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CCTV

从虎年春晚谈产品植入广告

2010年的央视春晚中,最明显的产品植入式广告有两个:一个是刘谦表演魔术时,桌上的汇源果汁饮料;另一个是赵本山小品中的“搜狐刨根问底栏目”。

恰好目前英国正在讨论电视节目中的产品植入广告(product placement)问题,这两个例子,正好反映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良性”和“侵入型”产品植入广告。

据英国文化大臣Ben Bradshaw 称,英国是欧洲仅剩的两个在电视节目中禁止产品植入广告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丹麦),美国电视早就允许产品植入广告,同时声称允许这种广告方式,能给商业电视台带来每年1亿4千万英镑的收入(显然是商业电视台提供的数字)。

虽然英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将会让产品植入广告合法化,但是在众多反对声音面前,文化大臣还是做了让步:某些产品将不允许参与植入式广告,包括酒精饮料、高脂肪、高糖高盐类食品、赌博、烟草、非处方药、和儿童食品。

产品植入式广告的支持者说,反正产品植入已经存在了:选秀节目评委桌上摆的饮料、电视剧中主角开的汽车,都有商业价值。在电视之外,产品植入已很普遍,比如007开的车、带的表等等。现在将之合法化,政府可以明文规范、电视台可以名正言顺地收钱,有何不可?他们常举的“良性”例子中,有一个和刘源魔术表演时的汇源果汁极为相似:不影响节目的独立性――没有让刘源“手穿玻璃”去抓一瓶汇源果汁吧?植入产品只处于节目背景中,但却能给电视台带来额外收益。

(更多…)

“吓坏游客”不能防止恐怖活动

今天BBC Radio 4 的 The Report 节目,记者Simon Cox调查了英国警方在对付游行示威活动中的手段。在G20伦敦峰会期间,街头示威者被警方采取“灌壶”(kettling)战术包围,无法出入,想要离开的必须提供自己的姓名住址信息。

这一事件并非偶然,虽然这个节目并不是对G20伦敦峰会期间 Ian Tomlinson 死亡事件的追踪,但是所讨论的问题,却可能涉及更多的普通民众。在伦敦峰会之前,就有报道说英国警方在各种游行示威场合,积极拍摄录像,加上本来就布满公共场所的闭路电视(CCTV),搜集参与者的个人资料,其中不仅有示威活动的参与者,还有围观者、职业记者、公民记者的资料。《卫报》的一份报道还揭露警方曾经把他们搜集到的环保示威活跃人士的资料传递给能源公司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偶然参与一些游行示威活动,或者仅仅是行使公民权力参与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或者干脆是好奇凑个热闹,结果发现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合法活动被警方“暗中监视”,拍照、鉴别身份、存入警方犯罪数据库,肯定会觉得不安。不要以为这种事只会发生在“活动份子”(activist)身上,与己无关,只要想想去年4月份有多少平时绝不可能上街闹事的中国人在英国各大城市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

英国警方增加的权力,是由《反恐怖法》(Counter Terrorism Act 2008)授予。《反恐怖法》在9/11之后就已经制订,去年又进行了修订,给予了警方更多的权力进行搜查、搜身、记录资料、拘留等权力。当反对者抗议警方权力过大时,制定者的辩护是非常时期警方需要非常权力,而且警方只会在对付恐怖活动时才会使用这些权力。当时就有不少人指出,法律出台之后,一旦警方滥用权力,公众将无法制约。

今年2月份就发生过新闻摄影师公开示威抗议《反恐怖法》的事件,原因是根据这项法律,拍摄任何警察都可能是违法的,同时拍摄政府或公共建筑,也可能违反这项法律――如何诠释都在警察手中。上个月一对奥地利父子来伦敦旅游,因为对公共交通设施感兴趣,拍了一些照片,结果被警察当街命令删除相机中的照片。这位父亲的反应是伦敦警方似乎想“通过吓坏游客来制止恐怖活动。”

警方对此的辩护是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必须加强情报搜集,有时会显得大题小作;而安分守己的公民,即时资料上了警方的犯罪资料库,也并不意味着警方认为你是罪犯。但是,对大部份仅仅是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普通公民来说,却有一种时刻受监视和被侵犯的感觉;长此以往,只会让民众对警方的“反恐”理由越来越失去信任。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