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英国出版动态(41):《偶发空缺》中的社会阶层对立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偶发空缺》之英国社会阶层对立

“这个该死的地方真‘白’”,《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中,新来的女中学生加亚有一次对她新交的朋友苏克温德恨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加亚对这个新环境很不适应,因为她从小在伦敦东区长大,见惯了街道学校里的各色人种,男朋友还是有一半意大利血统的混血儿。然而在英格兰西南的帕格镇,有色人种就只有苏克温德这一家。

罗琳新作《偶发空缺》中所写的英国,不是伦敦、爱丁堡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而是平静而平凡的城镇乡村,在英格兰南部,有许多这样的地方,居民仍然以白人为主。要更好地理解《偶发空缺》中的种种社会与家庭矛盾,需要了解一下这些地方住的都是什么人。

社会阶层(class)的分化对立,一直是英国社会的潜流。书中自诩为“帕格镇第一公民”的霍华德骄傲地宣称本地居民属于“劳动阶级”(working class),其实正如他儿媳所点破的,他可不是从“一无所有”起家的。帕格镇的居民,在英国可以算作“中产阶级下层”(lower-middle class),生活在帕格镇这样的封闭环境中,这一阶层往往具有保守、排外的倾向,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正义感。书中一场晚餐辩论中,霍华德的律师儿子、教区议员候选人迈尔斯说出了这一阶层人士的许多心里话。

他的观点,可以很容易在英国的《每日邮报》上看到,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份报纸也被轻轻点过,谁是这份报纸的读者这一细节并非随意安排。《偶发空缺》出版之后,《每日邮报》上的一篇书评称之为“以小说面目出现、喋喋不休五百页都没说完的社会主义宣言”,文字背后的立场实在不能再清楚了。

在餐桌上和迈尔斯辩论的,是来自伦敦的社工、加亚的母亲凯,她也属于中产阶级,但是她所代表的都市进步主义的立场,她如果看报的话,多半会是《卫报》的读者。作为社工,凯的服务对象大都住在帕格镇附近的政府公屋区,那才是帕格镇中产阶级们的真正敌人。这些本来是为劳动阶级修建的住房,正开始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被住户买下,慢慢变成中产阶级居住区,或者是像书中的“丛地”公屋区那样,越来越破落下去,其中居民也由劳动阶级变成“贱民阶级”(underclass),书中的克莉斯塔尔一家,正是他们的代表。

罗琳的同情心显然是在弱势的一方,在接受BBC采访时,她说自己的经历比较特殊,几乎曾属于过所有的社会阶层,从儿时的中产阶级家庭,到作为单亲母亲的潦倒——“离无家可归只有一步之遥”,一直到成功之后的富有,因此她很感激在她人生最低落时有福利社会的大网把她接住。不过可以看出,在这本书中她并没有将对与错、胜与负分得那么清楚,几乎每个角色都有让人同情又令人反感的多面性。

当然罗琳最拿手的,还是塑造未成年的角色。许多人评论这本书时,总要努力寻找和《哈利波特》系列的关联。我曾对此颇不以为然,但看到后来,觉得作者其实也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邀请读者做比较。书中青少年似乎与成年人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青少年在发现自我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和沮丧,甚至试图通过非常规手段(会不会让你想到“魔法”?)改变命运或是发泄不满,不得不说有《哈利波特》的影子。书 中的“胖头”有一次和克莉斯塔尔在野外匆匆“完事”之后,心情抑郁的他暗自希望能立刻“转移”回到他自己的阁楼小屋中。读到这里,“你不是哈利波特”大概会是许多读者的 念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