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电影侧记

有关电影的新闻和短文。

Local Hero Going Home

昨天Sir Bobby Robson纪念仪式在 Durham Cathedral 举行,仪式的最后,三名歌手为现场一千多名参加者演唱的是《今夜无人入睡》(Nessun dorma),选择这首歌曲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它与意大利90之间的关联,那届世界杯决赛,是他作为英格兰队教练事业上的顶点。

我想那些在Newcastle United 主场 St James’ Park 看纪念仪式直播的球迷们,更想听到的,会不会是另一首曲子:Going Home。

我去过 St James’ Park 两次,每次比赛前,场内扩音器内播出的,都是同一首曲子,旋律让人心情激荡,印象深刻。我一直不知道曲子从何而来,直到最近看了这部1983年拍摄的电影 Local Hero。

Local Hero 的故事说的是在苏格兰的一个海边小村,某天忽然来了一架直升机,下来一个美国人。原来在附近海湾发现石油,一家美国得克萨斯的石油公司想买下整个村子,建成炼油厂。这个美国代表在村子里到处找人谈判买地,但却发现自己渐渐地爱上了这个村子和这里的人。

这部电影是苏格兰导演 Bill Forsyth 在1980年代拍摄的几部经典电影之一,拥有许多粉丝,BBC影评人Mark Kermode 就是其中一。比这部电影更出名的,却是苏格兰摇滚吉他手 Mark Knopfler 为电影写的配乐,其中的片尾曲 Going Home (土豆网视频链接),成了摇滚吉它的经典,后来 Mark Knopfler 现场演出常用它作为Encore 曲。

我在 St James’ Park 听到的,就是这首被 Newcastle United 选为主场音乐的 Going Home。

用这首 Local Hero 中的 Going Home 送别 Sir Bobby,是最恰当不过了。

没有对话的电影预告片

星期天去看 Duncan Jones 的新片 Moon 时,看到了好几部电影的预告片。

先是 Denzel Washington 和 John Travolta 主演的动作片 The Taking of Pelham 123,照例是紧张的音乐,快速切换的镜头,摄人的音效,John Travolta 阴沉的脸庞和 Denzel Washington 凝重的眼神,伴之以两人之间短促的对话。

接着是 Public Enemy Number One,同样是紧张的音乐,快速切换的镜头,摄人的音效,Vincent Cassel 阴沉的脸庞和得意的笑容,警匪对峙。然而整个预告片中,没有一句对话。

原因当然是 Public Enemy Number One 是一部法语片。英国算是引进了不少外语片的,其中法语片是票房最高的,然而在法国是大制作的 Public Enemy Number One,它的英国发行商却没有信心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法语片。

同样的情形,我记得在德国片 The Lives of Others 上也发生过。故意在预告片中消除外语片的痕迹,并不是个别现象。

接下来的一部预告片是 Penélope Cruz 主演的 Broken Embraces,也许是这部电影的发行商对其针对的观众更有信心,也许是 Penélope Cruz 本人的号召力已经够大,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中出现了不少西班牙语的对话。但是当她尚未在英国走红时,她演出的 All About My Mother 的预告片,也逃不过“无声”的命运。

(更多…)

《哈同传》Merchant of Shanghai

2009-06-22 Taylor Hackford

今天BBC Radio 4 的 Start of the Week 节目采访了女演员 Helen Mirren。在提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话题时,她说起她丈夫正在筹划一部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剧,他带着剧本去中国,发现文化差异很大,中国方面对剧本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云云。

Helen Mirren 提到的这个计划,应该就是这部由她丈夫 Taylor Hackford (比较出名的作品有 Ray (2004) 和 Devil’s Advocate (1997))导演的电影《哈同传》(Merchant of Shanghai),讲述英国商人哈同(Salis Aaron Hardoon)在20世纪初的上海成为房地产大亨的故事。根据 Variety 的报道,Hackford 将和罗燕一起负责制作本片,与上影集团和中国电影集团合作,在上海实地拍摄。可以说中国方面对电影剧本的意见份量很重。

罗燕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她1980年代即以演出《女大学生宿舍》和《红女少女》出名,但是随后去了美国自费留学,经过多年磨练又重回演艺圈,在1990年代末改编了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小说《庭院中的女人》(Pavilion of Women)成为电影剧本,并和 Willem Dafoe 一起主演。现在自己开电影公司,成为演员/编剧/制作人集一身的电影人。

当了一回 Simon Mayo/Mark Kermode 节目的现场观众

2009-06-19 Simon Mayo/Mark Kermode in Edinburgh

BBC Radio 5 Live 每天下午的 Simon Mayo 是一档我很喜欢的节目,虽然我得承认现在已经不能经常收听了。但是每个星期五的 Film Review 我是一定要听的它的 podcast 的。Mark Kermode 是为 BBC 工作的著名影评人,除了 Simon Mayo 节目,他还是 BBC 电视 Culture Show 的主持之一。

这档 Simon Mayo 与 Mark Kermode 合作的节目已经深入人心,Mark Kermode 的爱憎分明和对电影充沛的激情, 与 Simon Mayo 的轻松和反讽风格相应成趣,有人说这两个大男人在电台上就象“老夫老妻”一样相互熟悉。这个节目今年刚刚获得英国最重要的电台奖 (Sony Radio Academy Awards)谈话节目的金奖。

今天这个节目搬到了爱丁堡,原因是正在举行的爱丁堡电影节,这个节目算是电影节的一部份。节目在爱丁堡 Fountainbridge 的 Cineworld 电影院举行。我在 BBC 网站上要了票当现场观众(如果你在伦敦,其实有许多这种当 BBC 节目现场观众的机会,只要上 BBC 网站要票即可)。

这个3个钟头的节目,Simon Mayo 当主持,Mark Kermode 全程参加,现场有两个编辑/制作,Simon Mayo 采访了6-7个参加爱丁堡电影节的电影人,其中包括 Mark Kermode 崇拜的苏格兰导演 Bill Forsyth (他的电影 Local Hero 是 Mark Kermode 最喜爱的作品)。当然节目中间还有新闻、体育、车况等等的穿插,报新闻车况的都在伦敦,Simon Mayo 还要现场连线与体育报道员对话(报道F1车队“另立中央”,记者在银石赛道报道星期五练习)、让现场观众一起参与 Royal Ascot 赛马的报道。在现场还要与观众对话,接受提问等等。平时 Simon Mayo 还要不停地上 Twitter,今天也许没有时间。节目进行中间,编辑助理时不时地递给 Simon Mayo 纸条,估计是下一个受采访者的资料。

当然这个节目最受注目的,是 Mark Kermode 的电影评论,今天除了排行榜10大的简单评论外,他只有时间评论一部新片 Transformer II。这个节目的老观众都知道他不喜欢 Transformer,所以对他对这部续集的评论有一定心理准备。不过他今天对 Transformer II 的长篇独白,依然精彩和痛快淋漓、充满激情和愤怒,最后以“I hate it!”结尾,赢得一片掌声。

电台节目在下午4点结束,到晚上10点,BBC Red Button 就已经播出了节目精选。

英国媒体的戛纳报道

2009-05-24 Fish Tank Cannes
Fish Tank 戛纳首映

戛纳电影节在英国一向很受重视,况且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有好几部英国电影(Ken Loach 的 Looking for Eric 和 Andrea Arnold 和 Fish Tank),和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影片 (Jane Campion 的 Bright Star)在电影节的正式竞赛中。英国的四份大报都派了不止一名记者前往戛纳报道。把他们对竞赛电影的打分放在一起,能大概看出英国影评人的一点看法。

不过电影节上映的电影实在太多,并不是每部参赛电影都有打分。英国报纸当然对以上3部电影比较感兴趣,其它电影,就是凭着影评人的兴趣和导演的影响力或是电影的受争议程度了。当然没有得到打分的,并不是完全不受关注,只是报道的幅度比较小。

在上周五BBC Two的 Newsnight Review 上,三位嘉宾重点谈的是 Inglourious Basterds,Looking for Eric,Bright Star 和 Antichrist。但是在对金棕榈奖的预测上,却是对法国电影 Un Prophete 最为看好,其它比较有希望的是 Bright Star 和 Broken Embraces。

今年最受争议的,是 Lars von Trier 的 Antichrist。喜欢它和讨厌它的,似乎都很极端,不仅放映时有来自记者席上的嘘声,而且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还与导演针锋相对,坚持“如果你把电影带到戛纳来放映,就有义务解释拍摄的动机和希望表达的意义”。不过 Newsnight Review 主持 Kirsty Wark 说了句很实际的话:“在正式公映时,观众可能看不到我们今晚讨论的一些场景。”电影导演在参加戛纳电影节之后重剪影片并不少见。

以下是按几份报纸的影评人打分高低和受关注程度的大致排名:

(更多…)

Orange 电影院广告

我很喜欢 Orange 常年在电影院播出的广告,这个广告一般是电影正式开映前的最后一个,故事的主线是一样的:代表手机网络 Orange 的“电影委员会” (Orange Film Board) 的几个成员,或者在听取著名导演演员向他们推销自己的剧本故事,或者是去电影拍摄现场视察,最近还出现去参加电影首映礼的。

这几个不懂电影的商人,想到的只是如何在电影中加入使用 Orange 手机的使用,经常要求修改剧本,改变情节,完全罔顾艺术性和可信性,闹出许多笑话,比如要求古代人用手机代替写信、西部片“快马”牛仔变成“手机短信快手”、让“电话亭匿名杀手”变成“视频短信露脸杀手”、让圣女贞德从“伟大的女性领袖” (great female leader) 变成“伟大的啦啦队员” (great cheerleader),等等。总之,一部手机坏了一部电影,于是最后字幕打出“不要让一部手机坏了一部电影。请把手机关掉。” (Don’t let a mobile phone ruin your movie. Please switch it off.)

其中客串的电影明星名导通常是用自己的银幕形象来调侃一番。我最喜欢的是 Steven Seagal 的这段,其中加入了他主演的动作片的许多套路。American Beauty 女主角 Mena Suvari 主演的 great female leader 变成 great cheerleader 这段也很有意思--她在 American Beauty 中演的角色,就是一个 cheerleader。可惜找不到 YouTube 视频。

这一系列广告的主角一直是 Brennan Brown,他在这一系列中形象,在英国已是深入人心。所以当电影版的 State of Play 在英国公映时,其中参议员内负责公关的 Andrew Pell 一出场,电影院里的观众都笑了:“That’s the Orange guy!”


Steven Seagal


Val Kilmer


Michael Madson

State of Play 电影版上映

State of Play 的电影版下周将在英国公映,这是电影版,也是美国版,故事搬到了美国华盛顿,演员换成了好莱坞明星,虽然还是用了英国演员 Helen Mirren 演报社主编--原来 Bill Nighy 饰演的角色。《卫报》网上有一段独家电影片段,其中 Helen Mirren 的镜头比较多。

我还没机会看这部电影版,光是比较一下电影版和当年BBC电视连续剧的预告片,就能看出好莱坞版的整体感觉是技术上更圆熟。这部电视剧的成功,除了在制作、情节和演技上的出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道义对错上的不明确性,让观众的疑虑和同情不知如何排解,增加了吸引力。希望电影版不要把这一点给弄得过于清晰了。

谢谢你买票进场

最近两个星期在电影院中看到两个新的反盗版广告,与过去同一主题的广告不同,这次是采用了传达正面信息:“你的门票帮助我们完成电影。谢谢!” (You make the movies. Thank you. ) 英文原文的意思更铿锵有力一点。

过去的反盗版广告,都是从两点入手:一是把观看盗版电影比作偷窃财物;一是强调盗版DVD图像质量差。这些新版广告是一个新的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机构 (Industry Trust for Intellectal Property Awareness)制作,强调电影制作的不易,观众买票进场看电影,是帮助了超过英国15万的电影从业人员。由负面改为正面,想想也有道理,在电影院看到这些广告的观众,都是已经讨了钱的,负面广告仿佛仍然把观众当贼,现在改为被夸奖两句,自然高兴。

而且广告故事的设计也是受电影启发,已经拍摄的三段广告,分别取材于电影 Lord of Rings、The Jaw 和 The Life of Brian,把观众当作影迷,再次拉拢一下。

Michael Sheen

在演了那么多名人后,很难相像 Michael Sheen 本人来自一个威尔士的小镇 Port Talbot。这个小镇是个奇怪的地方,据 Michael Sheen 自己对《泰晤士报》周末杂志说,并不是什么山灵水秀之地,却了出好几名著名的演员――Richard Burton、Anthony Hopkins。而他少年时代的两个志向,一个是成为演员,另一个却是当职业足球运动员。

所以他的新作 The Damned United 中演足球教练 Brian Clough时,有一个胸部停球,转身射门的动作,做得干脆利落,就不足为怪了。

Michael Sheen as Tony Blair in The Deal (2003)
Michael Sheen 演著名的当代真实人物,这已经是第4次。他的成名作是《君子交易》(The Deal (2003)),他和 David Morrissey 分别饰演布莱尔和布朗,时间段是从布莱尔当选议员开始,与布朗结成同盟,开始“新工党”计划,一直到1994年竞选工党领导人之时,布莱尔与布朗面临分裂,但最后达成传说中的“君子协定”,联手领导工党为止。这部 Channel 4 拍摄的电视电影相当受好评,Michael Sheen 与编剧 Peter Morgan、导演 Stephen Frears的第一次合作非常成功。

(更多…)

不合理的海报设计 The Reader

去爱丁堡的Filmhouse,发现在重映 The Reader。电影院外挂着的是这张横幅海报,这是英国电影院放映此片时用得最多的一幅。但是这张海报不仅设计平淡,而且为了以明星来号召,不惜把  Kate Winslet 和 Ralph Fiennes 的大头放在一起,作亲密阅读状。其实电影中中年的 Michael (Ralph Fiennes)第一次见到 Hanna (Kate Winslet),她已是垂垂老矣,所以海报上两个形象的男女主角从未出现在同一镜头中。

2009-03-08thereader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