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卫报》

布莱尔回忆录 A Journey 出版

在波兰斯基的电影《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中,Ewan McGregor 的角色去见出版社时爆出的一句话是:“现在谁还看政客回忆录啊?”事实证明,还是有不少人会看政客回忆录。在爱丁堡图书节期间,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讲座爆满,他的回忆录《第三个人》是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前十名。今天布莱尔的回忆录《旅程》(A Journey)出版,在媒体上引起一阵轰动,下一步要看这一轰动效应能不能转化为销售量了。

2010-09-01.UK The Guardian, Tony Blair The Journey2010-09-01.UK The Times, Tony Blair The Journey

新书的部份章节昨天就转到了《卫报》,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新工党时期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持布莱尔)的头版都有自己的“独家”摘录和分析。今天晚上BBC2会播出Andrew Marr对布莱尔的采访。布莱尔与布朗之争,自然是众人最研究的地方:“布朗的EQ为0”,你会觉得意外吗?。

当然我们不必为这本书的销量操心,我觉得它的最大市场是在美国,在美国他依然被许多人拥戴,难怪新书在英国出版之际,布莱尔却飞到了美国和希拉里见面,他可能会觉得在美国他更被人理解,他的把这本书的所有利润捐给老兵协会的举行也更会被人赞赏,而不是想英国人那样报以怀疑和鄙夷。

爱丁堡艺术节2010之十六:Jonathan Watts (爱丁堡图书节)

2010-08-21.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Jonathan Watts

Jonathan Watts
China and the World’s Biggest Environmental Crisis
Edinburgh Book Festival
Tuesday 17 August, 12:30-1:30pm
****/5

Jonathan Watts 的这个讲座,可以说是他前一天参加 Will China Rule the World 讨论的延续。他的文字含蓄但又不乏锋芒,诙谐但又坦诚,这些也反映在他的讲座中,他首先解释了他的新书《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的书名含义:小时候的他从大人那里听来“如果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地球将偏离轨道”的说法,忧心忡忡的他每晚睡前祈祷还要加一句“不要让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当他2003年来到中国之后,发现十亿中国人真的“一起跳起来”了――他们都选择了西方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也许只能制造个轻微的地震,但十亿中国人都想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却真的可能让地球毁灭。他在书中指出中国的环境问题前景堪忧,但请听众记得自己是个“天生爱担心”的人。

他刚到中国的时候,担任的是《卫报》驻中国记者,并不专门负责环境新闻,面对中国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他曾一直相信凭借人类的聪明才智,只要肯花力气、投入资金、发展科技,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但在经历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新闻故事”之后,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那是2006年对长江白暨豚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搜索,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在长江中下游的长江段进行仔细搜索,结果一头白暨豚也没有找到,白暨豚终于被宣布灭绝。Jonathan Watts 当时是随船的记者,他当时的感想记录在这本书中,在讲座上他再一次提到:有些事情真的可能会太迟了,无法挽救了。人类的贪婪、对自然资源的滥用,让一个有着2500万年历史的物种灭绝了,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还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更多…)

爱丁堡艺术节2010之十四:Will China Rule the World (爱丁堡图书节)

Will China Rule the World?
Monday 16 August, 7:00-8:15pm
****/5

今年爱丁堡图书节的主题是“世界新格局”,在这个主题下举办了几场讨论,在这场《中国会不会统治世界》的讨论前一天,是有关美国的地位,接下来的几天将是有关伊拉克战争后的局势、中东和平、以及新世纪中欧洲小国谋求独立的风潮等。主持人是BBC记者Allan Little。

2010-08-21.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Jonathan Watts2010-08-21.The Party, Richard McGregor

讨论中国话题的,是 Jonathan Watts,《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的作者,和 Richard McGregor,《中共统治集团的秘密世界》(The Party)的作者。

两人都是记者,Jonathan Watts 从2003年开始就是《卫报》驻北京记者,在2008年离职半年写这本书,重回岗位后成了《卫报》的亚洲环境事务记者。Richard McGregor 是《金融时报》驻北京记者站的前主任。两人在各自的书中,都是以常驻中国记者的眼光深入观察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变迁,当然两本书各有侧重,《中共统治集团的秘密世界》一书是分析中国的政治结构为主,《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一书是调查中国的环境问题。政治的稳定与环境的保护,是中国在发展上面临的两大重大挑战。

(更多…)

华裔女医生 Karen Woo 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枪杀

这个星期天出版的报纸大部分在头版刊登了英国女医生 Karen Woo 的照片。她是星期四在阿富汗山区被枪杀的医疗队成员之一,这支医疗队中,除了Karen Woo 之外,还有6名美国人、一名德国人、3名阿富汗人。他们在阿富汗东北部的山区花了两周时间提供医疗救助,在返回喀布尔途中被枪手袭击。据幸存的一名阿富汗人说,枪手在劫持财物后,将医疗队成员逐个枪杀,他在高喊自己是穆斯林之后被枪手放了一条生路。塔利班很快宣布是他们所为,指这支医疗队是美国间谍和基督教传教士等。

Karen Woo 的身份是星期六中午被确认的,最初人们对她的了解,是来自社会媒体,她在Facebook上有网页,她为自己选择的肖像照片也就是大部分英国报纸选择的头版照片。不仅如此,她还有一个经常更新的博客,讲述了她参加阿富汗医疗队的动机和感受,文字不乏幽默风趣之处,但能明显感到作者对自己工作充满着激情。在她最后的一篇博客中,她写道:“说到底,我相信提供医疗服务是极为重要的,为帮助那些最有需要的人而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卫报》网站在下午刊登了一篇驻喀布尔记者写的文章,详细解释了她如何为这次医疗行动捐款,她的个人背景和动机。这个被许多朋友形容为“无私”的眼科医生,是放弃了伦敦私人医疗机构的优裕职位来到阿富汗的,在Facebook的留言中,她的一位朋友在表到了对这次行动的担忧之后写道:“我们中的许多人面对现实世界无非是摇头叹息、束手无策,时不时给慈善机构捐点款,这时候你给我们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2010-08-08. Dr Karen Woo

在《星期日独立报》上,除了头版上的整版照片外(他们选择了以上这张黑白照),还有一篇由她的朋友写的纪念长文。这篇文章和星期天《观察家报》的一篇文章都提到了她在完成这次行动之后,即将飞回英国登记结婚。

Karen Woo 的姓在粤语中是“吴” ,那么她有没有可能是华裔?在她的Facebook网页上,出生地是伦敦。SkyNews 的记者找到了她的家人,但她全家都很注重隐私不愿意露面。在《星期日独立报》的这篇文章中,终于有所透露:她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英国人。

头版头条上的中国:买下利物浦的能耗大国

2010-08-05. UK The Times

今天《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是吓人的消息:《中国准备买下利物浦》(China set to buy Liverpool),头版照片中的一片红海洋,让人联想到“红色中国”。令人恐惧的“红色中国”要买下/征服……利物浦?

实际上照片中的红色是利物浦足球队球迷举起的带俱乐部名字标志的红色围巾。待售的利物浦俱乐部的潜在买家之一是香港商人黄建华。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中投公司(CIC)已经通过出售Morgan Stanley股份,筹资3.514亿英镑,正好是利物浦俱乐部的负债数字。进一步的推论是CIC将会向黄建华提供收购利物浦俱乐部的资金,CIC是中国主权基金,所以有了“中国买下利物浦”的说法。

2010-08-05.UK The Guardian

中国还出现在昨天的《卫报》头版上,报道的是这份报纸一向比较关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从一幅卫星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东部的夜景,明亮的灯光聚集在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在标题为《中国能源使用超过美国》(China power use passes US)的报道中,《卫报》的亚洲环境事务记者 Jonathan Watts 引用国际能源署的数字说,中国的能源消耗(包括煤、石油、风力和其它)在2009年已相当于22.9亿吨石油,超过了美国的21.7亿吨。大部分能耗用于工业和基础建设,但是居民的能源使用也在大幅上涨。比较人均能耗,中国还低于全球平均值,当然远远低于美国。

鲁迅小说新译

2010-06-13. Lu Xun, China's Conscience, by Julia Lovell

星期六《卫报》的评论增刊上,有一篇 Julia Lovell 的一篇有关鲁迅的长文。这篇题为《中国的良心》(China’s conscience)的文章,写的是鲁迅的生平与传作,其中提到对鲁迅的评价是“狄更斯与乔伊斯”的混合体:既对身处时代有着不留情面地准确观察,又对语言和文体进行了改造创新。

这篇文章还提到了鲁迅作品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对于鲁迅的政治立场,她指出:“对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鲁迅从来就不过是个同路人而已,而且并非真心全意”(…he never bacame more than a fellow-traveller to Chinese communism, and a half-hearted one at that.)。这篇文章还谈及了鲁迅去世之后在政治上的被拔高,以及近年来他的作品在中学课本中的淡出,“让位于逃避主义的功夫文字”(escapist kung fu texts)。

2010-06-13. 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Julia Lovell 是研究中国现代语言文学的学者,已经翻译过多部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去年年底“企鹅经典”系列出版了由她翻译的鲁迅的所有小说,题为 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旅美女作家李翊云还为这本书写了后记。

透明的“硬币”:英国政府收支数据细目公开

今天是英国政府运作透明化的重要里程碑,新上任的联合政府公开了中央政府部门的收支细目。这个称为“硬币”(Coins - 全名“在线信息混成系统” Combined Online Information Systems)的数据库中有2千4百万条政府部门的收支细目,文件大小为120GB。

“硬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只是一组原始文件,对于其中数据的整理、分目、分析、可搜索化方面的工作,英国政府完全不参与,交由民间处理。这是政府数据公开化的一个原则。据保守党说,分析政府数据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行业,每年产值估计可达60亿英镑。

确实,如果没有专业的软件程序的帮助,普通民众实在不可能读懂这些充满了管理术语和政府专用缩略词的数据,更谈不上看出什么名堂来。光是解释其中的各种代码的含义,就是一个巨长的表格

当然英国政府也不是公开所有数据,财政部拒绝了BBC的《信息自由法》申请,表示不会提供当年的政府收支数据细目,原因是这些信息会泄露政府决策过程,有些还可能有商业秘密。今年的政府收支数据细目,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公开。

“硬币”公开不过几个钟头,《卫报》已经从中分析筛选出数据,表明去年英国政府花费了18亿英镑用于支付各种咨询费用,其中卫生部花的咨询费最高,达到近5亿英镑。

可以想像,在今后的几个星期内,将会有大量的分析结果出现。

《泰晤士报》收费网站预览

《泰晤士报》宣布将从6月份开始对网站实行收费,从星期二开始,收费墙后的《泰晤士报》网站开放给读者预览,只需注册即可阅读。

《泰晤士报》是英国综合新闻大报中第一份开始收费的网站,这一模式能否成功是最近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即使是倡导“新闻无障碍”的《卫报》,其主编 Alan Rusbridger 在上周 BBC Radio 4 上的一场辩论中,也不否认《卫报》将来可能对部份内容、部份阅读模式实行收费。

2010-05-26. The Times p15

当然《泰晤士报》本身对收费模式也不见得很有信心,在星期三的报纸上,有一整版的文章向读者解释为什么向网站缴费是物有所值。《泰晤士报》网站的收费标准是1英镑一天,2镑一星期,可以免费访问《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两个网站,与今年3月公布的方案一致。报纸高层已经预计到了收费墙升起后访问量的巨幅下跌(有人估计会降至原来的5%或以下),所以在上个月就退出了英国报纸网站统计

2010-05-26. The Times payment site

两个网站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和设计,《泰晤士报》网站设计看上去有点印刷版的风格,将会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即时互动内容等等,作为“物有所值”的一部份。

《泰晤士报》除了自己制作视频外,还可以从同属新闻集团的Sky News 得到新闻视频,如果默多克愿意投入足够资源,可能能够在这方面做得独树一帜。至于即时互动内容,《泰晤士报》网站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比如《卫报》网站在这方面就已经做得很好,在最近的火山灰云、英国大选期间,曾做过多次即时互动。

2010-05-26. The Sunday Times payment site

《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站看上去更象是份杂志,符合星期日报纸的风格。把《星期日泰晤士报》单独抽出来做成独立网站,显出报纸高层对这份报纸的信心。英国的星期日报纸都是独立编辑的,但其它报纸都把内容整合到了报系主网站。《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做新闻调查上声誉卓著,常能挖出重大新闻(当然也栽过大跟斗),如果报纸网站收费的必要条件是有独一无二的新闻内容,那么《星期日泰晤士报》确实达到了要求。

2010-05-26. The Times p1

浏览《泰晤士报》收费网站,一个额外的收获,是可以下载当天印刷版《泰晤士报》的全版PDF文件,在网站菜单中选择 Papers 即可。

英国大选观察:媒体的角色

经济观察网 5 月6日是今年大选的投票日,投票站晚上10点关闭,英国的3家电视台:BBC、ITV和Sky News 都会举办“大选之夜”特别节目,全程报道各地的选举结果。第一个出结果的选区,自1992年以来一直是英格兰东北的桑德兰南区(Sunderland South,今年这个选区被分割成了两个选区),在一小时内就能完成点票,但是许多其它的选区,都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完成点票。大选之夜,各地的结果先后公布,各个党派的议席数字、各种统计结果、候选人的胜利宣言和失败感言、各类评论人士的分析,让这一漫长的夜晚变得如同一场体育比赛一般。“大选之夜”到 5月7日早晨7点才结束,到时候大部份选区的点票工作已经完成,但是谁会是下届英国首相,恐怕还未能成为定论――根据民意调查结果,没有一党能够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席

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无多数派议会(hung parliament),很有可能在今年成为现实,最兴奋的是英国媒体。保守党能获得超过半数议席吗?会出现少数派政府吗?会出现联合执政吗?谁与谁联合?谁会是下届政府首相?这些问题,足够让电视电台和报刊的记者编辑、以及各种带政治倾向和宣称中立的评论员讨论几天几夜的。

今年的英国大选的特点,从媒体的角度上说,是电视媒体成为主角,报纸的影响力消退,以及网络和“社会媒体”的作用有限。

(更多…)

爱丁堡:投票日

2010年5月6日英国大选投票日,一切竞选活动停止,所有传播媒体停止报道竞选活动、政党新闻。晚上10店投票站关闭后就是“选举之夜”的通宵节目了。《卫报》上 Jonathan Freedland 的一篇文章 Why I love polling day 上引用了他自己五年前的话:

“民主不是宗教。如果民主是宗教的话,今天是最神圣的日子--提醒我们谁是主人。”

“Democracy is not a religion, but if it was this would be its holiest day – the moment when we remember who is in charge.”

爱丁堡市中心Royal Mile 一带属于爱丁堡东区(Edinburgh East)选区。今天被用来当作投票站的地点是各种各样的:

连锁酒店 Novotel 用作投票站

连锁酒店 Novotel 用作投票站

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就读的爱丁堡艺术学院 (Edinburgh College of Arts)也是投票站

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就读的爱丁堡艺术学院 (Edinburgh College of Arts)也是投票站

教堂临时当作投票站

教堂临时当作投票站

Royal Mile 上的小学今天被用作了投票站

Royal Mile 上的小学今天被用作了投票站

这所小学就在苏格兰议会大厦的旁边,是就近入读的公立学校。

这所小学就在苏格兰议会大厦的旁边,是就近入读的公立学校。

社区中心用作投票站

社区中心用作投票站

今天出版的报纸

今天出版的报纸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