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到巴黎圣母院陷入熊熊烈火之中,非常痛心担忧。万幸的是虽然屋顶被烧毁,但是建筑结构并无大碍,北墙巨型的彩绘玻璃窗也完好无损。法国总统马克龙誓言到世界各地找来最好的专家,请全体法国人同心协力修复这座标志性历史建筑。这一点,我相信法国人能够做到。
(更多…)《建筑的前世今生》
表亲之配的阿尔罕布拉宫
前两天读到本刊近期一篇有关西班牙的文章,其中提到由于历史原因,西班牙继承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化,其中包括建筑技术。这让我想起位于西班牙南部的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一个欧洲大陆与阿拉伯建筑风格搭配共存的极好例子。
(更多…)建筑师之梦
本文是《建筑的前世今生》的引言节选
建筑师之梦
从前,一位建筑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富丽堂皇的客厅里,窗帘拉在一边,他自己斜躺在巨型圆柱的顶端,俯瞰海港。山丘幽暗的树林中,在尖尖的柏树之后清晰可见的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顶。河对岸一座科林斯式的(Corinthian)圆顶建筑和罗马高架水渠正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高架水渠修建在一排古希腊柱廊之上,在柱廊前方,从河流岸边到一座精美的爱奥尼亚式的(Ionic)神庙之前是姿态各异的人群。远处,一座多利斯式的(Doric)庙宇伏卧在埃及式宫殿的脚下,而在两者的后方,却是一座巍峨的大金字塔,笼罩在一抹云烟之中。
历史在那一刻凝固。时空转换,种种建筑风格,从现代派客厅的窗帘,一直到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井井有条地一一呈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稍稍掩盖了古典的雄伟壮丽,古罗马的辉煌建立在对古希腊的诠释之上,而古希腊的建筑却又植根于古埃及的理念之中。这一系列的建筑呈现了建筑中的所谓正典,每一种风格都赋予人以灵感与启迪,却又从建筑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为出发点,给建筑师以警示。
历史上所有宏伟的建筑均在这一夜复活。一切崭新如昔,没有风霜的侵蚀,没有战争的破坏,也没有因为审美风格的改变而带来的创伤。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初衷: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部杰作、一件艺术品、一曲凝固的旋律,没有因为妥协、错误或者失望而带来的遗憾。增之一点则多,减之一点则缺。每一座建筑都是美的化身,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梦中之景,曾经是,现在是,也应该是建筑师所追求的境界。然而,梦中的建筑师在醒来前的一瞬却意识到这仅仅是美梦一场而已,不禁喃喃念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反复无常的术士普洛斯彼罗(Prospero)誓言放弃魔法的句子 :
入云的高楼,富丽的宫殿,
庄严的庙宇,乃至地球本身,
对了,还有地球上的一切,
都必将像这毫无根基的幻象消逝,
并且也会如这刚幻灭的空虚戏景一般,
不留下一点痕迹。
我们原本也如梦境一般,短促的一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建筑的前世今生》译后记
去年我和爱丁堡大学东亚系讲师朱珠博士合作翻译了 Edwards Hollis 的 The Secret Lives of Buildings。今年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Edward Hollis 是爱丁堡艺术学院(现已并入爱丁堡大学)的讲师,他的这部作品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建筑历史图书,也是吸引我们翻译此书的原因。我们给中文版起的名字是《建筑的前世今生》,以下是我们为中文版写的《译后记》。
《建筑的前生今生》译后记
在2010年的爱丁堡图书节上,本书作者爱德华•霍利斯向听众展示了一张幻灯片。照片从爱丁堡市中心王子大街中段北侧向南拍摄,前景中是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大楼,一座长方形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大楼,楼前是一排爱奥尼式的立柱,在稍远处的山坡上,是爱丁堡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的两座哥特式塔楼。看着这两座不同风格的建筑,游客们很容易想象它们建于不同时期,因为新古典主义兴起于十八世纪,而哥特式盛行于十三世纪。但实际上,这两座建筑的设计师是同一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威廉•亨利•普莱费尔(William Henry Playfair),两座建筑建成的时间相差不过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