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布朗

布朗内阁改组谣传:曼德尔森

目前谣传的内阁改组,发生时间将会在下个月的欧洲议会议员(MEP)选举之后,这是英国政府的通常做法。

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可能会出任外交大臣的消息,是从匿名的渠道泄露出来的,这种“泄露”,通常是政府首长周围的人向相熟媒体传话,目的也许是制造声势、也许是给媒体打预防针、也许是试探民情。媒体不会透露消息来源,所以泄露的动机是什么,也就只有猜。

曼德尔森本人显然愿意担任外交大臣一职,那是他祖父 Herbert Morrison 曾经担任过的职位,他本人曾在布鲁塞尔担任过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有外交经验。但据《金融时报》分析,布朗可能会让他参与更多明年大选方面的战略策划工作,曼德尔森这方面的能力很强。

让曼德尔森离开目前的商务大臣一职,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曼德尔森是布莱尔派(Blairite),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因此受到英国工商界的欢迎。但是他积极推行的皇家邮政(Royal Mail)半私有化政策,不仅引起工会的强烈不满,不少工党议员也持反对意见。布朗可以通过让曼德尔森离职,借机下台,搁置这一政策,保持党内团结并讨好传统的工党支持者。

米利班徳(David Miliband)是工党新生代中,有可能成为下一任领导人的头号人选。他不属于布朗的幕僚班子,布朗会对他有一定的戒心,但也不能过于怠慢。他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并无过失,在这次议员津贴丑闻中也没有出事,所以如果要让位给曼德尔森,布朗应该会把同样重要的部门:内务部(Home Office)交给他。现任内务大臣 Jacqui Smith 在任上出了太多问题,肯定会让位了。

同时传出的消息是布朗可能会让他的忠实部下 Ed Balls 担任财务大臣。现在的财务大臣达林(Alistair Darling)形象比较沉闷,不易吸引选民。但据《卫报》透露,Ed Balls 可能会担任曼德尔森离职后空出的商务大臣一职。

议长成为平息民众情绪的替罪羊

2009-05-19 times2009-05-20 times

经济观察网 上次我在参观英国议会的时候,《卫报》资深政治编辑迈克尔·瓦尔特 (Michael White) 指着墙上的一幅画对我说:“你看,过去下议院议长上任时,都是要被议员们拉扯着强按在议长席上的,因为一旦议会触怒国王,头一个倒霉的就是议长。”

今天的下议院,当然不用担心皇室,议长的脑袋也安全得多了。事实上近三百年来,下议院从未发生国议长被迫下台的事。然而星期二下午,现任议长迈克尔·马汀仅用30秒钟,就打破了这三百年的传统,他宣布辞职了。为了平息英国民众因议员津贴丑闻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议长马汀成了替罪羊,被拉出来羞辱示众。

自从《每日电讯报》从5月8日开始逐日公布议员津贴报销账单开始,津贴丑闻已经到了第12天,充斥了新闻空间。每天出现的新一轮曝光,让议员们胆寒,让选民们激动和愤怒。有人说要议员们坐牢,有人说要议员们立刻辞去议席,反对党保守党领袖要求立刻举行大选。选民对议员们的怀疑与鄙视,甚至影响到了对议会民主制的信任,丑闻有可能上升为宪政危机。处于恐慌之中的议员们,则把愤懑之情转嫁到议长身上,指责他没有全力推动议会管理改革,没有为议员们赢得选民信任。在议员的再三“逼宫”之下,马汀只有黯然下台。

(更多…)

议员津贴丑闻

BBC 新闻主持 Carrie Gracie 和工党的 Lord Foulkes 在电视采访中的交锋,显示出这场“议员津贴丑闻”的新闻已经到了闹剧化的阶段。独家刊登议员津贴详细资料的《每日电讯报》当然清楚,数字是枯燥的,只有把议员津贴上升到道德高度才能引起读者的震惊和愤怒。这一星期以来,《每日电讯报》采用“挤牙膏”式的一点一滴透露的方式,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被它牵着鼻子走。而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时,也有意无意地采取“道德化”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BBC的 Carrie Gracie 在采访中会说“议员们一方面要求民众勒紧裤腰带,一方面又挥霍纳税人金钱铺张享受”这样的话,指责议员们的贪得无厌。但是至少她意识到,如果BBC要从这样一个道德角度批判议员的话,那么如果拒绝公开自己的工资资料(同样也是纳税人的钱),不免显得虚伪。如此争执下去,早晚变成一场比谁挣得少,谁挣得少谁有理的闹剧。

《每日电讯报》坚持认为自己做法正确,是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的新闻调查。但是《每日电讯报》采取的做法,是自政府内阁成员开始,逐日刊登,把所有议员放在一个篮子里,每日举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例子,印发公众的强烈反应,其结果是所有议员都被看成了贪婪的骗子,且不说有许多议员在津贴问题很干净,即使是被《每日电讯报》放在头版头条的“丑闻”,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第一天的“布朗付给他弟弟6000镑打扫费”的头条,就马上被指正手续正常并无疑点,布朗的弟媳在《卫报》上撰文说即使当他们把所有数字证据摆在《每日电讯报》面前时,对方还是视而不见。

这种先把耸人听闻的新闻捅出去,然后再慢慢补充或是更正不迟的做法,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个博客时代的风格。但是如果要真正揪出钻规则的空子借以假公济私的议员的话,《每日电讯报》完全可以深入调查个案,求证核实之后再重拳出击。现在的做法却是“一竿打倒一船人”,Carrie Gracie 不得不在电视上说出自己的工资(£92,000比普通议员的£64,766还高)可能觉得挺委屈,但有不少干净的议员同样觉得自己无辜被泼了脏水。

英国下议院一向有一种“私人俱乐部”的文化,议会独立的精神,在自我管理上,却变成了“独立王国”。议会多年来一直有机会改革,但却顽固地抗拒管理透明化。现在弄得如此狼狈,议员本身要负最大的责任,然而这一星期来的丑闻,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却造成了“下议院内无好人”的印象,由此动摇了民众对议会民主制度的信任,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更多…)

G20伦敦峰会的得与失

经济观察网

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留下了一个让人容易记牢的数字——1万亿美元。这笔用来拉动经济复苏的资金,将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来配置。

这个巨额数字,在伦敦东区峰会会场等待消息的媒体那里,可以说确实取得了一点出人意料的效果,增强了乐观激动的情绪。英美股市,也对此反应良好,分别上涨了3%-4%。

峰会的正式会议,不过是4月2日的4个半小时。所有的谈判与妥协、摆姿态讲价钱,都在会场之外、峰会之前的几个星期内完成。各国领导来到伦敦,更多是为了展示各国领导人团结一致共同对付经济危机的姿态。

(更多…)

苏格兰三文鱼和泽西岛土豆 唐宁街10号晚餐费心思

jamie oliver menu

经济观察网

4月1日英国首相布朗在唐宁街10号宴请参加G20峰会的各国首脑。为准备这场晚宴,唐宁街请来了名厨 Jamie Oliver 。把他请来,本身就是为了借用他的“平民厨师”的形象,而且近一年来他一直在高调宣传改善英国中小学食堂伙食,鼓励青少年多吃健康食物,平衡营养。参加晚宴烹饪的是他经营的名为“15”的餐厅,雇佣的都是背景差无学历的青少年,让他们在餐饮业找到出路。因此Jamie Oliver 带来的这些元素:平实、健康、环保、帮助年轻人向上等等,都十分切合布朗希望本次峰会呈现的理念和英国在世界面前的形象。

虽然是首相请客,其实只有头盘主菜和甜点三道菜。在菜单制作上,Jamie Oliver 花了不少心思,既不可显得奢豪和铺张,又必须体现新鲜野生的健康饮食理念。采用的食物原料还必须照顾英国各处的产地,从苏格兰设得兰岛的三文鱼、英格兰的特产山羊奶酪、威尔士羊肩、爱尔兰梳打包、到英吉利海峡上的泽西岛特产土豆,面面俱到。从以上特产,到餐桌上的其它食物,包括海边野生植物和“皇家鸡蛋”――查尔斯王子农庄出产的放养鸡蛋,都是普通人可以买到的东西,含蓄地体现了峰会首脑至少在吃饭上,是与民众“同甘共苦”的。

晚宴不仅为素食者提供了专门的菜单,而且在普通菜单的肉食中,只有羊肉出现,显然是为了照顾餐桌上的穆斯林。不过即使Jamie Oliver 再花心思,他也只能做出西餐,不知道坐在布朗身边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这份精心设计的菜谱会有什么评价。

(今天已经看到伦敦的印度厨师对唐宁街晚餐菜单的批评。有没有中餐厨师也有意见?)

(更多…)

G20伦敦峰会第一天

经济观察网

4月1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揭开了G20伦敦峰会的序幕。第一个提问的是BBC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他的问题是“布朗首相一直责怪美国造成了这场危机,德国和法国一直责怪美国和英国造成了这场危机。谁对谁错?”

奥巴马首先承认美国现有的监管体系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的环球金融体系,接着说同样情况也发生在英国和欧洲。但是他拒绝参与“相互责怪的游戏”,而是引用了他的法律教授的一句话“责怪可以丢给一些人,但责任需要所有人承担。”他和布朗都一再强调的,是英美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是被过分夸大了,G20国家间当然会存在不同意见,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但是德国和法国就没有这么含蓄,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德国首相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伦敦举行了另一场联合记者招待会。两人一再强调,本次G20峰会必须在银行监管、高管奖金、对冲基金和避税港等方面达成协议,出台严格的监管措施,并称这是德法两国一致同意的“不可谈判”的底线。

(更多…)

布朗需要G20伦敦峰会取得成功

在下周G20伦敦峰会举行前,英国首相布朗这几天一直在大西洋两地奔走,在斯特拉斯堡向欧洲议会发表演讲之后,飞到了美国纽约,下一站将是巴西和智利。G20 峰会前忙碌奔波的布朗,让我想起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布莱尔。象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在理念上与美国完全一致,并期望通过英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力,试图让大西洋两岸步调一致,协同出击。然而欧洲与美国的分歧,却不是当年的布莱尔,和今年的布朗,能够弥合的。

对于布朗大大有利的是,今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每个西方首脑都想靠近沾一点光的人物。与奥巴马走得近一些,对布朗的形象有益无害。和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确实支持奥巴马政府全球联手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但是欧元区国家的想法却是自己已经做了不少努力,现在需要看看再说。好在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并不属于意识形态层面,而只是实际操作上的轻重缓急不同而已。

(更多…)

G20 峰会:姿态多于行动

经济观察网

上周六在英国南部小镇霍舍姆(Horsham)举行的G20财政部长会议,是为4月2日开始的G20首脑峰会做准备。这次财长会议的结果证实,不应该对G20峰会能够在刺激经济和金融改革两方面有实质性进展报太大的期望,这次峰会依然将是姿态多于实际行动。

然而姿态并非不重要,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姿态,因为目前世界各国都不怀疑美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决心,也都相信奥巴马班子对国际金融秩序做根本性改革的意愿,需要的是更多的一点时间。只要美国、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做出表面上的团结姿态,就会增强人们对未来金融市场信心。

(更多…)

网络时代的白纸黑字

《解放日报》上的《“卧槽”是怎么回事》文中出现对“卧槽泥马”的解释,称出自《战国策》云云,反映出来的,是网络时代,作者编辑对用户编撰的百科全书,比如百度百科、Wikipedia 等的依赖,因为简便好用造成了习惯性的懒惰。对始作俑者来说,在“卧槽”上真假掺杂,掩人耳目,是一次成功的操作。

与百度百科等中文网站相比,Wikipedia 的信誉更好,用 Google查某个词条,Wikipedia 常常出现在第一页,许多时候是排在前三。从媒体到博客、从教授到学生,其实大家都在用 Wikipedia,许多媒体的都声称要求作者编辑不可只查 Wikipedia,而必须查证几个资料来源。但还是时不时爆出依赖 Wikipedia 闹出的笑话,最近德国和好几家报纸就中了计。

德国的新任财政部长有一个超长的名字,他一般被叫做 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这已经是个缩短版,全长有10个名字,叫做 Karl-Theodor Maria Nikolaus Johann Jakob Philipp Franz Joseph Sylvester Freiherr von und zu Guttenberg (最后的 Freiherr von und zu Guttenberg 似乎是 Guttenberg 子爵的意思)。在他2月就任时,有匿名者悄悄地修改了 Wikipedia 上的条目,在他的10个名字中加入一个不存在的 Wilhelm。结果好几家德国的报纸网站的电视台中计,《图片报》(Bild)还在头版大字刊出财政部长全名,然后问“难道我们以后得记住这个名字?”,作为标题――其中就有这个子虚乌有的 Wilhelm。

(更多…)

英政府被经济危机逼到墙角

《经济观察网 》稿件

3月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两项决定,第一是宣布降息0.5个百分点,降至0.5%;第二是宣布扩大货币发行量750亿英镑。利率之低,扩大货币发行量规模之巨,让英格兰银行一天内创了两项纪录。

英格兰银行做出这两个决定,说明政府在对付经济危机上,已经被逼到墙角。作为刺激经济的杠杆之一的利率,已接近降无可降,下一步就是零利率了。在失去这一武器之后,就只有使出扩大货币发行量这一招了。扩大货币发行量(quantitative easing),不过就是新印钞票的专业说法,当然印钞厂的工人无需加班,英格兰银行只要在自己的账户上添加750亿英镑就行,然后通过买入政府债券和商业资产的方式,把这750亿现金送到银行手中,强制增加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数量。采取这种非常举动的目的,是为了让货币市场尽快解冻,银行扩大信贷规模,避免重蹈日本90年代的通货紧缩、深度衰退的局面。至于因新印钞票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已不在考虑之列。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