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卡梅伦

英国自我放逐的开始?

《经济观察网》稿件:英国否决欧元方案是被甩离欧洲核心的起点

2011年12月9日的欧盟峰会,对于以后的人们来说,也许会被看作是德国领导欧洲的新开始,或者是英国被甩离欧洲核心的起点。前者对欧盟今后的走向有着关键的意义,后者则对英国在国际政治上的位置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保守党一直是英国的欧洲怀疑论者的大本营,但是历届保守党领导人,从撒切尔夫人到梅杰,虽然都是抱着与“欧洲”――在他们的字典里,那不包括英国――对峙的姿态,但是从未真正和欧洲公开翻脸,相反与欧洲的合作一直在不断深入,因为他们知道,与加入欧洲相比,离开欧洲是更糟糕的选择。不管在哪个政党领导下,几十年来,英国确实是在不断地融入欧洲。所以上周五凌晨卡梅伦决定不参与签署欧元财政统一方案的决定格外引人瞩目,这一行动被英国的欧洲怀疑论者们,包括一批保守党内不在政府任职的“后排议员”、以及几家右翼媒体欢呼为“一票否决”。“一票”是对了,参加峰会的27国,只有英国投了反对票;“否决”却未必,因为剩下的26国签署了会议声明,等于把英国排除在外了。和他的前任们不同的是,卡梅伦这回是动真格的了,但孤立于欧洲之外,真的是他所想要的吗?

(更多…)

管制社会媒体之争体现社会制衡力

以下是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篇评论,讨论一下骚乱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管制社会媒体”的提议以及英国社会的反应。《南方都市报》评论版编辑阿登这几年一直鼓励我写作,还经常提供话题建议,我们还时不时就有关议题开展讨论。能遇到这样一个好编辑真是福气。阿登马上要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硕士课程,相信在新的环境中,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对今后的事业大有进益。

管制社会媒体之争体现社会制衡力

英国发生骚乱之时,当地媒体除了大量报道骚乱进展和波及地区之外,也会提及一下世界各地对英国骚乱的看法。其中一则来自中国的报道是《环球时报》上的文章,赞扬英国在管制社会媒体上“现在态度变了”。几天之后,我在财经网看到文章指称“卡梅伦遭中文媒体曲解”,他提出的是禁止策划犯罪活动者使用社会媒体,而非关闭社会媒体。

财经网的认真态度值得赞赏,卡梅伦的这番讲话是在骚乱发生后,在紧急复会的英国下议院有关骚乱的辩论中提出的。他确实只是提出政府会与警察、情报机构和企业界讨论在骚乱发生时是否应该禁止骚乱组织者使用社会媒体。

然而在这件事上,如果把讨论集中于卡梅伦具体提出哪些政策来“管制”社会媒体,实在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忘记了在英国这样一个权力制衡相对完善的社会,英国首相想干什么,并不等于他就可以做得到;即使是他有权这么做,在这样敏感的问题面前,也存在着一个说服公众获得支持的问题。所以即使卡梅伦想管制社会媒体,也没有那么简单。英国政府已经拥有紧急执行权,可以关闭手机信号站等通讯设施,但这么做产生的政治风险和舆论压力,会让政府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南都网)

(更多…)

伦敦骚乱的起因

8月9日《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说得比较准确:《暴徒横行、警方弃守》(Mobs rule as police surrender streets),这次伦敦骚乱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确实是伦敦警方执法不力造成的。

虽然伦敦骚乱可能有深层原因,也许是因为黑人社区长期积郁的对警方的不满忽然爆发,也许如Channel 4 News 这条新闻中所说,是滋事者“太闲”或是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但是导致骚乱忽然扩大的原因是星期六晚上警方对滋事份子的放任,让这些人觉得警方软弱,管不了他们,于是一帮十几岁的小混混,不分男女,就开始蜂拥而上咱商店放火了。

这次骚乱的直接导火线是伦敦警方枪杀一名黑人青年Mark Duggan,星期六死者家属朋友到 Tottenham Hale警署门口和平示威,到了晚上却演变成了打砸抢,同时警方只在街道一头组成人墙拦截,对于几十米远的犯罪活动却不介入阻止。这样的画面整个晚上都在电视上,显然鼓励了其他人第二天照样学样。

警方不主动出手制止犯罪活动,一方面是警力薄弱,一方面是缺乏决断。伦敦警方目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警察总长和负责反恐的副总长刚刚因为窃听手机留言案辞职,其它高层都在渡假。同时伦敦市长、内务大臣、副首相、首相都在海外渡假。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本来就没有准备,发生之后恐怕也没人拍板迅速处理,指望骚乱者自行散去。结果却是刚好相反,两天之内暴力蔓延,警方处于手忙脚乱、左支右拙中,更加无法对付骚乱者,于是鼓励更多人参与打劫,陷入恶性循环中。

在英国的政治环境中,对付这样的骚乱本来应该是保守党政府的强项,但是这次骚乱却让联合政府措手不及,卡梅伦迟了一天回国,就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果不能立刻平息骚乱的话,卡梅伦的首相位置恐怕就坐不长了。

不能让权力靠得太近

这是我为《南方都市报》写的有关窃听手机留言案的第二篇评论。第一篇评论在这里

手机留言窃听案爆发之后,媒体大亨默多克亲自到伦敦处理危机。本周二他和儿子詹姆斯一起到英国下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在这场受到极大关注的听证会上,除了面对泼奶油泡沫的示威者时还需要妻子邓文迪“出手救夫”之外,默多克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面对议员们咄咄逼人的提问,默多克几乎每次都是诚恳严肃地回答“我不知道”,詹姆斯则会在侃侃而谈一番后说“其实没有人告诉过我”。于是许多有关手机留言窃听的关键细节,依然是一个谜团。

但是这一听证会的象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这是两种力量的公开对峙,一方是媒体大亨手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议员被民主制度所赋予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默多克在听证会上的一番话就特别耐人寻味,2010年卡梅伦成为英国首相之后,默多克一家被邀请到唐宁街十号,“从后门进入”,接受新首相对他的谢意。大选期间,新闻集团旗下四份报纸为保守党提供了强大的舆论的支持。但是默多克紧接着补充道:他和前首相布朗也很熟,“我们两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

(更多…)

大学教育:是为了改善社会还是个人投资

前两个星期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则评论

上个星期英国联合政府出现了一次“最快速的转軚”,一个改革方案从提出到收回,不超过两天时间。

星期一《卫报》刊登了对联合政府中负责高等教育的次长威利斯(David Willets)的专访,其中威利斯提出,为改善大学财政,顶尖的大学可以施行“计划外招生”,对于那些成绩达到入学资格但没被选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缴纳全额学费——— 每年1.2万到2.5万英镑不等,相当于海外留学生缴纳的学费,凭此成为大学“扩招”对象,获得入学资格。

这一方案有点实用主义,但也算不上是见钱眼开。威利斯还是花了一点心思考虑如何避免出现有钱就可以上大学这一结果的,比如大学可以采用在选择学生时隐藏家庭经济状况等。但他毕竟难以回答这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是成绩不好,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缴纳全额学费?这一政策很快就被大部分人诠释成“有钱可以买学位”,遭到几乎所有人的批评。第二天首相卡梅伦接受BBC采访时就没有表态支持,反而说“能不能上大学,靠的应该是学习能力,而不是支付能力”,同一天下午,威利斯在众议院接受紧急质询时已经完成“转軚”,他的改革方案变成了鼓励和允许企业和慈善机构出资赞助学生上大学的政策。

(更多…)

《每日电讯报》、BBC、新闻集团、Sky News:Vince Cable 失言案中的几个角色

Vince Cable “失言录音”被公布一事,已经过去了两天, 他仍然是联合政府的内阁大臣,但地位大为削弱。相信你已经看过了相关报道,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只是谈一谈这一事件中的几个角色。

Vince Cable――从英雄到狗熊

Vince Cable 曾经是英国政客中少有的一个既受爱戴、又让人佩服的议员,在 2007年Northern Rock 银行危机时他是最早呼吁国有化的,在金融海啸中,因为判断准确,被人戏称为“圣文斯”(Saint Vince)。他在代理自由民主党领袖时,议会辩论常有妙语,曾形容工党首相布朗“一星期内从斯大林变成了憨豆先生”。现在这句话回来送给他了,星期三《卫报》社论的题目是《从圣文斯到憨豆先生》(Dr Cable: From Saint Vince to Mr Bean)。

《每日电讯报》――成疑问的动机、有争议的手段

让 Vince Cable 变成 Mr Bean 的是《每日电讯报》,这份报纸的两名年轻女记者冒称自己是他选区的选民,诱导他谈论对联合政府运作的看法,特别是自由民主党的立场。毫无戒备的他在两名年轻女性听众面前变得格外夸夸其谈,却没想到所有对话都被秘密地录了音。

《每日电讯报》一向支持保守党,这次针对自由民主党的秘密行动,是否反映了这份报纸对联合政府执政的不信任?为什么针对自由民主党?他们会不会用同样手段去刺探保守党政府成员对自由民主党同事的私下看法?

说到手段,这种曝光议员与选民之间私下交谈的做法是有争议的,有人甚至说是违法的。许多人认同记者在报道新闻可以做违法的事,只要能用“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为其结果辩护,否则就要面对法律制裁。诱导和曝光 Vince Cable的私下谈话是否符合公众利益?这一点是成疑问的。

BBC ――抢了《每日电讯报》的先

这一事件关键之处,是 Vince Cable 谈话中最具杀伤力的部份,不是《每日电讯报》选择发表的他自称有“杀手锏”(nuclear option),如果被逼过甚,他会通过辞职来“搞垮”联合政府云云,而是 BBC 抢先报道的他对关于新闻集团收购BSkyB的看法。

抢了这个先的是 BBC 的财经编辑、曾经担任过《星期日电讯报》财经编辑的 Robert Peston,他在当天下午卡梅伦和克莱格举行完联合记者招待会、宣布此时应“告一段落”之后,发布了爆炸性的独家新闻,说收到来自《每日电讯报》内部“揭发者”送来的 Vince Cable 谈话“完整”记录,在其中Vince Cable 声称他“对默多克宣战并会取得胜利”。Vince Cable 所指的是他作为商务大臣下令媒体监管机构Ofcom调查新闻集团意图全资拥有卫星电视台BSkyB的动作。据“揭发者”称,他对《每日电讯报》“扣下”这一段内容强烈不满。

默多克/新闻集团――复杂的媒体势力平衡

《每日电讯报》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又牵出一串新的角色,奇怪的是,BBC也在其中。今年年中,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宣布意图全资拥有卫星电视台BSkyB (目前拥有39%股份),一旦成功,新闻集团将全资拥有两份大报《泰晤士报》和《星期天泰晤士报》,两份发行量最大的小报《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再加上BSkyB,将会是一个运行资金比BBC还大、跨越电视和纸媒的英国最大媒体集团。这一举动立刻遭到其它媒体的反对,10月份在《每日电讯报》出版集团牵头下,《邮报》集团、《镜报》集团、《卫报》集团、Channel 4 电视台、英国电讯等机构共同签署了一份抗议信,认为此举将损害英国媒体的多元化环境,要求政府介入调查,签名者中包括了英国大部分的媒体机构。BBC总裁Mark Thompson都签了字,但后来在BBC Trust 的压力下为没有广泛咨询意见而道了歉。这封抗议信为Vince Cable 下令Ofcom调查提供了极好的理由。

Vince Cable 的立场和行动符合《每日电讯报》的利益,那么它们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故意扣下了Vince Cable的这段谈话?《每日电讯报》强烈否认,称只是发表顺序问题。BBC 发表这一新闻,最终对自己也不利,因为现在接替Vince Cable主管媒体事务的文化大臣Jeremy Hunt几乎是无条件地支持新闻集团全资拥有BSkyB,但是我们相信 Robert Peston 在拿到谈话全文时,没有去考虑这些后果。在他的博客上,他说“公布Vince Cable 关于新闻集团的谈话符合公众利益,这是直接明了、毫无疑问的。”

(更多…)

卡梅伦与学生

今天卡梅伦在离开中国前向北大学生发表演讲,对于英国媒体来说,这是他这本次访问中最受关注的一件事。卡梅伦在英国国内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他向中国领导人提人权问题,他显然不能不提,但是又不能惹恼中国领导人,两边都不可得罪。他的这次演讲词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必须提人权与民主政治,但又不能显得在指责中国或是向中国说教,演讲的小心翼翼和平淡如水是肯定的。

2010年11月10日《卫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卫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的《泰晤士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的《泰晤士报》头版

今天的英国报纸中,4份大报加上《金融时报》,再捎带上《独立报》的“小报版” i 都在头版刊登了卡梅伦访华的照片,小报头版则完全没有这则新闻。《卫报》和《泰晤士报》用的是同一场合同一角度的照片,只是《卫报》不知处于何种考虑没有把温家宝包括在内。

2010年11月10日《独立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独立报》头版

《独立报》在头版照片的选择上与其它报纸不同,占据大部份空间的是持枪的解放军仪仗队,卡梅伦只出现在照片的左下角,却把头扭向另一方,是“勇敢”?还是“顽固”?配上头版头条《卡梅伦对峙最大的社会集团》(Cameron confronts the biggest society)很耐人寻味。

卡梅伦面对中国学生的提问,是应付自如的。最尴尬的问题,是一个看上去像是留学生模样的人的提问:每次外国领导人来中国都要教训(lecturing)人权问题,那么你能从中国学到什么?

中国学生其实是相当友好的了,今天在伦敦,几万大学生到伦敦游行,抗议联合政府上涨本国学生学费,结果有一部份参加游行的人来到泰晤士河边的保守党总部大楼,砸了玻璃、攻入保守党总部办公室、上了楼顶、与准备不足的警方发生冲突。首相在北京向中国大学生发表演讲、家里自己的政党总部却被英国大学生攻占了

布莱尔的政治旅程

2010-07-19.A Journey by Tony Blair

南方都市报》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9月1日出版了个人回忆录《旅程》(A Journey),上市第一天即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马上成为传记类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布莱尔离开英国政坛的三年中,他的继任者布朗快速地完成了从万众拥戴到分崩离析的过程。所以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布莱尔在书中提到的他与布朗之间的关系,从最早的政治伙伴,相互了解、思维同步,“几乎像情人一样”,到最后几年势如水火,布朗为达到政治目的,不惜对布莱尔施以“恐吓”。其中的许多情节,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现在终于从当事人之一口中确认而已。BBC政治编辑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在博客上用嘲讽的口气说:“这些年来我报道了不少关于两人交恶的谣传,有人说我无聊,有人指我夸张,还有人骂我捏造。我现在郑重道歉:实际情况比我报道的还要糟糕。”

(更多…)

平等社会中人民更幸福

南方都市报 2010-06-09 》上个月上任的英国联合政府有一项“新政”:公务透明化,其中包括公布高级公务员的年薪。随后,英国政府公布了170名超过了首相卡梅伦年薪的高级公务员名单,卡梅伦的年薪约为15万英镑——— 虽然其实他的收入不止这些,他还同时领取6.4万英镑的下议院议员年薪。

不管具体数字如何,这一公布的意义是明显的,用卡梅伦的话说,年薪被“示众”,等于给了政府机构压力,在给高级公务员加薪之际要考虑社会影响。

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每周例行“首相答问时间”上,卡梅伦还宣布,今后将会对公务员工资封顶,在同一机构内部,最高工资不得超过最低工资的20倍。在170人的名单上,年薪最高的是平等交易办公室的首席执行官(年薪近26万英镑),而在地方政府做一名初级文员,底薪约为1.3万英镑,差不多刚好20倍。

新政府的这一举措,可以诠释为首相卡梅伦接受了“在平等社会中人民更幸福”的理念,打算缩小贫富差距,也可以解读成是传统的保守主义“小政府”,压缩公共开支的自然反应。卡梅伦是不是如他自己所说的,真心改造保守党,关怀中低层人民,缩小贫富差距,要看他会不会对私营企业中的收入不均采取行动。

(更多…)

英国新首相上任 联合执政能维持多久?

经济观察网 5月11日晚上7点50分,英国首相布朗在觐见女王之后,驱车离开白金汉宫。他的座驾前,已不见了往日的护卫骑警,因为此时的布朗,已经不再是首相,而是一名普通公民,他这时要去的地方,是他在苏格兰爱丁堡北部的老家。

10多分钟之后,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前往白金汉宫,他的座驾没有警车保护,几次陷入伦敦傍晚的车流中。从白金汉宫出来之后,卡梅伦直接来到了唐宁街十号,作为英国两百年来最年轻的首相,在10号大门外发表了第一次公开致辞。

2010-05-12. David Cameron Nick Clegg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一个国家的政权能够这么低调平稳地交接,从首相到平民之间的转换,可以如此波澜不惊。布朗和卡梅伦分别对自己的继任者和前任表示了祝福和感谢,就像两支足球队,在比赛场上斗个你死我活,终场哨声一响,一定友好地握手告别。

其实布朗宣布辞去首相职位,有抢跑之嫌,因为虽然卡梅伦成为首相已成定局,但是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的联盟谈判,许多细节尚未谈完。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一直等到与本党议员的会议结束,在12日凌晨0点40分左右才公开宣布参加与保守党的联盟,成为联合政府中的副首相。其它的许多政策妥协与人事安排,则要等到12日才会慢慢公布。

现在的问题是,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的联合政府,会不会成为一个“稳定而强势”的政府?联合执政能维持多久?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