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建筑

漫步在共产主义建筑之间

2014年英联邦运动会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举行,在运动会开幕前的几个月,组委会宣布,开幕式的节目之一将是现场直播格拉斯哥东北郊“红路”(Red Road)地区五栋高层住宅楼定向爆破拆除工程。这五栋大楼是1969年由格拉斯哥政府投资兴建的高层住宅,最高的有31层,后来疏于管理维护,各种破坏犯罪活动猖獗,虽然管理当局试图翻新改造,但始终无法清除其中的石棉材料,到2014年已无人居住。英联邦运动会组委会把这个“节目”加到开幕式,是为了向世人展示格拉斯哥“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信念。

Red Road flats, Glasgow

Red Road flats, Glasgow

这一计划刚一宣布,就召来许多批评。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是五栋高层建筑轰然倒下的画面,并非是一种值得向世人展示的正面形象。另一种意见来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居民。二战结束时,格拉斯哥市中心的一些地方,虽然大楼从外表看并不差,但内部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为安置这些城市贫民窟内的居民,政府才计划在城外新建居民区,而高层住宅楼在当时是一种时髦、进步的选择。“红路”居民区安置了近5千人,对他们来说,这里提供的生活条件与原来相比堪称豪华。虽然已经搬离,但看着这些曾给他们带来美好回忆的楼房被爆破拆除,不是一件值得欢呼雀跃的事情。

对这我是有共鸣的,在家乡我曾经住过预制板建成的居民楼。现在看来这些楼房质量很差,但是当时这些单元房提供的煤气炉自来水抽水马桶等等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生活质量的飞越。我住过的那栋楼房早就因为道路拓宽而被拆掉,几年前整个居民新村都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几栋三十几层的高层住宅楼。

这在英国的难以想象的事,六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在这里很不受欢迎,它们几乎都建于1960至1980年代,形状基本上如火柴盒一般、单调灰暗、或是粗野主义(Brutalism)混凝土外露的风格,往往和廉价住房、政府公屋划上等号,引申开去是那个时代政府统筹规划提供住房福利的代名词。有人还会继续引申,把这些建筑和同一时期苏联东欧前共产主义阵营大规模兴建的单调灰暗有“压迫感”的居民住宅联系在一起,许多人甚至将之称为“斯大林主义风格”建筑。

书名:《共产主义建筑景观》(Landscapes of Communism) 作者:欧文•哈瑟利(Owen Hatherley)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书名:《共产主义建筑景观》(Landscapes of Communism)
作者:欧文•哈瑟利(Owen Hatherley)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大规模高层建筑是否就是“泯灭人性”?在1990年代苏联东欧阵营崩溃之间,它们到底兴建了什么样的建筑?今年《共产主义建筑景观》(Landscapes of Communism)一书出版,激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本书作者是英国建筑与文化评论家欧文•哈瑟利(Owen Hatherley),他过去的作品如《英国新废墟指南》(A Guide to the New Ruins of Great Britain)大都是对英国的建筑历史和现状进行评论,但是这本新书覆盖的是整个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据他自己介绍,近几年来他大部份时间和他的波兰女友住在华沙,过去五年中,俩人经常到前苏联东欧城市游览,在都市森林中徜徉漫步,体验“共产主义时期”留下的建筑遗产,试图发现兴建这些建筑的动机以及它们对当地居民产生的影响。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104):城市的历史经纬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城市的历史经纬

书名:《城市经纬》(Atlas of Cities) 主编:保罗•诺克斯(Paul Knox)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书名:《城市经纬》(Atlas of Cities)
主编:保罗•诺克斯(Paul Knox)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从历史上说中国的城市化较低,一直是一个农业化国家,但是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在2001年首次超过50%,即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里。当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城市化给居民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能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医疗服务、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是城市化也存在巨大的隐忧,通常在交通、污染、收入差距、自然环境上体现出来,所以对城市的研究,不仅仅关乎地理、规划和建筑,还涉及人文、社会和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看看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对中国的城市化将很有意义。

《城市经纬》(Atlas of Cities)是由一批以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的欧美学者共同编写的新书,目的在于通过对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研究,找出城市在兴起、扩张、收缩、改造过程中是如何与周围环境、经济活动、政治理念密切互动的。书中介绍的,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也有近几年来爆炸式建起的新兴都市。

(更多…)

建筑师之梦

本文是《建筑的前世今生》的引言节选

建筑师之梦

《建筑师之梦》(The Architect's Dream),Thomas Cole 作品

《建筑师之梦》(The Architect’s Dream),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1838年 作品

从前,一位建筑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富丽堂皇的客厅里,窗帘拉在一边,他自己斜躺在巨型圆柱的顶端,俯瞰海港。山丘幽暗的树林中,在尖尖的柏树之后清晰可见的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顶。河对岸一座科林斯式的(Corinthian)圆顶建筑和罗马高架水渠正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高架水渠修建在一排古希腊柱廊之上,在柱廊前方,从河流岸边到一座精美的爱奥尼亚式的(Ionic)神庙之前是姿态各异的人群。远处,一座多利斯式的(Doric)庙宇伏卧在埃及式宫殿的脚下,而在两者的后方,却是一座巍峨的大金字塔,笼罩在一抹云烟之中。

历史在那一刻凝固。时空转换,种种建筑风格,从现代派客厅的窗帘,一直到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井井有条地一一呈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稍稍掩盖了古典的雄伟壮丽,古罗马的辉煌建立在对古希腊的诠释之上,而古希腊的建筑却又植根于古埃及的理念之中。这一系列的建筑呈现了建筑中的所谓正典,每一种风格都赋予人以灵感与启迪,却又从建筑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为出发点,给建筑师以警示。

历史上所有宏伟的建筑均在这一夜复活。一切崭新如昔,没有风霜的侵蚀,没有战争的破坏,也没有因为审美风格的改变而带来的创伤。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初衷: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部杰作、一件艺术品、一曲凝固的旋律,没有因为妥协、错误或者失望而带来的遗憾。增之一点则多,减之一点则缺。每一座建筑都是美的化身,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梦中之景,曾经是,现在是,也应该是建筑师所追求的境界。然而,梦中的建筑师在醒来前的一瞬却意识到这仅仅是美梦一场而已,不禁喃喃念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反复无常的术士普洛斯彼罗(Prospero)誓言放弃魔法的句子 :

入云的高楼,富丽的宫殿,
庄严的庙宇,乃至地球本身,
对了,还有地球上的一切,
都必将像这毫无根基的幻象消逝,
并且也会如这刚幻灭的空虚戏景一般,
不留下一点痕迹。
我们原本也如梦境一般,短促的一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