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总觉得《莎士比亚全集》一定是厚厚一大本书,甚至要分好几册,毕竟他著作甚丰,写了37部剧本、150多首十四行诗和叙事诗,但是最近在逛一家旧书店时,看到了一本薄薄的《莎士比亚全集》,让我很是惊讶:真的收全了吗?
这是一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的《牛津莎士比亚全集》,仿佛在回答我的疑问一般,在封面醒目位置上印着“1176页”字样,然而整本书,连上硬壳封面,也不过区区25毫米厚,开本不大,拿在手里一点都不沉。打开书翻阅几页,才发现其中奥妙,原来每页纸都异常轻薄。然而纸张虽然薄到略带透明,但印刷极为清楚,完全不影响阅读,摸在手上也感觉十分柔韧,60多年过去了,一点没有发脆或泛黄的迹象。书的防尘封套内侧印着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广告,原来确实还出版了三卷本大字版的《全集》,但是我手里的这本是轻装版,因为用的是“牛津印度纸”(Oxford India Paper)。
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很好奇,上网搜索了一番,才知道这种纸张和印度其实没有一点关系,却与中国有些渊源。
18世纪时,中国以竹叶为原料制成的竹纸就已经流传到英国,常用于印刷样张。当时英国人的“东方”概念模糊,有时就加上“印度”来笼统地称呼来自亚洲和中东的东西,于是这种纸当时就被称作“印度样张纸”或“印度纸”。19世纪中叶时,英国出版印刷业竞争激烈,各家出版社都在寻找脱颖而出的致胜方案。184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圣经》,一改过去大部头厚重风格,非常轻巧,引人注目。后来盛传的故事是一名牛津大学毕业生从中国归来,带回了一卷纸,这种纸张十分柔软轻薄但很有韧性,而且半透明得恰达好处,牛津大学出版社就用这卷纸印了轻装版《圣经》,但是印到第24本时纸就用完了,出版社称之为“印度纸《圣经》“。
这个故事真实性如何有不少争议,但当时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确在四处寻找类似质量的纸张,据说还曾尝试从日本进口,但纸虽轻薄却太透明,不适宜双面印刷。但是到了187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出了一套轻装版的《圣经》,采用了同样轻薄柔韧的纸张,极受欢迎,几周之后就售出25万册。原来,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提供纸张的造纸厂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办法,在纸浆中加入麻纤维,并完善制作工艺,达到了出版社的要求。之后这种纸张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垄断,还特意冠名为“牛津印度纸”,他们还向1900年巴黎博览会送去了一件展品以显示纸的强度:一条约8厘米宽的“牛津印度纸”吊起了一本《新英语字典》。这种纸张后来经常被用来出版各类经典名著的轻装版,直到20世纪中叶后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我买到的这本《莎士比亚全集》,可能是最后的“牛津印度纸”版本之一。
那么1842年版《圣经》用的“印度纸”究竟是不是从中国带回来的呢?有人怀疑这卷纸其实产自英国,但是一直到1994年还有人考证说确实可能来自东方,这大概会是一个永远令人浮想联翩的谜团了。
《看世界》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