源。印度是英国的前殖民地,《泰晤士报》坚持用殖民地时期的地名,难怪会遭人指责是对“大英帝国”时代念念不忘,Sally Baker 在她的文章中也承认了这一点。但她提出,地名写法的选择,是为了让自己的读者明白,并不一定要依照对方的标准。为支持自己的观点,她举例说法国报纸把伦敦叫做 Londres 而不是 London,英格兰叫做 Angleterre 而不是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