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内阁

布朗内阁重组之九:余波

2009-06-13 Guardian front page

布朗被工党议员“逼宫”事件已经过去一个星期。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逼宫”行动,现在竟然一下子退潮,消失得干干净净,原来匿名的策划者还是匿名,滩头上只剩下几个搁浅的看错了潮头的前内阁大臣。

这个星期三《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根据“逼宫”策划者提供的许多材料,回顾了这一事件的经过。在这篇文章中透露出许多内幕,包括记者看到的一份标记所有工党议员立场(参加“逼宫”的标为0,忠于布朗的标为4等等)的表格,其中标为0的有51人。但是“逼宫”的策划者依然保持匿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问题来:这是一场“地下”行动,“逼宫”者没有组织、没有纲领、没有重量级人物压阵,遇到曼德尔森这样强大的对手,当然只有失败。

据策划者说,上星期三欧洲议会和英格兰地方选举前一天 Hazel Blears 的高调辞职,造成打草惊蛇,紧接着《卫报》透露了策划者征集支持者的电子邮箱 signonnow@hotmail.com (从此这场“逼宫”被戏称为 Hotmail Plot),让唐宁街10号和工党党督(Nick Brown)立刻行动起来。曼德尔森运用他的游说能力,保证那些可能动摇的内阁大臣们留下来支持布朗。布朗把内阁重组提前到星期五,是关键的一步,把“逼宫”行动彻底扼杀了。

曼德尔森因此在布朗内阁中地位大涨,不仅头衔越来越长,而且手下的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多,现在英国的大学都归他管。星期六他在《每日电讯报》的采访中,声称工党中总有一部份人永远不能认同布朗,以后还会卷土重来。显然他已经在为下一次的交手做好的准备。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八:度过“逼宫”危机

经济观察网 昨天晚上,布朗前往议会大厦和工党议员们开会,议题是他在工党的领导地位。在上周五布朗迅速重组内阁,成功地稳住反对派之后,这次会议普遍被认为是工党议员们,特别是那些没有加入政府的“后排议员”(backbenchers)们,逼迫布朗下台的最后机会。

会议的结果?今天英国报纸的头版照片让人一目了然。在《金融时报》的头版,是一张布朗前往会议时坐在车中的照片,一脸凝重焦虑。在《卫报》头版,是布朗从会议中出来时的照片,腰板挺直的布朗显然轻松自如意气奋发,连他的笑容看上去都比较自然了。

工党的“逼宫”行动失败了。

据透露,在会议上,有3位前内阁成员公开要求布朗让位,但大部份发言者支持布朗。布朗则保证从错误中学习,扬长补短,“改变”自己。反对布朗的议员们声称署名的有五六十人之多,但在会议之后,决定不公布名单,以保护团结。布朗取得了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七:布朗的政治危机尚未结束

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在星期天公布,英国工党再遭重创,获得选票的百分比仅为15.4%,不但远远落后于保守党的 28.3%,而且不敌右翼小党英国独立党(UKIP),排名第3;在欧洲议会席位上,丢了5席,也排在保守党和UKIP之后。同时由于工党选票的大量流失,造成反对移民的极右翼政党英国国民党(BNP)首次获得欧洲议会的2个席位。

这是几天以来工党在选举中遭受的第二次打击,上周四在英格兰地方选举中,工党失去对英格兰地区所有地方政府的控制权。然而在选举受挫,舆论要求辞职的风浪中,英国首相布朗却通过提前重组,稳住了内阁成员。目前在工党内部依然有要求布朗下台的强烈呼声,但是在没有竞争对手公开挑战布朗的局面下,布朗的反对者只能期待他们能制造足够的声势,迫使布朗主动辞职。

布朗的政治危机,从5月份下议院议员津贴丑闻就已经开始,在上周四的欧洲议会选举和地方选举之前达到高潮。布朗本来计划选举之后,在本星期进行内阁重组,为继续执政和明年大选做准备,但在一波波的辞职浪潮下,不得不提前重组内阁。此举虽然挫败了工党内部“逼宫”的企图,但布朗为了维护团结,不得不向内阁成员让步,从而消弱了自己的权威。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五:铁拳出击?

2009-06-06 Times

今天布朗把计划在周末进行的内阁重组紧急提前,原因当然是昨天 James Purnell 的高调辞职,布朗不能让危机继续加深。这次布朗至少能主动出击了,比起过去的犹豫不决、丧失时机的表现总算有点进步。

今天的一整天都在纷乱中,英国的各种媒体,在电视、电台、网站、blog、Twitter 上不断更新,都快跟不上趟了。一方面内阁重组的新闻陆续传来,有内阁成员担任新职的各种预测、谣传,同时又有原内阁成员宣布辞去内阁职位、又有宣布辞去议员位置的,在辞职之时当然要抓住时机说一番理由。然后是各种政客、记者、媒体人、前幕僚各色人等出来评述辩论一通。

从上午开始,支持布朗的议员们纷纷在各种媒体出现表态,而反对布朗的议员们,除了几个众所周知的“老顽固份子”之外,其他都不愿意出镜留名,于是到了下午,布朗阵营终于稳住阵脚。在下午4点左右,布朗在唐宁街10号召开记者招待会,坚持自己“绝不会离开岗位”。

布朗的“铁拳出击”,他的首相位置也许保住了,但是许多人相信他的权力已被大大消弱。在他的新内阁中,财相达林如愿以偿地保住了自己的职位,Alan Johnson 担任内务大臣,David Miliband 表了忠心,继续担任外交大臣,布朗亲信 Ed Balls 还在管儿童和教育,曼德尔森不仅依然是商务部长,还加上了一个 First Secretary of State (首席大臣)头衔,相当于当上了副首相。这并不是说这几周来的各种内阁重组谣言都错了,而是布朗为保住团结,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四:亮刀子了

2009-06-04 James Purnell

我开始写布朗内阁重组这一系列,是因为 nemo 的提示,聊聊英国政坛的各种传闻谣言,没想到几天下来,形势急转直下,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布朗如何重新组建班子为明年大选做准备,而是布朗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熬到明年大选了。

今天英国举行欧洲议会议员(MEP)选举和地方政府议员选举。本来投票日不能搞竞选活动,应该比较平静。但是就在投票结束前几分钟,BBC 晚上10点钟新闻前,负责就业和退休事务的内阁大臣 James Purnell 公开宣布辞去内阁大臣职务,并发表了一封致布朗的公开信。与昨天 Hazel Blears 的辞职信不同,James Purnell 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明确要求布朗让位,“给工党一个机会”争取明年大选的胜利。星期五的《泰晤士报》将在头版全文刊登他的这封公开信。

从昨天开始,就有消息说工党的“后排议员”(非政府成员)们之间流传着一份致布朗的信,要求他辞职,有多少议员愿意签名不详。但是 James Purnell 的这一举行,等于投入一颗重磅炸弹,终于把工党内部的分裂挑明了,布朗再也不能含糊其辞,要么迎战,要么认输。

James Purnell 是工党新生代议员中的明星,被认为是未来工党领袖人选之一。他支持工党现代化,算是布莱尔派系(Blairite)人物,但是布朗对他倒十分器重,不仅将他召入内阁,而且据说还打算在本次内阁重组中让他接替 Ed Balls 的儿童大臣职务。

既然亮了刀子,那么内阁中的重量级人物就不得不出来站队了。被许多人看作理想的挑战布朗的人选 Alan Johnson 已经表示了支持布朗,下一个需要表态的是现任外交大臣 David Miliband,他也是下任工党领袖人选之一。

布朗内阁重组之三:辞职日

2009-06-03 Guardian front page
今天的《卫报》头版,不同寻常地把通栏的5栏全部用来报道同一新闻,在大字标题《工党辞职日》(Labour’s day of resignation)下,是昨天宣布/确认辞去政府职务、或是宣布不再参加下届大选的5位工党政府成员,其中职位最高的是内务大臣 Jacqui Smith

比这一头条更引人注目的,是头版文章第2栏的社论摘要。英国大报的社论通常在报纸内页,《卫报》社论一般放在报纸评论版之后的第28版。今天把社论摘要放在头版,是因为其中的观点十分直接和强烈:“工党在下届大选前还剩一年时间。在目前的领导人(布朗)带领下,工党只会浪费这一年的时间。现在是把他抛弃的时候了。”不署名的社论代表报纸立场,以上这些话出自一份一贯支持工党的报纸,说明了布朗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卫报》头版的辞职新闻说的是昨天发生的事,但是形势比人强,今天上午再出爆炸性新闻,布朗内阁的社区和地方政府大臣 Hazel Blears 宣布辞去内阁大臣职务。Hazel Blears 自从上个月在《观察家报》上不点名地指责布朗的 YouTube 表演 (YouTube if you want to)之后,外界普遍认为她在内阁的位置难保,在议员津贴丑闻中,布朗又称她避交售屋利得税的做法“不可接受”,让人猜测布朗会在明天的欧洲议会议员(MEP)选举后的内阁重组中,将她逐出内阁。但是今天 Hazel Blears 抢先宣布辞职,等于先发制人,宣布是自己炒老板,不是被老板炒。这两天的种种辞职新闻,一步步地加强了外界对布朗作为领导人“失控”的看法。

曼德尔森重回内阁

今天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在美国众议院对修改后的救市方案进行的辩论和投票。在英国时间晚上七点多钟(北京时间凌晨两点),众议院终于投票通过救市方案。相信明天英国报章上将有大篇幅的报道和评论。

然而今天英国同时有另一则新闻吸引了媒体的极大关注。首相布朗在今天的内阁重组中,出人意料地宣布任命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为商务大臣(Business Secretary)。曼德尔森是现任的欧盟贸易专员,代表欧盟谈判中国贸易协定,手中权力很大。这次回归英国政治,有着好几重的含义。一切都要从他的政治历史谈起。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