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2月 26th, 2009:

不同报纸,同一角度

今天的英国报纸,大部份在头版刊登了卡梅伦和他昨天去世的儿子 Ivan Cameron 的照片,内页做详细报道。但是在翻阅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之后,发现两份报纸在版面编排和报道角度上,竟然有许多的相同之处。

两份报纸的头版,虽然采用了不同的照片,但照片的立意极为相似。应该是同一组照片中两张。

2009-02-26ivancameron1400

而两报内部的专题,同时出现在第6-7版。不仅采用了同一张大幅照片,而且位置相同。两报的专题主要文章,角度十分相似:强调的都是照顾儿子的经历对卡梅伦政治理念的影响,《卫报》的标题是《改变了卡梅伦和他的政治理念的男孩》( The boy who shaped Cameron – and his politics),《泰晤士报》的标题是《短暂而艰难的一生,这个孩子所受的磨难也许会改变英国》(Short, hard life of the boy whose suffering could change Britain)。在照片下方,两报的“议会写生”记者Simon Hoggart 和 Ann Treneman都一改平时的调侃口吻,对周三中午的“首相答问时间”(PMQs)作了肃穆地描述。同时在同一版面,两报都对Ivan Cameron所患的疾病和所需的护理做了背景介绍。

两份报纸做出如此巧合的安排,在设计上,可以说报纸的版面设计者有着相似的理念;在政治氛围上,可以说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的形象转变已经完成--他已经从一个家境优裕、仕途一路顺利、不知人间疾苦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甘为家庭孩子吃苦耐劳、而且更重要的是切身体验了公共服务重要性的政客。

2009-02-26ivancameron2720

Reilly: Ace of Spies

2009-02-24reilly

UKTV History 频道上正在播出BBC 1983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 Reilly: Ace of Spies。由于看到播出时已经播出了好几集,对 Sidney Reilly 不太熟悉,而且不知道是拍摄还是数字转换的原因,画面质量不太好,所以就没怎么注意。但是电视剧的音乐实在太美,凄美幽婉,让人难以忘怀,我开始对这部电视剧感兴趣了。看得比较完整的已经是第8集 Endgame,剧中的 Reilly 1918年 在彼得格勒策划政变试图推翻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却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刺杀列宁,契卡因此反击抓人而败露。

这部电视剧有BBC拍摄的间谍片的一贯风格:低调阴郁,主角们在间谍中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与 James Bond 天差地别。这部电视剧剧本写得好,演员演技出色。演 Sidney Reilly的是 Sam Neill。

我随后上网看了一些有关 Sidney Reilly 的资料,再看第11集 The Last Journey 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看得懂。这部电视剧根据 Robin Bruce Lockhart 的 Reilly 传记改编,把这次“最后的旅程”拍成了“最后的胜利”。

再说电视剧的音乐,原来还选得别有深意。主题音乐选择的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1955年的苏联电影《牛虻》(Gadfly)的主题曲中的《浪漫曲》(Romance)。《牛虻》在苏联很受欢迎,当年中国也曾引进配音放映。


《牛虻》是根据流亡西方的俄罗斯女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改编。根据 Lockhart 的说法,伏尼契和 Reilly 曾是一对情人,一起到意大利旅行,还说《牛虻》主角的原型就是 Reilly,但是另有其他研究者持不同看法,认为Reilly 不过是去监视伏尼契和俄罗斯流亡团体。在“菊说八道”这个博客上有比较详细的介绍。Reilly: Ace of Spies 的拍摄者选择了电影《牛虻》中的音乐作为电视剧主题曲,巧妙地带出了这一联系。可惜我没有看到前面几集,不知道电视剧中是如何处理这段关系的。

Reilly: Ace of Spies 一共12集(在英国叫连续剧 serial,在美国叫 mini-series)。在 The Last Journey 之后就是最后一集 Shutdown 了。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