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说不尽的都铎王朝

最近在BBC上看 The Tutors第四季,想起去年年底写的这篇文章。这是我为《华商报》所写,在刊出时做了较大删节,这里是原文:

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是英国人一直十分热衷的题材, 2009年是都铎王朝中的亨利八世登基500周年,所以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轮新的高潮,电视连续剧《都铎王朝》(The Tudors)连播三季,有关这一时代的新书也络绎不绝。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重要历史时刻很多。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黄金时代”,英国从一个在政治和地理上都处于边缘的小国,变成了欧洲政治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也是在这一时期,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国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的宗教首领,英国从此成为政教合一的新教国家。

然而都铎王朝历史能够成为作家编剧们的宠儿,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这是一段充满女性角色的历史,有胆识有野心的女人颇多,宫闱秘闻也相当不少。亨利八世先后娶了六个妻子,离婚官司打到了罗马,然后又把其中的两个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却非常懂得以女性魅力操纵大臣和外交。她对随从女伺官要求严厉,却挡不住她们追求爱情和闹出丑闻。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她与表外甥女、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斗争,后者的复杂婚姻和悲惨结局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宫廷剧题材。

大众对都铎王朝中人物的看法,也在随着时代变迁、价值观转移而不断变化。以亨利八世为例,在他最钟意的一幅全身像中,他直视观众、做威武豪迈状,这是他希望流传后世的形象。当莎士比亚把亨利八世搬上舞台时,重点却是他的私生活而非他的光辉事迹。因为废天主教立新教,亨利八世还分别是这两派教会历史上的恶魔和英雄。到了二十世纪,电影中的亨利八世成了一个肥胖暴食、庸俗残忍的昏君。到二十一世纪都铎王朝题材再现热潮时,亨利八世年轻时的英武又被重新提起,《都铎王朝》中的亨利,是一个英俊潇洒、身手敏捷的年轻王子,在美女堆里周旋着。

一个亨利就可以有多种诠释,都铎王朝中的其他重要角色,比如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博林、两个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苏格兰玛丽女王等等,也个个都有曲折的历史与复杂的性格,可以重新诠释的空间很大,难怪这段历史成了文学创作的金矿。

10月份出了中文版的《狼厅》(Wolf Hall)以亨利八世的重臣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为主角,在这部获2009年布克奖的小说中,作者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试图颠覆传统观念中克伦威尔的“奸臣”形象,将他诠释成一个悲剧角色。出身微寒的他靠才智运气一步步爬上来,但最终还是在宫廷与宗教斗争中栽了下去。

如果你嫌《狼厅》太严肃,那么英国女作家菲利帕•格里高利(Philippa Gregory)的都铎题材小说就生动曲折得多。她最出名的小说《博林家的另一个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已经两次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在写了7本以都铎王朝为背景的小说之后,她把目光向前延伸,开始写《堂表之战》(The Cousins’ War)系列,背景是为都铎家族赢得王位的“玫瑰战争”。和她过去的小说一样,书中主角都是皇室女性。去年她出版了第一部《白色女王》(The White Queen),以“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伊丽莎白•沃德维尔(Elizabeth Woodville)为主角。今年8月第二部《红色女王》(The Red Queen)出版,主角是都铎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贝尔福特(Margaret Beaufort)。

有关都铎王朝的非虚构类作品近年来也出了不少,比起小说类,史实作品更难写出新意,特别是那些已经耳熟能详的人物。从近来的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通过采取新的角度、挖掘新的素材来写出新的深度来的。

作者是英国《卫报》驻马德里记者戈尔斯•特伦姆莱特(Giles Tremlett)的《阿拉贡公主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着重于政治格局的分析,少见地从西班牙的视角来重述亨利八世的第一个妻子、阿拉贡公主凯瑟琳的一生。书中的凯瑟琳不再是一个不愿离婚的怨妇,而是一个能干有胆识的西班牙公主,她刚嫁到英国时还兼任着西班牙大使一职,然而在她的首要使命上她失败了,没能生下一个带有西班牙皇室血统的未来英格兰国王。当亨利八世为了要娶安•博林而和她闹离婚,不惜与罗马决裂时,她知道后果十分可怕:英格兰不仅将成为西班牙和罗马帝国的敌人,而且英格兰还将变成一个新教国家。深知自己的使命、同时还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她对此坚决反抗,就不难理解了。

特蕾茜•波曼(Tracy Borman) 的新书《伊丽莎白身边的女人们》 (Elizabeth’s Women)则聚焦于亨利八世的小女儿伊丽莎白一世。这本书的重点不是历史,而是伊丽莎白的性格形成,全书大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女王是如何练成的”。

当安•博林因叛国和通奸罪被送上断头台时,她女儿伊丽莎白才不到3岁,从王位继承人一下子变成了私生子。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这一剧变,伊丽莎白还是体会到了待遇上的变化。亨利八世的第五个妻子凯瑟琳•霍华德(Katherine Howard)曾对她极为笼络,但自己却做了不到2年皇后就被砍了头。从小就在受宠和失宠的境遇间摇摆,让伊丽莎白练就了能屈能伸的性格和实用主义的作风,更不会意气用事。在成为女王之后,伊丽莎白没有像她姐姐玛丽那样急于给自己母亲平反,反而处处强调与父亲的血脉联系,巩固了政权基础。宫廷中的人情冷暖,命运的变幻无常,让伊丽莎白9岁时就决定终身不嫁,因为有太多事情告诉她女人一旦出嫁,命运就马上被捏在丈夫手中。这位“童贞女王”不是不爱男人,而是更怕失去权力。

《都铎王朝》第四季明年将会播出,《堂表之战》明年会出第三部,英国的都铎王朝热看来还会持续下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