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BBC

坚守中立与独立 公共媒体的挣扎

《经济观察报·坚守中立与独立

几个星期前,在BBC星期日早晨的时事分析节目中,主持人安德鲁•马尔(Andrew Marr)正在采访苏格兰首席大臣、苏格兰民族党(SNP)领袖沙尔蒙德(Alex Salmond)。在这个直播环节中,马尔向沙尔蒙德提问说如果苏格兰独立,将如何解决苏格兰的欧盟成员国资格问题,在稍带火药味的对话中,马尔说道:“我得说(如果独立后的苏格兰被要求重新申请欧盟成员国资格的话),我觉得这会很困难。”沙尔蒙德当即插话:“等一下,这是你个人的观点,还是BBC的官方立场?”马尔答道:“都不是。我对此没有任何观点,BBC也没有任何立场。”

虽然马尔立刻澄清他的“会很困难”说法并非表达自己立场,而是在重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的观点,但在节目过后,SNP发言人依然公开批评BBC偏袒,并要求BBC澄清其在苏格兰独立公投中的立场。这场全民公决在今年9月举行,将决定苏格兰居民是否支持独立,SNP是目前苏格兰地区的执政党,苏格兰独立一贯的积极倡导者,也是这场全民公决的发起者。沙尔蒙德指责BBC在报道中偏袒反方立场,他的理由不仅仅是BBC作为媒体有很强的影响力,更是因为作为一家公共传播企业,BBC不仅要提供公共服务,还必须在报道中保持中立。

(更多…)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改编自 PD James 的同名小说,2013年圣诞节假期在 BBC 电视频道上分3天连续播完。PD James 是英国一位著名的犯罪悬疑小说作家,她用PD,而不是Phyllis Dorothy,不知道是不是和JK Rowling一样,担心一位女性作家的名字会影响她的小说的销量。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谈不上是Pride and Prejudice的续集,而是借简•奥斯汀这部小说的人物和场景设置,这毕竟是一部犯罪悬疑小说,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但是观众必然会不自觉的和Pride and Prejudice小说,特别是影视改编版本比较。如果说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中的Darcy 更阴郁,Lizzy更憔悴,应该不是很过分?当然我是在和1995年的电视版本相比。有时候会觉得 Darcy 不可理喻,比如他对 Lizzy 抱怨她家、特别是她妹妹Lydia Pemberley带来的恶名甚至灾难,却没有想道 Wickham 对Pemberley 名声的影响,早在 Bennett 一家出现之前已经造就,比如 Georgiana 差点和他私奔?这只能说是悬疑小说对人物性格一致性的锤炼原不需要那么认真。在电视剧的所有主要角色,似乎个个都比较烦躁,只有 Lydia 带来了一些喜感,可能是剧中最有意思的角色。

(更多…)

BBC 的信心危机

约三周前应《两岸传媒》杂志写了一篇有关BBC应Jimmy Savile事件所面临的危机,我的观察角度主要是BBC的编辑自主,全文如下。

上个星期这一事件的发展急转直下,最终导致上任才一个多月的BBC总裁 George Entwistle 在周六辞职。事件的导火线是Newsnight 上周五(11月2日)播出的一段调查报道,指称一位1980年代曾是撒切尔政府内阁成员的保守党大佬曾多次在威尔士北部城市 Wrexham猥亵儿童。尽管节目未点名,但网上很快开始猜测流传这人的姓名。这段报道也许是Newsnight节目希望在Jimmy Savile事件后挽回声誉,但问题是节目中的主要证人竟然认错了人,而且节目编导在播出前没有求证。更为严重的是虽然在节目播出前Twitter上已经传了很久,BBC总裁 George Entwistle 对这一触及敏感话题的报道却不知情。整个事件确实只能归结为是BBC新闻调查的失误,BBC管理层的失职。

在节目播出一周后,Newsnight在节目中道歉,当天的主持人 Eddit Mair 在节目最后的告别语是“下次节目将在下周一播出……也许吧”。Newsnight这个声誉卓著、影响力很大的老牌节目,能否生存下去现在都是一个疑问。谁来当BBC总裁现在也是很大一个问题,BBC信托会主席彭定康称要尽快找到继任人,问题是原先的候选人,比如BBC新闻总管 Helen Boaden现在正因Newsnight 的Jimmy Savile事件接受质询,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的候选人。与此同时,甚至有人声称要彭定康辞职,BBC的这场危机,真的要赶上 Hutton Inquiry了。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40):小众图书的推广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获奖为小众图书 带来大销路

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各种小说马上销售一空,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独有。本周二2012年度英国文学小说最高奖布克奖(Booker Prize)揭晓,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凭着《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在三年内第二次获奖。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本书的销量也将会马上再次出现一个飞跃。所以说不论中外,文学小说要卖得好,获奖都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不过英国的图书市场毕竟成熟得多,读者的层次也相当丰富,各类图书有自己针对的读者群,也有各自独特的宣传推广方式,不会一窝蜂,这一点值得中国的出版业和媒体学习借鉴。

(更多…)

Forbrydelsen 与 The Killing 的交错

在看Channel 4 播出的美国AMC版 The Killing第2季第2集(The Lucky One)时,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难道我眼花了?急忙聚精会神起来,果然在昏暗的地下停车场中,与女主角 Sarah Linden 见面的似乎是一个检察官的角色,正是由 Sofie Gråbøl,也就是丹麦版 The Killing (Forbrydelsen)中的女主角 Sarah Lund 的饰演者演出。两个版本中的女侦探竟然如此离奇地在同一地点出现了。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11):坐着火车去旅行

《深圳特区报·阅读周刊·坐着火车去旅行

上周英国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是一本旅游指南。和旅游有关的书畅销,本来不算奇怪,英国人热衷旅游,书店里除了分得细细密密的世界各地旅游指南外,旅游见闻图书也相当受欢迎,比如把英国当作第二故乡的美国人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写的一系列旅游见闻随笔就拥有大批忠实读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其中的五本。不过这本新上榜的旅游指南,并不是“最新版”某地指南,或是写一个从没人去过的地方。这本书出版在150年前,介绍的是英国。

英国人乔治•布莱德肖(George Bradshaw)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制图家和出版家,他最大的成就,是编写出版了历史上最早的火车时刻表。英国人发明了火车之后,铁路商业化蓬勃发展,一度有超过一百多家铁路公司各自铺设铁轨经营列车服务,并无统一的时刻表。布莱德肖是第一个收集编写所有公司的火车时刻表并印刷出版的人,成为当时火车旅行必不可少的工具,“布莱德肖”成了火车时刻表的代名词,他发明的时刻表编写法也一直沿用了下来。火车的出现,迅速扩大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旅行的范围和方便舒适程度,到外地休闲旅游成了普通人可以享受的活动,随之而来的是了解铁路沿线风光的需求。于是布莱德肖又编写出版了一本《布莱德肖旅行手册》(Bradshaw’s Tourist Handbook),介绍英国各地铁路沿线的市镇乡村,大受欢迎。

这本手册在150年后再次大热,要归功于一个BBC的旅游随笔节目《坐着火车游英国》(Great British Railway Journeys)系列。这个节目的基本形式,就是由主持人迈克尔•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怀揣一本《布莱德肖旅行手册》,坐上火车去英国的各个角落,介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之外,还时时拿出这本手册追寻历史的足迹和光阴的变迁。迈克尔•波蒂略本人的背景挺有意思,他原来是保守党的一颗政治明星,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即进入政府,在梅杰时期曾官至国防大臣,有希望成为未来保守党领袖,但在1997年大选时,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大获全胜,保守党被打得稀里哗啦,本来拥有“稳保议席”的波蒂略竟然在自己的选区落败,丢了议员资格,虽然后来他又重新被选上议员,还进入了影子内阁,但已物是人非,再也没有希望领导保守党了。退出政治圈之后,事业反而兴旺了,时时在电视电台节目中亮相,做了不少文化节目,还曾担任了2008年英国小说最高奖布克奖的评委主席。

这个《坐着火车游英国》的节目2010年播出后很受欢迎,已经拍到第3季,聪明的出版商看到观众对系列中的“圣经”《布莱德肖旅行手册》非常感兴趣,决定用影印方式照原样出版,果然成为畅销书。许多英国人购买此书,当然有怀旧因素,想看看自己熟悉的地方在维多利亚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对这本150前的书兴趣不大的话,还可以选择这个电视节目自己的陪伴读物,2011年出版时也曾是畅销书。

Sherlock 的额外材料

我对 Sherlock 第2季第3集中出现的英国报纸感兴趣,是因为这些报纸都做得很认真,不仅有故事有照片(其中出现的两篇《卫报》的报道你甚至可以阅读其报道内容),而且在文字、字体、排版风格上都十分准确。英国的每份都有自己独特的字体和头版排版习惯,一眼即可看出,比如其中《太阳报》(Sun)的头版大字标题和左下角的小字报道,再比如其中的《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除了头版大幅报道外,在左上角还有标题“阿司匹林可防癌”,稍微熟悉一点英国报纸的都知道这种阿司匹林、咖啡可以致癌/防癌的报道是这份报纸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对剧中出现的报纸感兴趣,另一个原因是想看看制作者用了哪些报纸。剧集是BBC拍的,当然不可能有植入广告(即使是其它商业电视台的节目,原来也是不允许出现植入广告的,这个规定最近才放松了),选择任何一份似乎都有偏向之嫌。而且福尔摩斯和华生似乎不像是只看一份报纸的人,麦克洛弗特倒很有可能只看《泰晤士报》(Times)或是《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所以当华生在私人会所看到他在看《太阳报》(Sun),还表示了一点惊讶。编剧的对策似乎是把所有的全国性报纸都覆盖了,虽然有些只是一闪而过。

《歇洛克》是一部很注意采用社会媒体进行宣传的剧集,其目的是丰富观众的观看体验,引起更多讨论,而不是直接地宣传。比如剧中华生的博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角色,这个博客上的最后一篇,名为“无标题”,其中是一段貌似BBC One 早晨节目《早餐》(Breakfast)的视频,两位货真价实的BBC主持坐在沙发上谈论“被揭‘作假’的业余侦探福尔摩斯坠楼身亡”的新闻,在现场报道的记者则是剧中角色,早先我们曾在高等法院门口看到她在报道莫里亚蒂一案。

其实《歇洛克》第1季做得更多,不仅有华生的博客,还有歇洛克自己的博客,以及女法医茉莉的博客。这个暗恋福尔摩斯、死心塌地不计回报的茉莉,在第2季之后人气急升,许多观众都很喜欢这个角色,况且她还在福尔摩斯“重生”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她的博客在第1季之后即停止更新了。

Sherlock 2 中出现的英国报纸

BBC 的 Sherlock 系列第2季第3集一开始,福尔摩斯成了新闻中的英雄人物,于是这一集中出现了不少英国报纸的镜头。

一开始报道福尔摩斯成了莱辛巴赫瀑布事件中的英雄的是《卫报》,虽然镜头中没有出现报头,但是可以从报纸字体上看出来这是《卫报》专用字体 Guardian Egyptian。

这一集中的莱辛巴赫瀑布(Reichenbach Falls)似乎指的是找回一幅价值170万英镑的特纳名画(可以看截图中的报道)和救回被绑架。

当然莱辛巴赫瀑布还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小说中男主人公与莫里亚蒂一起摔入悬崖“身亡”的地点。BBC 在2007年还以此为灵感拍摄了一部电视单本剧 Reichenbach Falls

(更多…)

网络电视:用iPlayer 也要交 TV Licence

前两天刚刚交了了一年的电视执照费(TV Licence)145.50英镑。英剧迷在欣赏英剧的时候应该感谢我 :),就是这一点点的电视执照费攒起来给BBC提供的资金。我是电视执照费的支持者,这一点税,换来实实在在的好节目,比如正在播出中的《冰冻星球》(Frozen Planet),BBC Four引进的一系列欧洲电视节目,值了。当然电视执照费供养的不光是BBC的电视频道,还有10几个BBC的广播频道,包括我常听的 BBC Radio 4,如果没有电视执照费,很难想像这样的电台靠商业运作可以存活。

最近的一则消息是美国的PB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登陆英国了。这个号称是“美国的BBC”的频道其实经费只有15%来自政府,其它要靠自筹,在资金上就完全不能和BBC比了。PBS登陆英国上的是Sky的卫星,而且是收费频道,恐怕很难在英国获得大批观众。

TV Licence 的征收其实有个漏洞,因为按照规定,你必须是电视节目播出时同步收看,这才需要交电视执照费。这在过去不是问题,电视机是收看电视节目的唯一途径,即使是用录像机录节目,也算是同步收看。但是自从网络电视“追看”(catch-up)服务流行之后,许多人是通过网络看电视节目,不算同步(live)。BBC的iPlayer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网络服务,但如果你只用 iPlayer,家里没有电视的话,是不需要交电视执照费的。

(更多…)

Forbrydelsen 和 The Killing

BBC Four 从本周日开始要重播 Forbrydelsen 了,片名仍然是 The Killing,大概还是会以每周2集的速度播出。为什么要选择 Channel 4 播出 AMC 版 The Killing 播到了第8集时才开始重播,没有解释。过去一种说法时当年 BBC 便宜地买下 Forbrydelsen 播出权时,竟没有包括重播权。不过也许是让没有看过丹麦版 The Killing 的观众先看看 AMC 版的,有了兴趣之后再看“原装正版”的。

我在 Channel 4 上看了8集,有了一点比较。AMC 版确实有许多地方和 Forbrydelsen 一样,比如 Holder 的出场和 Meyer 几乎一模一样,Larsen 家的厨房几乎和丹麦版的一模一样,有些场景明显地只是改换地点、文化背景而已。不过 AMC 版删除了好几个重要人物、缩减了另几个角色的戏份,所以原版中的几条线索显然不会出现了,又新增了若干线索。我原来的判断看来并不准确,AMC 并不是把 Forbrydelsen 的剧情拆成两季播出,而是要在一季内(572分钟)讲完所有的故事,或者是讲完大部份故事,因为据说第2季中有好几季是在收尾。

两个版本 The Killing 中的女主角 Sarah Linden 和 Sarah Lund

从人物上看,AMC 版的 Sarah Linden 还是缺乏 Forbrydelsen 的 Sarah Lund 的气势,那种执着到不顾一切、甚至是钻牛角尖的地步。Sarah Lund 安静下的威慑力,是 Sarah Linden 所没有的。

两个版本 The Killing 中的侦探 Stephen Holder 和 Jan Meyer

Forbrydelsen 中的 Jan Meyer 是个很成功的人物,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和莽撞粗鲁,渐渐让人看到他的温柔和细心的一面,原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与 Sarah Lund 相反,观众对他的好感渐增,就越难以接受剧情的转折。而 AMC 版中的 Holder 则有点典型落魄警探的样子,没法让观众去喜欢他。

两个版本 The Killing 中的 Darren Richman 和 Troels Hartman

另一个被 AMC 版 The Killing 破环了的成功角色是市长候选人 Darren Richman,原版中的 Troels Hartmann。Hartmann 的成功,是观众们都喜欢他,因为他看上去的确是一个正直有理想的政客,有政治手腕却坚持理念,但是对他的嫌疑总是挥之不去,让观众看得十分纠结。而 AMC 版的 Richman 早就不是他自称的清白政客,各种两面三刀的伎俩使得很纯熟,所以其实对他没有什么同情。

Forbrydelsen 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讲了一个悬念丛生好故事,而且还是因为对角色人物的刻画深入,让观众对他们都有感情投入。AMC 版的 The Killing 倒还是有一个悬疑故事,但也就仅此而已。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