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Pearl Buck

爱丁堡艺术节2010之十一:Hilary Spurling (爱丁堡图书节)

2010-04-20. Burying The Bones, Hilary Spurling

Hilary Spurling
Celebrated Matisse Biographer Turns Her Hand to Pearl Buck
Edinburgh Book Festival
Monday 16 August 2:30-3:30pm
*****/5

Hilary Spurling 是一位很受尊敬的传记作者,爱丁堡图书节总监 Nick Barley 都很给面子地做她讲座的主持人。她说她刚刚赶到爱丁堡,挎包还没来得及拿下来就上了台,但是她的声音保持着沉稳含蓄、在温厚中透着坚定。

她最出名的作品是为法国画家马蒂斯写的传记,今年刚出版的《赛珍珠传》(原名《埋骨》Burying the Bones)也受到广泛好评。在讲座上,她除了简单地回顾赛珍珠的生平外,主要说的是她写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Hilary Spurling 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小时候读的一本图画书,在这本名为《中国儿童游戏图》 (Chinese Children at Play)的书中的中国孩子,穿着鲜艳的衣服、梳着奇怪的发型、牵着巨大的风筝,让她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幻想和向往。她说在长大之后,她到处寻找这本书,最后终于从弟弟家的阁楼里找到了(“他竟然说这本书是他的,明明是我的!”),才知道作者是不知名的 Yui Shufang。小时候她母亲常常给她读的另一本书,是赛珍珠的《隔壁家的中国孩子》(The Chinese Children Next Door),一本让她母亲产生共鸣获得安慰的书。

让Hilary Spurling 产生写赛珍珠的冲动,是在写马蒂斯传记的时候,当时她阅读了马蒂斯的许多私人信件,其中一封写给他女儿的信中,他让他女儿一定要去读一本叫做 Rogue Combatant 的书,后面还加了三个感叹号。当 Hilary Spurling 找到这本书时,发现是译自英语作品 Fighting Angel ,是赛珍珠在她父亲去世之后马上写成的传记,有对父亲的怨怒,也有对他的理解。和赛珍珠父女一样,马蒂斯也是一个对自己做的事情近乎偏执的人。当 Hilary Spurling 决定写赛珍珠时,却无法说服她的出版商,他们认为中国热马上就会过去,赛珍珠也不是很吸引人的主题,拒绝支持(“我到现在还挺不开心的”)。当她终于换了出版社开始这一写作计划后,前后花了18个月时间才完成。

(更多…)

赛珍珠的中国世界

这是为《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7月号写的赛珍珠传记 Hilary Spurling 的 Burying the Bones,以及闵安琪的小说 Pearl of China 的书评。Hilary Spurling 将会参加8月份的爱丁堡图书节

英国传记作家希拉里•斯波林(Hilary Spurling)善于从艺术家的生平中找寻他们的创作根源,她为马蒂斯写传记时,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位法国画家宁静外表下的心灵波澜,受到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她一直在致力撰写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传记,在今年3月出版。这本名为《埋骨》(Burying the Bones)的传记专注于赛珍珠从童年到凭《大地》(The Good Earth)成名之间的经历,正如副标题《赛珍珠在中国》所指,这本传记的重点是赛珍珠在中国的岁月。

赛珍珠的人生,如她自己所说,有着两个世界:一个是中国人的世界,一个是美国人的世界。当她在中国人的世界中时,她的说话举止、思考感受都和中国人一样。这两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在人生和价值观上充满了矛盾,当她置身于美国人的世界中时,不得不关上通往中国的大门才能得以平静。拥有这两个分裂的世界,是她童年与成长经历所致。在成年之后,她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打开这扇大门,让美国人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人。

赛珍珠1892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还在襁褓中的她就随父母来到中国。她的父亲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是一个虔诚执着的基督教美南长老会的传教士,他不愿意呆在大城镇,于是先去了清江浦(现属淮安市),后来又搬到镇江。常年独自行走乡村传教,赛兆祥把家庭责任完全丢给了妻子凯莉(Carie)。面对贫困和疾病、战乱和土匪、乡民的无动于衷甚至敌意,凯莉被折磨得心衰力竭,她的7个孩子中,有4个还没长大就病死在中国,7岁的赛珍珠就已经目睹了弟弟的生病和早逝。凯莉无力照顾赛珍珠,所以她从小是被女佣王阿妈带大,吃中国饭菜,穿中式童装,和中国孩子一起玩,开口说的是当地土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赛珍珠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只不过长着一对“不自然”的大眼睛和一头难看的“黄头发”而已。

这样的童年,给赛珍珠带来了与其它白人完全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于她对童年的回忆:在乡野间看到被弃女婴的尸骨,她会悄悄地把那些白骨掩埋起来。那些被掩埋的白骨,成了她经历的所有恐惧与苦难的代名词,对于成年之后的她,这些既是挥之不去的痛苦,也是创作冲动的源泉。

这些经历,让她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对天灾人祸的无力感,以及对中国农民生活习惯的认同。她的作品最独特的地方,是既没有西方传教士在道义上的居高临下感,也没有中国城市知识分子对农民的鄙视疏远或是过分美化。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