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精神真实”可以高于“报道真实”吗?

一起“抄袭”的指控,借助微博,成了一场媒体风波。

Johann Hari 是英国《独立报》的记者、明星专栏作家,曾采访过多位重量级的知识份子和政治活动家。2008年,当时才29岁的他,就获得了英国的“奥威尔奖”――英国政治写作的最高奖。他的文笔犀利、口才出众,是左派阵营的旗帜人物。

然而他最近却遭到了“抄袭”指控,通过微博的传播,卷起一场媒体风暴。事情的缘起是 Johann Hari 对意大利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 Antonio Negri 的采访,事后Negri 的公关助手投诉Hari在采访文章中添加了不存在的细节和没说过的话。此事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一位在伦敦为Yahoo!新闻工作的爱尔兰记者 Brian Whelan开始深入挖掘,并对 Johann Hari提出了“抄袭”指控。原来他发现在采访文章中的一些言之凿凿的 Antonio Negri 亲口对 Johann Hari 说的话(往往配以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却和 Antonio Negri 自己的书中的话一字不差。他对 Johann Hari 的其它采访进行搜索,发现了多处同样的问题,即受采访者说的话,其实是他们在其它作品中的引言,或是新闻稿摘录,也有是从其它采访中摘录的。

Brian Whelan 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向 Johann Hari 提出挑战,并号召“群查”其它的采访,此事立刻在微博Twitter 网站上引发众多议论。Johann Hari 有大批支持者,同时因为他的政治立场和毫不妥协的风格,也有相当多的敌人。但是在微博上对他提出质疑的,并非完全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许多《卫报》的编辑记者都在微博上表示他的这一做法违法新闻工作者的准则。不过许多著名的媒体人在接受传统媒体采访时,虽然都说他做得不对,但都避免说他“抄袭”。

两天之后,Johann Hari 终于在《独立报》自己的博客上做出正式回应,坚称自己绝无“抄袭”,但承认确实“有错”。他的解释是当他做采访时,有时候受访人想表达的意思和他们过去发表过的文章或是著作中的言论极为相似,但受访时就说得不如作品中那么清晰,在这种时候,他会改为引用受访者在其它场合的文字或言论。这是明确地引用受访者自己的话,而且他从不会断章取义或是歪曲原意,只会让受访者的观点表达得更为清晰。他说这绝不是“抄袭”,也不是“拼凑”,但是他现在知道不应该这么做了。

对左派旗手 Johann Hari 的攻击,是不是带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动机?至少他的上司、《独立报》主编Simon Kelner是这么认为的。虽然这一看法并没有许多人认同,但是有些对他的攻击,比如这篇《每日电讯报》(保守派的阵地)上的,确实带有某种意识形态对立阵营的色彩。

《卫报》前主编 Peter Preston在评论此事时说,任何一家良好的新闻学校(Johann Hari不是科班出身的新闻工作者)都会告诉他这种做法很愚蠢。我怀疑在过去,这种做法即使不普遍,也不是很受人谴责。但是在网络时代,文字上对比相当容易,读者对于“报道真实”(reportorial accuracy)的要求更高,Johann Hari 为自己辩护时所说的“精神真实”(intellectual accuracy)的解释已经完全无法让人接受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