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演员 Frances O’Connor (她其实在英国出生,但从小在澳大利亚长大)在1999年主演了 Mansfield Park 之后,2000年又主演了BBC拍摄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这部电视剧有3小时长,据说其中有“露骨的性爱场面”,可是我昨天在 Yesterday 频道(原来的 UKTV History)看到这部电视剧时,大约是因为在白天播出,已经把少儿不宜的内容删去。也许是这些被删的场面造成的情节中断,但我觉得更因为是因为选角问题,这个版本的改变不是很成功。
《包法利夫人》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的同名小说改编,BBC的这个版本故事地点依然设在法国,完全是英语对白。主角包法利夫人是个性格复杂的角色,在农庄长大、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嫁了个乡村医生、追求爱情的性爱的刺激、向往奢华的都市、渴望以巴黎为代表的都市带来的自由和新鲜感、自私、沉溺享乐却又天真执着、会施展魅力却又盲目相信爱情,可以有许多演绎。BBC的这个版本,看来是对女主角给予同情的,没有质疑她的爱情观。把她的经历拍成错误的时代――女性在婚姻上只有一次选择,和错误的地点――剧中的她曾向她的第二个情人Rodolphe坦白她知道她不属于这个小地方――造成的悲剧。
我虽然喜欢Frances O’Connor这个演员,但不得不说 Frances O’Connor 还无法独自撑起这个复杂的角色。为了交代她的心理,在电视剧开头阶段,还采用了好几次画外音和女主角的想像画面。在配角的选择上,她的丈夫 Charles (Hugh Bonneville)除了无法满足她的对爱情的种种浪漫想像之外,其它方面似乎都很不错,反过来消弱了观众对包法利夫人的同情。她的两个情人,在这个版本中也都不能让人觉得值得让她跳入火海或是全身寄托(分别是 Hugh Dancy 和 Greg Wise),加上对她丈夫的同情,她的热烈的爱情就显得轻飘了一些,感觉在看女主角走向歧途,而不是纵身投入爱情。这些可以说都与选角有关。
不知道是不是英国改编的原因,在这个版本中依然注入了一点社会阶层的因素。戏中的一幕,当女主角见情人后回到家中,遭遇婆婆斥责偷见情人的女佣时,她的回应(大意)是:只有劳工阶层才强调家规,上流社会把家门关上后都不管里面发生什么时,你这样讲究家规只能说明你是劳工阶层。其实包法利夫人家庭背景也算不上上流社会,她这么说可以解释为对脱离这个家庭束缚的渴望,也可以解释为她对上流社会“自由”的幻想。
我觉得其实还是编剧的问题。Frances O’Connor 的长相和气质还是比较适合包法利夫人这个角色的。但原著中他的丈夫的庸俗以及大情人的花心油滑在这部片子里没表现出来,使得这部片子有点流俗于一个女子的出轨故事。另:我发现BBC处理love scene方面还是很大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