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星期日泰晤士报》

英国出版动态(63):《布谷鸟鸣》的书外好戏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罗琳匿名写推理小说

上个周末去市中心的书店逛了一下,一进门就看到正对大门最显眼的小桌上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大字写着“谜团解开了……”,桌上摆着是小说《布谷鸟鸣》(The Cuckoo’s Calling),封面上作者署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当然现在谁都知道,这个颇为阳刚的苏格兰名字,其实是JK•罗琳的化名。

谜团被解开的过程,也像推理小说一般,是最近英国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曝光罗琳化名的,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而他们的线索,来自社交网络,一个午夜时分陌生人发来的神秘信息。

(更多…)

JK Rowling 的冒名新作

这个周末 JK Rowling 被发现用假名字写作并出版了一本新书 The Cuckoo’s Calling (《布谷鸟鸣》)。这本署名 Robert Galbraith 的犯罪推理小说今年4月份在英国出版,出版社称作者是退役军人,并根据自身经历创作,这是第一部作品。据报道说这本小说还颇受赞扬,获得不少好评,有些评论还说“很难相信这是作者的处女作”云云。

不过出版至今,这本小说一共才卖出1500本。

调查出 Robert Galbraith (这是个苏格兰姓,算是一条线索?)背后真人的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JK Rowling 表示很遗憾被人查出真相,因为她喜欢匿名写作的“自由感”——倒是并不怀疑这是她的真心话。

这桩新闻一出,这本小说估计一天就可以卖出1500本了吧?至少在 Amazon 英国网站,它已经串升到小说排行榜的第一。

 

2011年爱丁堡图书节

去年的爱丁堡图书节来了许多名人:苏格兰第一大臣 Alex Salmond、诺贝尔奖获得者 Joseph Stiglitz、前工党商务大臣欧盟专员 Peter Mandelson等等。今年的图书节看上去低调地多。今年还换了合办者,过去几年一直是《星期日泰晤士报》,今年改成了《卫报》。

以下是今年爱丁堡图书节上我感兴趣的讲座。不过我的这个名单是有偏见,一来我的阅读有偏向,二来参加了两年爱丁堡图书节之后,有些作者的讲座已经听过,即使知道会很精彩,比如 Tim Harford,也未必想再去。当然爱丁堡图书节的讲座通常很受欢迎,想去也不一定去得了。

Orlando Figes: A new history of Crimea and the first truly modern war
非常喜欢作者的新作 Crimea,在这之前我对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几乎一无所知。

Martin Sixsmith: Analysing Russia, country of contradictions
在 BBC Radio4 上听这位BBC前驻莫斯科记者主持的系列节目 Russia: The Wild East,觉得很有较易。

The rise of eBooks
这是有多位讲者的座谈,希望能从中了解 eBook的发展。

Jim Baggott & Michael Brooks: Has science lost its way?
对这个主题感兴趣。

Simon Hoggart: My life on planet Westminster
《卫报》的议会速写员,文笔诙谐幽默。曾与他有一面之缘。

Richard Aldrich: Cracking the code of GCHQ
对这个英国政府的监听大本营有兴趣

Peter Atkins: Why science offers the most satisfying answers
这这一主题感兴趣:科学与宗教。

(更多…)

2011年奥威尔奖揭晓

2011年的奥威尔奖(Orwell Prize)今晚揭晓,获得奥威尔记者奖的是英国女记者 Jenni Russell。她曾在BBC Radio 4和Channel 4 News 做过编辑,是《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报》、以及时事评论杂志New Statsman的专栏作者,报道集中于英国的时政和社会。她曾被《卫报》称为“第一个发现 Ed Miliband 可以成为工党领袖”的记者。

获得今年奥威尔博客奖的是在右翼网站 Conservative Home 上的博客作者 Graeme Archer

获得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是已故的上议院大法官(Law Lord) Tom Bingham 的 The Rule of Law,由企鹅出版社旗下的 Allen Lane 出版。如果不是因为生病退休,他很可能称为英国第一任超级法院的庭长。书名提到的“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相关,而是指法治精神如何称为社会公正的基础,为和平和繁荣提供保证,保护普通人的权利的同时监督政府履行其职责。在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6本提名图书中,这是唯一一本政论式的图书,其它包括传记、时事和小说等。

《泰晤士报》收费网站预览

《泰晤士报》宣布将从6月份开始对网站实行收费,从星期二开始,收费墙后的《泰晤士报》网站开放给读者预览,只需注册即可阅读。

《泰晤士报》是英国综合新闻大报中第一份开始收费的网站,这一模式能否成功是最近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即使是倡导“新闻无障碍”的《卫报》,其主编 Alan Rusbridger 在上周 BBC Radio 4 上的一场辩论中,也不否认《卫报》将来可能对部份内容、部份阅读模式实行收费。

2010-05-26. The Times p15

当然《泰晤士报》本身对收费模式也不见得很有信心,在星期三的报纸上,有一整版的文章向读者解释为什么向网站缴费是物有所值。《泰晤士报》网站的收费标准是1英镑一天,2镑一星期,可以免费访问《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两个网站,与今年3月公布的方案一致。报纸高层已经预计到了收费墙升起后访问量的巨幅下跌(有人估计会降至原来的5%或以下),所以在上个月就退出了英国报纸网站统计

2010-05-26. The Times payment site

两个网站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和设计,《泰晤士报》网站设计看上去有点印刷版的风格,将会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即时互动内容等等,作为“物有所值”的一部份。

《泰晤士报》除了自己制作视频外,还可以从同属新闻集团的Sky News 得到新闻视频,如果默多克愿意投入足够资源,可能能够在这方面做得独树一帜。至于即时互动内容,《泰晤士报》网站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比如《卫报》网站在这方面就已经做得很好,在最近的火山灰云、英国大选期间,曾做过多次即时互动。

2010-05-26. The Sunday Times payment site

《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站看上去更象是份杂志,符合星期日报纸的风格。把《星期日泰晤士报》单独抽出来做成独立网站,显出报纸高层对这份报纸的信心。英国的星期日报纸都是独立编辑的,但其它报纸都把内容整合到了报系主网站。《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做新闻调查上声誉卓著,常能挖出重大新闻(当然也栽过大跟斗),如果报纸网站收费的必要条件是有独一无二的新闻内容,那么《星期日泰晤士报》确实达到了要求。

2010-05-26. The Times p1

浏览《泰晤士报》收费网站,一个额外的收获,是可以下载当天印刷版《泰晤士报》的全版PDF文件,在网站菜单中选择 Papers 即可。

《泰晤士报》公布网站收费方案

2010-03-26. TimesPlus

一天1英镑,一周2英镑。大概就是这样。

收费将从今年6月份开始,《泰晤士报》已经邀请公众注册预览。

《泰晤士报》是英国大型综合类报纸中第一份开始实行网站收费的报纸,采用“收费限时流览” (Day Pass、Weekly Pass)方式。《星期日泰晤士报》将单独建设网站,同属收费范围内。不过今天的公布中,没有谈及每日免费流览数量以及和搜索引擎合作的具体细节。

《泰晤士报》网站 Times Online 在英国报纸网站中排名第5,二月份的日平均访问量是122万。以5%的访问者会成为付费访问者的比率估算,每月付费收入将为183万英镑,当然这是假定所有人都买一天1英镑的 Day Pass。

在《泰晤士报》之后,就将是新闻集团中《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了。

英国报纸网站访问量排行

负责统计英国报刊发行量的ABC最近更改了网站访问量统计方法,《每日邮报》网站成为访问者最多的网站,2010年1月的每日平均浏览者超过215万。

ABC除了统计传统的报刊发行外,近几年开始统计网站访问量(称为ABCe)。原来的访问量是以“每月单独用户”(monthly unique users)作为最重要的统计数字,这里的“单独用户”(unique users)是以 IP 地址加上浏览器代码(user-agent),再加上Cookie,有时还加上登录用户等数据来定义。以“每月单独用户”数字排行,《卫报》自ABCe出现以来,绝大部份时间都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每日邮报》和《每日电讯报》的网站,这3家网站的访问量一直遥遥领先。

从2010年开始,ABCe 更新了统计方法,放弃了“每月单独用户”,改而采用“一个月内平均每日单独浏览器”(daily average unique browsers),即每天统计当天的“单独浏览器”,再做平均。把“用户”改成“浏览器”,是为了反映现在上网途径的多样化:电脑、手机、电视、游戏机、iPhone等。在这一新的统计方法下,2010年1月《每日邮报》网站平均每日单独浏览器数是215.6万,名列第一,《卫报》网站193.2万,名列第二,《每日电讯报》网站165.3万,名列第三。

如果采用旧的统计方法,《每日邮报》和《卫报》在上个月的“每月单独用户”数是一样的,都是3590万。

“每日平均”确实比“每月总数”更有意义,因为统计“每月总数”时,每个用户,不管在这个月内是访问一次还是反复访问,在统计上就只算一次。这样的统计方法,实际上是低估了访问量,难怪新的“每日平均”数,如果乘以31,几乎是“每月总数”的两倍。“每日平均”也能更好地反映重大新闻和访问量变化之间的联系,现在新闻更新得很快,需要一个更能反映访问趋势的统计数字。

2010年1月英国报纸网站的每日平均浏览器(daily average unique browsers)

MailOnline (《每日邮报》+《星期日邮报》) 2,156,077
Guardian (《卫报》+《观察家报》) 1,931,826
Telegraph (《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电讯报》) 1,652,783
The Sun (《太阳报》+《世界新闻报》) 1,263,809
Times Online (《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 1,143,708
Mirror (《每日镜报》+《星期日镜报》) 491.752
The Independent (《独立报》+《星期日独立报》) 432,127

迪拜刺杀案:现实与虚构

迪拜的神秘刺杀案,之所以让人马上与摩萨德联系起来,一方面是因为Mabhouh是以色列的敌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刺杀的手法很象摩萨德。

看过一部BBC拍摄的讲述核武器历史的剧情纪录片系列 Nuclear Secrets (2007),其中一集说的是以色列的核武器研制。1986年一名参与了以色列核弹计划的前技术人员 Vanunu 来到伦敦,向《星期日泰晤士报》提供了资料证据。但是就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准备发布独家报道之前,Vanunu 忽然失踪,几周之后以色列官方宣布已将其关押收审。原来Vanunu 在伦敦结识了一个美女美国游客Cindy,《星期日泰晤士报》编辑警告他这可能是摩萨德的圈套,Vanunu不以为意:“是我主动搭上她的”。在Cindy的劝说下,两人一起去罗马渡假,刚到Cindy“弟弟”家中,摩萨德特工就在房间里等着呢。摩萨德这么做,据说是为了给英国政府面子,不在伦敦地面公然绑架,Vanunu算是“自愿”离开英国的。

当然这不过是摩萨德在海外的秘密行动中比较温和的一次,电影 Munich中的刺杀案血腥得多。摩萨德从未放弃刺杀对手,以前是巴解、现在是哈马斯成员,只要认为是手上有血债的,或是有威胁的“恐怖份子”,都不放过,这也是以色列人一直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这次刺杀行动,以色列官方照例不承认也不否认,一些前特工,则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有些说是摩萨德干的,有的则称肯定不是,今晚 Channel 4 News 上一名前特工坚称摩萨德不会做这么傻的事,一定是其它恐怖份子陷害。这种一贯的混淆视听的做法,据说是故意为目标制造不安全感。

(更多…)

青楼红杏的护花使者

上个星期天《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独家新闻是 Belle de jour 的“主动曝光”

Belle de jour 是英国一个著名的博客,2003年就已经出现,以《伦敦应召女日记》(Dairy of a London Call Girl)为名,以第一人称 Belle 讲一个伦敦高级应召女郎的故事,引起不小轰动。这个博客一直更新至今,可以说是以后跟风的各种“用身体写作”类博客的始祖。但是Belle de jour不仅故事独特,而且文笔犀利,粉丝很多,这几年中已经出了好几本书,还由此改编了电视连续剧,由Billie Piper 主演的 Secret Dairy of a Call Girl。奇怪的是,在这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Belle的身份却一直保护得很好,谣言自然是满天飞,但许多人接受了这是某个作家匿名写的博客式小说这么一个解释,有人甚至认为 Belle 是男人,因为“与高级有品味女人一夜风流”的故事,似乎正是典型的男性幻想。

Belle de jour 这个名字取自法国同名电影(这里有一张模糊的海报),一般可以翻作《白昼美人》,但是香港译法是更加香艳的《青楼红杏》。这其实是很确切的翻译,故事说的是 Catherine Deneuve 演的女主角做中产好太太闷得不行,于是白天丈夫上班出门,她就去妓院兼职,为的是寻求刺激,所以有“青楼”和(出墙的)“红杏”之说。Belle 用这个名字,是为了说明自己平时还有正式工作,出来做应召女纯为自愿,好玩兼赚钱――她的价码是每次两小时,300镑。

(更多…)

Kindle不是报纸的救星

2009-05-11 kindle_dx

经济观察网 本周三Amazon 推出了大尺寸的阅读器 Kindle DX,被一些人称为是“报纸的救星”,因为新型阅读器够大,可以用来阅读整版的杂志,将来当然有可能用来读报纸。

但是象 Kindle DX 这样的阅读器,本身是拯救不了报纸的。

如果要凭内容收费――这里的内容(content)是广义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等创意内容――必须至少有两个前提,第一是内容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是内容的承载和传播是可以控制的。

一份优秀的报纸,确实会有许多独到的内容。但目前的网络阅读习惯是,如果一家报纸内容收费,读者会自然而然地换一家免费网站阅读相似的内容。新闻本身是没有专利或版权的,“独家新闻”能维持的时间很短。现在敢采取收费模式的大型报纸,只有《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这两份专业金融刊物,因为这两份报纸的读者不可能找到免费的替代刊物。

其实在网络时代,读者对新闻和评论的需求量比过去还大,但是所有的媒体,从报刊到电视电台,都在通过网站平台竞争,传统媒体失去了对内容承载介质和传播途径的控制。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