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The Bourne Identity

迪拜刺杀案:现实与虚构

迪拜的神秘刺杀案,之所以让人马上与摩萨德联系起来,一方面是因为Mabhouh是以色列的敌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刺杀的手法很象摩萨德。

看过一部BBC拍摄的讲述核武器历史的剧情纪录片系列 Nuclear Secrets (2007),其中一集说的是以色列的核武器研制。1986年一名参与了以色列核弹计划的前技术人员 Vanunu 来到伦敦,向《星期日泰晤士报》提供了资料证据。但是就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准备发布独家报道之前,Vanunu 忽然失踪,几周之后以色列官方宣布已将其关押收审。原来Vanunu 在伦敦结识了一个美女美国游客Cindy,《星期日泰晤士报》编辑警告他这可能是摩萨德的圈套,Vanunu不以为意:“是我主动搭上她的”。在Cindy的劝说下,两人一起去罗马渡假,刚到Cindy“弟弟”家中,摩萨德特工就在房间里等着呢。摩萨德这么做,据说是为了给英国政府面子,不在伦敦地面公然绑架,Vanunu算是“自愿”离开英国的。

当然这不过是摩萨德在海外的秘密行动中比较温和的一次,电影 Munich中的刺杀案血腥得多。摩萨德从未放弃刺杀对手,以前是巴解、现在是哈马斯成员,只要认为是手上有血债的,或是有威胁的“恐怖份子”,都不放过,这也是以色列人一直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这次刺杀行动,以色列官方照例不承认也不否认,一些前特工,则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有些说是摩萨德干的,有的则称肯定不是,今晚 Channel 4 News 上一名前特工坚称摩萨德不会做这么傻的事,一定是其它恐怖份子陷害。这种一贯的混淆视听的做法,据说是故意为目标制造不安全感。

(更多…)

10年电影

《卫报》网站在搞“noughties”100部电影评选,还故弄玄虚地搞倒数,每天评论一部前10名中的电影,第一名要到2010年元旦才揭晓。评选“10大”、“100大”受个人口味和观影经验的影响太大,《卫报》的10大中,有几我是颇不以为然的。

完全凭我的个人观影经验,整理了一个过去10年中,我印象最深的12部电影(其实是14部),以公映时间为序。我发现“当年最佳”和“10年最佳”的考虑过程是不同的,在记忆中沉淀下来的,未必是当时觉得最好的电影。

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花样年华 (2000)
地区 香港/法国
导演 王家卫

2009-12-31.The Son's Room (2001)

The Son’s Room (2001)/ La stanza del figlio (2001)
地区 意大利
导演 Nanni Moretti

2009-12-31.The Best of Youth (2003)

The Best of Youth (2003)/ La meglio gioventù (2003)
地区 意大利
导演 Marco Tullio Giordana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