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8月 1st, 2011:

2011年爱丁堡图书节

去年的爱丁堡图书节来了许多名人:苏格兰第一大臣 Alex Salmond、诺贝尔奖获得者 Joseph Stiglitz、前工党商务大臣欧盟专员 Peter Mandelson等等。今年的图书节看上去低调地多。今年还换了合办者,过去几年一直是《星期日泰晤士报》,今年改成了《卫报》。

以下是今年爱丁堡图书节上我感兴趣的讲座。不过我的这个名单是有偏见,一来我的阅读有偏向,二来参加了两年爱丁堡图书节之后,有些作者的讲座已经听过,即使知道会很精彩,比如 Tim Harford,也未必想再去。当然爱丁堡图书节的讲座通常很受欢迎,想去也不一定去得了。

Orlando Figes: A new history of Crimea and the first truly modern war
非常喜欢作者的新作 Crimea,在这之前我对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几乎一无所知。

Martin Sixsmith: Analysing Russia, country of contradictions
在 BBC Radio4 上听这位BBC前驻莫斯科记者主持的系列节目 Russia: The Wild East,觉得很有较易。

The rise of eBooks
这是有多位讲者的座谈,希望能从中了解 eBook的发展。

Jim Baggott & Michael Brooks: Has science lost its way?
对这个主题感兴趣。

Simon Hoggart: My life on planet Westminster
《卫报》的议会速写员,文笔诙谐幽默。曾与他有一面之缘。

Richard Aldrich: Cracking the code of GCHQ
对这个英国政府的监听大本营有兴趣

Peter Atkins: Why science offers the most satisfying answers
这这一主题感兴趣:科学与宗教。

(更多…)

尼克松访华前的秘密外交行动

这是在看了基辛格的《论中国》之后,为《华商报》写的文章。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让当时世界两大阵营都大为震惊,基辛格访华的安排事先高度保密,中美两国在这之前断绝关系20年,两国高层是如何搭上线的?许多人把“乒乓外交”,即1971年4月中美乒乓球队在日本的邂逅当作两国恢复交往的起点。其实在这之前的几年间,中美高层不仅频频发出信号相互试探,而且已经在最高层建立了联系,“乒乓外交”的作用是让双方步伐加快,再无回头的可能。

基辛格在他刚出版的新书《论中国》(On China)中,以当事人的身份,对中美之间相互试探的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1968年赢得大选的尼克松,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一直是反共的,但他相信地缘政治的作用,认为帮助中国对抗苏联有利于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在1969年1月总统就职演讲中,他含蓄地提出了寻求一个“开放”而非“孤立”的世界的愿望。当时中美之间唯一的政府接触是在华沙举行的不定期大使级会晤,不仅断断续续,而且级别太低,参加会晤的美国外交官无法领会总统的真实意图。于是尼克松另辟蹊径,在1970年访问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时向两国领导人表达了寻求与中国沟通途径的愿望,基辛格则试图通过法国外交官来接触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中国方面则先是通过挪威和阿富汗,后来还是选择了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作为中间人。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