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金融时报》

《爱在废墟中盛开》

2009-05-12 Guardian page1

5月12日的《卫报》头版下方的文章是驻中国记者安玲 (Tania Branigan)从绵阳发回的报道《爱在废墟中盛开》(One year on, love flourishes amid the ruins of Sichuan),说得是地震幸存者朱云翠和尹华军重新组织家庭的故事(译言翻译)。这是英国报纸中唯一一份在头版刊登四川地震周年纪念的报纸,安玲的报道选择的角度,在英国的报道中也是独特的。同一个故事除了文字报道,《卫报》还制作了一部约3分多钟的视频。在内部跨幅刊登的是在北川的废墟上祭奠烧纸钱的照片。同一天《卫报》的社论中说,提到四川,英语读者想到的就是地震,但其实四川一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2009-05-12 Guardian page20-21

英国的其它报纸在四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报道,侧重点大部份在灾区重建和幸存者的坚强和勇气上。但在人性故事和多媒体运用上,安玲的报道还是最突出的。

《金融时报》有自己的独家报道,报纸驻北京记者 Jamil Anderlini 在采访幸存者时,被当地官员制止和驱逐。

(更多…)

2009年度Webby 奖:分类奖项

网站评奖需要吸引公众注意,但如果放手让公众投票决定奖项,又往往造成恶性拉票。做了10多年的Webby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几个最引人注入的“头条奖项”当然都是由评委选出,至于70多个分类奖中,则每个类别都有一个评委选出的获胜者,和一个公众投票奖(People’s Voice)。

guardian.co.uk

在报纸网站分类上,获奖者是英国《卫报》网站(guardian.co.uk),获得公众投票奖的是《纽约时报》网站(nytimes.com)。英国的《独立报》和《泰晤士报》网站都获得了提名。《卫报》网站的播客(podcasts)同时获得了最佳播客奖,(guardian.co.uk/audio),获得公众投票奖的是美国的公共广播网络(NPR)。《卫报》网站的宗教主题评论栏目(Comment is free: belief)还获得宗教类最佳奖,这个栏目的编辑是 Andrew Brown,他的小说《垂钓乌托邦》(Fishing in Utopia) 刚刚获得英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写作奖:奥威尔奖

在照片使用类别中,获胜者和公众投票奖都被《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al)网站的“大图片”(The Big Picture)――新闻图片栏目,混合新闻、图片与博客,由 Alan Taylor编辑。《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遭遇财务困境的报纸之一,这个栏目正是这份报纸困境的写照:非常受欢迎,需要花钱从通讯社或图片社购买使用版权,需要专人维护,但是能做广告的空间却十分有限。我很怀疑这个栏目本身能够获得足够广告收入支持栏目运行。

ted.com

在录像视频使用类别中,获胜者和公众投票奖都是 TED,TED以组织会议起家,但这个网站 ted.com 是以播出他们组织的会议演讲视频为主。这个网站成功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拥有的独家的内容,而且在视频的剪辑上,显然是通过专业人员之手处理的。

(更多…)

Budget live

今天中午12点半英国财相达林(Alistair Darling)在下议院宣布2009-10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案。这是G20伦敦峰会后的第一份预算案,各界非常关注。英国各家全国性大报中,大部份对预算案公布的1个小时做了现场文字直播和评论。由于预算案的复杂性,现场的讲解评论是十分有用的,而文字评论是最有效的办法,报纸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财经记者的人才优势提供即时和专业的评论。

在几家大报中,《泰晤士报》(Times)和《金融时报》(FT)都采用了 CoveritLive 程序,优点是评论在窗口自动更新,无需用户刷新页面。《卫报》(Guardian)和《每日电讯报》(Telegraph)采用的是 live blog,需要访问者不断刷新页面,但是《卫报》同时在live blog页面上加上了Twitter更新的整合,让其他编辑记者和访问者参与讨论。在几份大报中,只有《独立报》网站没有提供 live blog。

BBC除了电视直播外,也在做 live blog,这是一个由BBC 记者编辑(包括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和商业编辑 Robert Peston等)参与,加上BBC的反馈频道 Have you say (来自短信、Twitter 和电邮等)上的一些评论。

山寨版《金融时报》

如果你去这个网站 ft2020.com 你的第一印象是这是《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网站。但是一个个头条标题读下去,就会觉得不对劲了。右边漫画的标题“We live on Financial Crimes”大概会加深你的蹊跷感。没错,这是一份山寨版的《金融时报》。
spoof FT

山寨版的《金融时报》,是由两位匿名的新闻工作者编辑制作,不仅有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网站。而且在上周五(3月27日),还自己出钱印刷了(据称有1万份)12页厚的山寨版《金融时报》,在伦敦各大火车站地铁站散发――不过出版日期打上了2009年4月1日,“主编”还亲自到《金融时报》总部送去了200份“报纸”。据他说他曾经在路透社和《纽约时报》工作过,受了制作山寨版《纽约时报》的The Yes Men 和宣传环保的电影 Age of Stupid ,还有声称欢迎公众教他怎么做的能源和气候变迁大臣 Ed Miliband 的启发,自学了排版软件,与另一位同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编辑撰写,还自己花钱和借助捐款印刷报纸,做成这个项目。

(更多…)

英国报业的转型阵痛

《南风窗》

俄罗斯亿万富翁亚历山大·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最近以1英镑价钱买下了亏损严重的伦敦报纸《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75.1%股份,把自己儿子派到伦敦打理,同时换了新主编。本来英国报纸并不限制海外人士的拥有权,但是列别捷夫不是一般的俄罗斯富翁——他年轻时作为克格勃特工,曾被派往苏联驻英大使馆,负责从英国媒体搜集情报。据他自己说,那段时间他每天阅读英国报纸,增加了对英国的好感。苏联解体后,他成为1990年代冒出的那批亿万富翁之一。

尽管列别捷夫背景特殊,此次《伦敦晚报》易手,却并没有在英国传媒圈引起波澜。应该说列别捷夫的公关做得不错,他在俄罗斯报纸《新报》(Novaya Gazeta)拥有股份,该报一直有着独立和反建制的声誉,2006年被刺的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就是该报的记者。《新报》主编在本次收购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大赞列别捷夫对编辑自主权的尊重,加上列别捷夫“亲英”的表白,消除了不少英国人的戒心。

英国媒体对本次收购的反应,更多的显示了转型期英国报业自身的困境:行业前景本来就不明朗,再加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更使得报业转型的缓冲期大为缩短。濒临破产的报纸被“开明”的俄罗斯亿万富翁收购,哪怕他曾是克格勃特工,也应该是不错的归宿。

(更多…)

财经媒体是否加剧了金融风暴?

《经济观察网》稿件

这次的全球性金融风暴,让许多财经记者一夜成名,BBC的商务编辑 Robert Peston 就是一个例子。2007年9月他独家报道了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向政府申请紧急援助的消息,紧接着北岩储户开始争先恐后地提款,北岩网站瘫痪,银行门口排上长龙,英国发生了多年未有的银行挤提现象。2008年9月他在BBC网站博客上透露HBOS银行将被Lloyds TSB银行收购的消息,导致当天两家银行的股价剧烈震荡。去年下半年,当金融风暴最剧烈的时候,他在BBC网站的博客据说被财经人士逐字研究,认为是研究政府动向的最好风向标。

2009-02-10commonstreasurycomm
然而在目前深度的经济危机中,公众除了对银行业的投机冒进、监管机构的无所作为深为不满之外,也有人将矛头对准了财经记者,指责他们在危机前盲目乐观,危机发生时推波助澜,危言耸听式的报道再次打击本身已经十分脆弱的市场信心,甚至有操纵市场之嫌。本周三我去旁听的英国议会财政委员会的听证会,正是要把财经记者们摆上台面。委员会召集了5名媒体人,除Robert Peston外,还有他的前任、现Sky News 财经节目主持Jeff Randall,《金融时报》主编 Lionel Barber,《每日邮报》财经编辑 Alex Brummer,和《卫报》的专栏作家,前《泰晤士报》主编 Simon Jenkins。

媒体报道是否加剧金融风暴,本身是十分难以求证的问题。听证会上几个媒体人,特别是Robert Peston,都一致否认是自己的报道导致了民众的恐慌和金融风暴的加剧。他们认为,北岩银行和HBOS,就象其它在本次金融风暴被摧垮的金融机构一样,其问题在于本身的决策管理和商业模式,加上在参与金融投机赌博时没有得到严格的管束。并不是一两篇报道可以打得倒。

(更多…)

FT.com 网站新设计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网站 ft.com 这个月推出了新设计,网站背景改成了传统的粉色,字体变大,首页以标题链接为主。对新设计的评介,可谓褒贬不一。Andrew Brown 在《卫报》上的批评是最尖刻的,他说这是“我见到的最糟糕的网站重新设计”,对背景、标题字体大小、和空间利用都做了批评。不过有人认为他的批评过于苛刻了,但还是对网站的粉色背景有所保留,认为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太累。网上对新网站的最大的批评,主要还是新设计只在首页,内部网页并未修改。虽然象ft.com这样复杂的网站不可能一次全改过来,但至少不能一次只改首页。

Andrew Brown 的批评虽然尖刻,但有几点我还是赞同的。Ft.com 的新网站,其风格有点象 WordPress 的模板,而且标题字体确实有点大,似乎与《金融时报》的形象有点不符,难道真是要改变自己,对读者更友好?《金融时报》应该是一份在金融危机中获得更多读者的报纸,新设计却流露出来一点刻意“迁就读者”的意识。

旧版的 ft.com

ft.com old design

心情的颜色

今年美国大选的最后阶段,英国媒体基本上都看好奥巴马,不仅认为美国人会投奥巴马一票,而且基本上认同奥巴马代表着希望,他所带来的信心,正是此时美国和世界需要的。因为时差问题,英国报纸要在星期四才出版对大选结果的深入报道和分析。几乎所有报纸用的都是奥巴马在芝加哥做获胜演讲前,全家站在中心舞台上的照片。小报一般在头版用巨幅照片加大字标题叠印的方式,比如《每日镜报》(Daily Mirror)就在奥巴马全家福上打上大大BELIEVE。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FT)的头版头条是比较中性的《奥巴马立马开始工作》(Obama hits ground running),而且还在头版下方给落败的麦凯恩留出空间。我觉得当天FT的一篇评论(作者是FT的编辑和评论员John Gapper)比较代表这份报纸读者的看法:《奥巴马会成为美国的CEO还是会对工商界下手?》(Chief executive or business-basher?)――他们对这位新总统还有一定的保留。

《卫报》全力支持奥巴马――既是希望美国赶快改变小布什时代的政策,也是对奥巴马能带来的“改变”充满期待。报纸在美国大选报道上花了许多功夫。星期四的报纸,在第一叠的头16页都是美国大选专题,在中心跨幅整整两版的位置上,用的是芝加哥庆祝晚会的照片,放的越大,越能体会现场的气势,出来的是“大国”的感觉。同时评论版的所有5篇评论,加上当天社评,都与美国大选有关,所以第一叠共44版的一半篇幅都用在了美国大选。当天还有8版的增刊,介绍奥巴马从非洲村落到美国总统的“不可思议的旅程”。

然而当天《卫报》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副刊G2的封面设计。在一篇红色的背景上,在封面正中,是一个白色的小字“Wow!”。里面是美国各地黑人对奥巴马胜利的反应。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封面设计呢?原因要到4年前去找。2004年美国大选揭晓时,许多英国人,特别是那些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人士,对美国人重新选上小布什深感失望。最能反映这种情绪的,是11月4日的《卫报》G2封面:一片全黑的封面正中,是一行白色的小字“Oh, God.”

4年过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心情,已无需多言。

注资不是用来发奖金的

有时候现实的讽刺性比虚构情节还有戏剧性。上周三英国政府宣布拨款500亿英镑注资银行,注资是比较好听的专业说法,实际上就是银行没钱了,要拿家当出来抵押别人也不要,只好向政府伸手要钱。同一天世界各国央行联合行动共同降息。然而全球股市在星期五再度狂泻。用《卫报》财经评论员Nils Pratley的话说,最可怕的是,造成周五全球股票急跌的,不是“恐慌性抛售”,而是“理性抛售”――投资者已经到了宁愿周五抛售,下周加10%再买回来,也不愿意攥着股票过周末的境地。

但是当我翻开周五的《金融时报》时,里头掉出一本大开本的精美免费杂志,名为《教你如何花掉你的年终奖金》(How To Spend It – Bonus Special),里面是各种时装美酒奢侈品、豪华旅游套餐等等的推荐。这本杂志的目标读者群,自然是伦敦金融城里的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年终降至,正是发奖季节,似乎政府注资归注资,股票狂泻归狂泻,年终的奖金还是少不了的。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