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徐志摩

美妙歌喉汇成乐章

左边这座建筑是国王学院礼拜堂

去年夏天,我有机会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内转了一圈,其中的礼拜堂是唯一对外开放的建筑。国王学院是英王亨利六世在15世纪所建,故有国王学院之名,礼拜堂由亨利六世在1446年亲自奠基,但是直到近70年后,亨利八世在位时才修建完成。哥特式风格的礼拜堂外观恢宏,内部华美,有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扇形拱顶,墙上是绚烂精致的彩绘玻璃花窗。礼拜堂一直在使用,只在大学假期才向游客开放。

(更多…)

赛珍珠的中国世界

这是为《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7月号写的赛珍珠传记 Hilary Spurling 的 Burying the Bones,以及闵安琪的小说 Pearl of China 的书评。Hilary Spurling 将会参加8月份的爱丁堡图书节

英国传记作家希拉里•斯波林(Hilary Spurling)善于从艺术家的生平中找寻他们的创作根源,她为马蒂斯写传记时,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位法国画家宁静外表下的心灵波澜,受到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她一直在致力撰写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传记,在今年3月出版。这本名为《埋骨》(Burying the Bones)的传记专注于赛珍珠从童年到凭《大地》(The Good Earth)成名之间的经历,正如副标题《赛珍珠在中国》所指,这本传记的重点是赛珍珠在中国的岁月。

赛珍珠的人生,如她自己所说,有着两个世界:一个是中国人的世界,一个是美国人的世界。当她在中国人的世界中时,她的说话举止、思考感受都和中国人一样。这两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在人生和价值观上充满了矛盾,当她置身于美国人的世界中时,不得不关上通往中国的大门才能得以平静。拥有这两个分裂的世界,是她童年与成长经历所致。在成年之后,她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打开这扇大门,让美国人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人。

赛珍珠1892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还在襁褓中的她就随父母来到中国。她的父亲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是一个虔诚执着的基督教美南长老会的传教士,他不愿意呆在大城镇,于是先去了清江浦(现属淮安市),后来又搬到镇江。常年独自行走乡村传教,赛兆祥把家庭责任完全丢给了妻子凯莉(Carie)。面对贫困和疾病、战乱和土匪、乡民的无动于衷甚至敌意,凯莉被折磨得心衰力竭,她的7个孩子中,有4个还没长大就病死在中国,7岁的赛珍珠就已经目睹了弟弟的生病和早逝。凯莉无力照顾赛珍珠,所以她从小是被女佣王阿妈带大,吃中国饭菜,穿中式童装,和中国孩子一起玩,开口说的是当地土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赛珍珠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只不过长着一对“不自然”的大眼睛和一头难看的“黄头发”而已。

这样的童年,给赛珍珠带来了与其它白人完全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于她对童年的回忆:在乡野间看到被弃女婴的尸骨,她会悄悄地把那些白骨掩埋起来。那些被掩埋的白骨,成了她经历的所有恐惧与苦难的代名词,对于成年之后的她,这些既是挥之不去的痛苦,也是创作冲动的源泉。

这些经历,让她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对天灾人祸的无力感,以及对中国农民生活习惯的认同。她的作品最独特的地方,是既没有西方传教士在道义上的居高临下感,也没有中国城市知识分子对农民的鄙视疏远或是过分美化。

(更多…)

英国新书介绍 #48 (2010年6月14日) Pearl of China

2010-06-10. Pearl Of China

Pearl of China
作者 Anchee Min
出版社 Bloomsbury Publishing (平装本2010年5月3日出版)
定价 £11.99
页数 288 页
ISBN 978-1408801826

这是旅美华人女作家闵安琪(Anchee Min)根据赛珍珠的生平写的小说。据作者在后记中说,她中学时代正是文革时期,完全没有读过赛珍珠小说的她,被要求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赛珍珠这个“文化帝国主义份子”的声讨。当她移民美国之后,被一位读者告知是因为赛珍珠的《大地》才让她爱上了中国。闵安琪第一次有机会阅读赛珍珠的《大地》,被她文字中的激情所感动,决定为她写一本小说。

作者为小说创造了一个虚构的叙事者,一个名叫“杨柳”(Willow)的与赛珍珠年龄相仿的农村姑娘,小时候即与赛珍珠不打不相识,以后成为伴随赛珍珠人生道路多年的好朋友,从清江到南京,直到赛珍珠一家离开中国之后。杨柳本人从不识字的小妾,成为报纸编辑,结识共产党人,文革中却因为与赛珍珠的关系遭受迫害,一直到尼克松访华,还是没有等到与赛珍珠重逢的那一天。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