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泰晤士报》

读者,到底值多少钱?

南方都市报 评论周刊》10月6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宣布限制对其网站的免费浏览,凡出版了90天以上的文章,只有缴费订阅者才可以访问。与此同时,零售价50便士的《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宣布从10月12日开始,改为免费发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决定,反映出来的同一个事实: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已经破产,不得不寻找其它出路。

如果做纯商业考虑,报刊杂志的每一位读者,到底值多少钱?每一位网站访问者,又能带来多少收益?目前英国媒体对此的普遍估计是155:5,即每位报纸读者平均每年能为报社带来155英镑收入,其中90英镑来自卖报,65英镑来自广告,而每位网站访问者,每年能带来的广告收入仅仅为5英镑。这一数字与读报所花的时间成正比:据调查,英国每位报纸读者每月平均花12个小时读报,而网站访问者,每月只在报纸网站上平均停留10分钟。

(更多…)

Carter-Ruck 与 Lolita 的出版

2009-11-06.Lolita

在星期四的《泰晤士报》上,看到这篇有关 Carter-Ruck 的历史,特别是在 Lolita 在英国出版中起的作用。Carter-Ruck 是伦敦的律师行,以打诽谤官司闻名,最近因为在 Trafigura 和超级禁制令一案上弄巧成拙而栽了一个大跟头。

这篇文章说的是这个律师行的创始人 Peter Carter-Ruck 在促成 Lolita 在英国出版中的作用。Lolita 1955年最先在法国出版,3年后在美国出版,在头三个星期即卖出10万本。但是在英国出版这本书还是有风险的,有可能被政府禁止。

如何在英国出版Lolita 免于受禁?出版商 George Weidenfeld 向律师 Peter Carter-Ruck 请教,他在其回忆录 Memoirs of a Libel Lawyer 中说,在看完之后,他觉得此书“写作优美、深刻而悲伤”,出版此书是值得一做的商业风险。但是为避免被政府当作不雅出版物禁止,有四处必须修改。Lolita 作者 Vladmir Nabokov 当然一口回绝。

(更多…)

英国报刊年度评论奖 (Comment Awards 2009)

英国报纸的评论栏目是每份报纸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体现报纸个性和政治倾向的重要阵地。每份报纸都有自己的明星评论员,出色的评论,往往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在这方面,报纸的评论所拥有的影响力依然远远超过杂志。

每份报纸的评论栏目名字稍有不同,《泰晤士报》叫 Opinions,《卫报》叫 Comment&Debate,《金融时报》叫 Analysis。现在报纸的评论栏目也扩展到网站上,《泰晤士报》网站的评论栏目叫 Comment Central,《卫报》叫做 Comment is Free,取自创刊人 C.P. Scott的名言“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

这个报刊年度评论奖 Comment Awards 今年是第一届,由专门从事观点评论资料搜集整理的 Editorial Intelligence 公司举办,由一个评委会负责评选,主席是前英国驻美国大使 Sir Christopher Meyer,评委会成员来自各个行业,有政客(保守党影子运输大臣Norman Baker等)、企业高管(Kid’s Company 创始人 Camila Batmanghelidjh、Tesco执行主管 Lucy Neville-Rolfe等)、媒体人(Channel 4 News 主播 Krishnan Guru-Murthy、TED欧洲主管 Bruno Giiussani、政治评论员 Iain Dale等)、慈善机构高管(戴安娜王妃纪念基金难民行动主管 David Farnsworth 等)、学者(AC Grayling教授等),共有超过40人

首届报刊年度评论奖获奖者:

2009-10-19 Times Comment Central

最佳评论栏目奖《泰晤士报》,编辑 Anne Spackman

年度评论员大奖Martin Wolf /《金融时报》
Martin Wolf 是《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今年出版了新书 Fixing Global Finance。

(更多…)

Trafigura 案新进展

跨国公司 Trafigura 通过律师行 Carter-Ruck 向高等法院申请“超级禁制令”(super-injunction)一案,在星期一开始,在网络和媒体上掀起一阵风暴,用《卫报》主编 Alan Rusbridger的话说,“这以后会写进商业学院的教科书中”,成为企业公关的反面教材。到本周五,Carter-Ruck 终于放弃了“超级禁制令”,媒体可以报道 Minton Report 的内容。以下是几方面的更新:

1. 在星期二 Carter-Ruck 放弃使用禁制令禁止《卫报》报道议会议程之后,并未放弃9月份的前一份“超级禁制令”,媒体还是不可以报道 Minton Report 的内容。在星期四,Carter-Ruck 向下议院议长 John Bercow 写信,称Trafigura案属于“待决”(sub judice),下议院应避免辩论此案--对于这种状况,议长是有斟酌权的。。《卫报》主编 Alan Rusbridger 星期五向议长写信,敦促他不要向 Carter-Ruck 让步。当然在星期五之后,这一问题已经不再存在。

2. Carter-Ruck 9月份申请到的“超级禁制令”(Wikileaks上的原文),虽然首先是针对《卫报》,但是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媒体。根据 Wikileaks 披露或者是媒体自己承认,英国媒体《独立报》、《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美国杂志 The Nation,化工专业杂志 TCE 等都收到了禁制令,并且暂定或推迟了有关 Minton Report 的报道。

3. 挪威广播公司(NRK)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Minton Report,而且在收到禁制令之后,NRK的记者把禁制令原文提供给了 Wikileaks,同时它们还披露 Trafigura 曾在挪威港口 Slavog 处理类似的有毒废物

(更多…)

《泰晤士报》新出科学杂志 Eureka

今天(10月8日)《泰晤士报》出版了一份新的科学杂志,名为 Eureka ,随报奉送。Eureka 是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重量时的欢呼,选择这个名字,应该有向古希腊科学成就致敬的意思。

2009-10-08 Eureka

这是一份60页的大众科学类杂志,面向的是普通读者。杂志的6名编辑背景很强,除了有《泰晤士报》的科学编辑 Mark Henderson 和环境编辑 Ben Webster外,两名《泰晤士报》的专题作者都有博士学位(分别是空间物理和神经图像),不过电视演员 Ben Miller 都曾经是剑桥的物理博士生着实令人意外,最后还有皇家科学院院长、皇家首席天文学家(Astronomer Royal) Martin Rees。编辑队伍不可谓不强大,《泰晤士报》对这份杂志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能否成功最终还要看是否受读者欢迎。

这一期封面上的副题是 Science. Life. The Planet,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气候变迁的,内容涉及野生动物、绿色生活、棉花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等等。杂志中有些内容是典型的大众科学话题,比如人类在田径赛场上的极限,电视信号传到了那个星座,都市建筑与生态等,这期中还有中国的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的图解。“15名影响未来的科学家”这样的专题,显示这本杂志有为科研界和普通大众“搭桥”的设想。

(更多…)

售价11万英镑的社会公义

今天早晨在BBC Radio 4的Today节目上,听到《每日电讯报》助理主编Andrew Pierce在接受采访,说报社花了11万英镑买下了下议院议员的全部报销单资料。这是《每日电讯报》第一次公开承认花钱买下了这些资料(虽然从未否认),并且第一次公布数字。在这之前流传的数字从9万到30万英镑不等。

《每日电讯报》今天公布这一数字,是因为需要宣传一本新书 No Expenses Spared,书名的含义既是表示“不计代价、全力以赴”,又用 expenses 一词暗扣全书主题。此书由两名《每日电讯报》记者撰写,叙述报社从收到资料、到做出决定买下、然后组织班子分析研究这些资料、核实、向议员求证、最后公布等过程。《每日电讯报》的“议员津贴丑闻”是今年5月份英国最大的新闻,而且持续时间之长,引发的震动之剧烈,完全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英国影响最大的政治丑闻。在制造独家新闻上,《每日电讯报》这一单可说极为成功,不仅控制新闻导向(当时BBC每天都跟进《每日电讯报》揭出的新丑闻),而且据《卫报》媒体部估计,这一独家新闻让《每日电讯报》在5月份多卖了超过一百万份

(更多…)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15 (2009年9月20日)

《观察家报》是《卫报》集团出版的星期天报纸,与周一至周六出版的《卫报》属于姐妹报纸,然而却有与《卫报》不同的畅销书排行榜,即使两家报纸采用的图书销售数据是一样的。这反应了英国报业中独特的独立编辑的星期天报纸这一现象,大概也显示出,在财政压力下,星期天报纸与姐妹报纸整合的必要性。

《观察家报》在编排排行榜上,与《卫报》的不同之处,是它把指南类、菜谱类、工具类(包括自我帮助类)书籍归入另一类,比《卫报》的多出了一个榜单,这种做法和《泰晤士报》类似。

在《观察家报》的上周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排名第1的是Richard Dawkins 的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Richard Dawkins 的观点和风格虽然有争议,但是他的书无疑很受欢迎,近1万本的销量超过排名第2的两倍之多。排名第2的是赢得2008年X-Factor比赛亚军的男孩组合JLS的自传JLS – Our Story So Far,这个组合连第一张专辑都还没出,就出了自传,大概是电视快餐文化的典型体现了。

2009-09-20 Finest Years

英国记者和军事历史学家Max Hastings的新书Finest Years: Churchill as Warlord 1940-45书名已经把内容说明了:这是一部写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经历的书,书名的灵感应该是来自丘吉尔那篇著名演讲中的“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一句,但本书显然采取了新的角度,展现了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许多失望、沮丧和错误。The Storm of War 的作者 Andrew Roberts 在今年的爱丁堡图书节上,曾经对比希特勒和丘吉尔的战略指挥,指出民主体制在决策中的重要:在西方盟军中将军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据理力争,而无需担心自己的脑袋,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决策。

(更多…)

爱丁堡艺术节:寻找突破的舞台

《南方都市报 评论周刊》八月份艺术节期间,我特意去看新西兰华裔喜剧演员Raybon Kan的演出,当我来到演出地点———爱丁堡旧城的一家酒吧时,却见到他站在门口向每一个顾客解释说,当晚的演出被取消了,因为酒吧要转播冠军杯足球赛,希望观众明天再来。这场演出是不收门票的,但他却仍然一脸歉意,我在想,爱丁堡艺术节大概就是靠着这些执着的艺术家们才有今天的成功。

(更多…)

英国新书介绍#8 (2009年8月3日):Voodoo Histories

2009-07-05 Voodoo Histories

Voodoo Histories: The Role of the Conspiracy Theory in Shaping Modern History
作者 David Aaronovitch
出版社 Jonathan Cape (精装本 2009年5月7日出版)
ISBN 978-0224074704

我在“7/7阴谋论”中已经简单介绍过这本书。作者David Aaronovitch 是英国著名的记者和专栏作家,在这本书中,他挑了历史上八个著名的阴谋论,逐一进行详尽地分析,整理出每个阴谋论的起源和发展,在把来龙去脉展示清楚之后,阴谋论者的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这些阴谋论中,有些已经耳熟能详了,比如9/11案是由布什政府/以色列特工制造,目的是为了对付中东穆斯林,有关伦敦的7/7爆炸案的阴谋论在书中只是稍有提及,没有专门论述。作者指出持阴谋论者的一个特点是相信一个阴谋论之后,往往也会相信另一个阴谋论,因为都符合“一个邪恶而强大的地下组织在操纵世界”的观点,而这个“邪恶组织”可以随需要而变动,从教廷、地下教会、犹太人、共产党人、到美国政府、英国政府,都有可能。

David Aaronovitch 本人的历史也很有意思,他的父母是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我曾在他的一篇《泰晤士报》专栏上看到他父母出于政治理念而坚持让孩子去公立学校上学。受父母影响,他的政治观点也曾属于左翼,但是后来转而支持布莱尔的新工党(New Labour),特别是因为2009年支持伊拉克战争,被一些人认为转移了政治阵营。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8 (2009年8月2日)

科学新闻:主动权在谁手中?

这是几星期前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在前一周BBC Radio 4 的 Media Show 中,听到了主持人对谢菲尔德大学教授 Allan Percy 的采访,以及《泰晤士报》科学编辑 Mark Hendenson 和《每日邮报》科学编辑 Michael Hanlon 的辩论(我在文中提到了 Mark Hendenson 《每日邮报》的不满)。Allan Percy 的观点主要是科学家和大学需要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但是一经媒体改写渲染,往往大为走样,科学家既没有时间一一回应媒体的炒作,又有可能成为媒体失实报道,公众信任度下降的牺牲品。Mark Hendenson 在辩论中重复了自己对《每日邮报》和其它媒体上炒作“不再需要男人”的不满,Michael Hanlon 则以自己的报道吸引了公众对这一话题兴趣作为挡箭牌。在我看来,《每日邮报》和其它一些报纸的报道很不负责,其它媒体,特别是传播媒体,很容易只报道报纸头条,而不会去看大学的新闻稿,更别说是论文原文了。在轰动效果之后,大众或者对科技进展产生不现实的期待,或是对科学家信任程度下降,受损害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家们。

BBC也会踩进小报陷阱
《南方都市报》

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纳耶涅亚(Karim Nayernia)在学术刊物《干细胞与发育》发表文章,宣布成功地从人类干细胞中诱导出精子样细胞时,大概没有想到他的研究成果会出现在《每日邮报》“世界不再需要男人?”的标题之下。即使在英国这个科研报道颇有基础的国家,一项严肃的科研进展,也会被大众媒体渲染得耸人听闻、荒诞不实。

纳耶涅亚实验室取得的这项成果,可以说是男性生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可能会给男性不育带来新的治疗办法。但显然这项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满意解答,特别是这种“人造精子”与真正的精子差别有多大等。

平心而论,英国的科普媒体、电视电台和严肃报纸(即所谓“大报”),在报道科学进展时是相当认真的。《自然》杂志的新闻部和科普杂志《新科学家》在报道这一新闻时,都指出在把这种“精子样细胞”(sperm-like cell)称为“精子”(sperm)之前,必须对其特性做进一步研究———一个长着尾巴、会游泳、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并不等于就是精子。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