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希特勒的最后一赌》
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者,他的《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1998年出版)是二战历史的经典之作。2009年他出版了《诺曼底之战》(D-Day),讲述盟军从登陆,直到站稳脚跟,到解放巴黎的历史。他在201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将视点从欧洲扩展到全球,把二战的起点定义在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今年他又回到他熟悉的欧洲战场,在5月份出版了《阿登战役1944》(Ardennes 1944)。
本书可以说是《诺曼底之战》的续作,1944年8月,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与戴高乐在巴黎的会面,为了帮助戴高乐维持法国稳定,艾森豪威尔决定让美军第28步兵师在巴黎作一次阅兵游行。上街欢呼的巴黎人不会想到,这些美国大兵在完成阅兵之后,马上就投入了战场第一线。当时盟军一路向北推进,解放了比利时大部分地区,德军则溃退至荷兰和德国境内。
当时许多人把1944年夏天与1918年夏天相比,认为和一战后期一样,德国的抵抗会很快崩溃,乐观地估计战事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然而事实上在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一直没有港口可用,补给线越来越长。同时盟军高层间不和,美军将领布莱德利、巴顿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之间矛盾严重,都想自己独大,让对方停止进攻配合自己,造成战事进展缓慢。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策划了阿登战役。首先他寄希望于出其不意,这一点他做到了,阿登森林为德军装甲部队备战做了掩护,同时盟军情报工作也完全失败。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相信盟军内部必然有矛盾,战线在德军的突袭之下将会分崩离析。他的目标是一路冲到安特卫普,分割盟军甚至将其赶下海,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
《阿登战役1944》对盟军将领们的批评毫不留情,在比弗笔下,这些人几乎都有刚愎自用和傲慢轻敌的毛病,他对蒙哥马利的批评尤其尖刻,说他有本事在漫不经心中就搞僵与美军的关系,同时在军事上也频频失误。由他指挥的“市场花园”行动由于策划失误,葬送了英军伞兵部队,同时当加拿大部队占领了安特卫普这个德国人还来不及破坏的深水良港后,蒙哥马利竟然没有拨出部队清除下游河道两岸的德军,让这个港口完全失去了军事价值。
1944年12月16日,当两个德军装甲军团从阿登森林冲出时,对面的美军守军措手不及,顿时遭受惨重损失,许多缺乏经验的美军部队很快被冲垮打散。但比弗指出,希特勒低估了美军的作战意志,在溃退中依然有不少部队作了顽强抵抗,拖缓了德军进展。参加巴黎游行的28师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抵抗作战为101空降师在巴斯通(Bastogne)构筑防线赢得了时间,让这个镇子成了德军进攻路线上的一颗钉子。
比弗指出,指挥作战的德军将领对阿登战役成功的可能性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是在7月份刺杀特勒行动失败后,无人敢违抗这个独裁者的命令,有些死硬的党卫军甚至把自己的覆灭看作是为德国“浴火重生”而做出的牺牲。事实上阿登战役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1945年1月,苏联在东线发起全面进攻,此时德国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已经在阿登战役中消耗殆尽了。
在《阿登战役1944》中,比弗再次展示他讲述历史故事的能力。书中既有对战争全局的分析阐述,将领们的心理和决策,同时从双方士兵、低级军官和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日记、信件和报道中的内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惊险和混乱。许多人认为欧洲西线战事远不如东线激烈,但是比弗指出,在1944年严寒的冬天,共有16万军人在阿登战役中伤亡,双方都出现杀俘事件,其惨烈程度堪比东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