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布朗

不能让权力靠得太近

这是我为《南方都市报》写的有关窃听手机留言案的第二篇评论。第一篇评论在这里

手机留言窃听案爆发之后,媒体大亨默多克亲自到伦敦处理危机。本周二他和儿子詹姆斯一起到英国下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在这场受到极大关注的听证会上,除了面对泼奶油泡沫的示威者时还需要妻子邓文迪“出手救夫”之外,默多克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面对议员们咄咄逼人的提问,默多克几乎每次都是诚恳严肃地回答“我不知道”,詹姆斯则会在侃侃而谈一番后说“其实没有人告诉过我”。于是许多有关手机留言窃听的关键细节,依然是一个谜团。

但是这一听证会的象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这是两种力量的公开对峙,一方是媒体大亨手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议员被民主制度所赋予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默多克在听证会上的一番话就特别耐人寻味,2010年卡梅伦成为英国首相之后,默多克一家被邀请到唐宁街十号,“从后门进入”,接受新首相对他的谢意。大选期间,新闻集团旗下四份报纸为保守党提供了强大的舆论的支持。但是默多克紧接着补充道:他和前首相布朗也很熟,“我们两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

(更多…)

布莱尔的成功与失败

经济观察网》去年此时,英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第5个听证会出现了一位“明星证人”:前首相布莱尔。在全程近6小时的听证会中,作为当天的唯一证人,布莱尔嗓子已经说哑,但依然思路敏捷,继续为他的参战决策辩护。听证会结束前,主席问布莱尔对于参与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否抱有遗憾”,他的回答是“没有遗憾”,这时一直非常安静的现场观众席上,终于出现一阵骚动。

在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之后,离任四年的布莱尔似乎已从英国公众面前消失了,但是一旦提起伊拉克战争,他的出现却仍然能够掀起一阵波澜,在一些人看来,伊拉克战争似乎成了判定布莱尔的唯一标签。

其实布莱尔担任首相10年,在这之前担任反对党领袖3年,对英国的政治格局和主流意识走向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布莱尔之后媒体与公众对政客的期待,造成了他的继任者布朗的失败,促使了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的成功。在这本据说是完全由布莱尔亲自动笔写作的自传中,有相当篇幅是他对这13年心理历程的坦诚描述。但这些究竟是深刻的自我剖析?还是继续为自己开脱?每个读者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能从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布莱尔,一个有着丰富的领导才能,具备沟通天赋,渴望改变世界的政客,带着宏大的理想上台,10年之后却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最不合适的接班人,无力说服英国走近欧洲,更严重的是,还把英国带进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更多…)

布莱尔的政治旅程

2010-07-19.A Journey by Tony Blair

南方都市报》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9月1日出版了个人回忆录《旅程》(A Journey),上市第一天即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马上成为传记类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布莱尔离开英国政坛的三年中,他的继任者布朗快速地完成了从万众拥戴到分崩离析的过程。所以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布莱尔在书中提到的他与布朗之间的关系,从最早的政治伙伴,相互了解、思维同步,“几乎像情人一样”,到最后几年势如水火,布朗为达到政治目的,不惜对布莱尔施以“恐吓”。其中的许多情节,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现在终于从当事人之一口中确认而已。BBC政治编辑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在博客上用嘲讽的口气说:“这些年来我报道了不少关于两人交恶的谣传,有人说我无聊,有人指我夸张,还有人骂我捏造。我现在郑重道歉:实际情况比我报道的还要糟糕。”

(更多…)

虚构的真实与真实的虚构

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的回忆录《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这一书名显然是取自英国经典电影、Carol Reed导演的间谍悬疑片 The Third Man (1949)。电影中 Orson Welles 饰演的“第三个人”,是躲在阴影之中、策划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在手段上十分可疑的行动,却自我标榜所作所为都出于正义目标的这样一个角色。曼德尔森在为这本书做的电视广告中,把自己暗示为“黑暗王子”(Prince of Darkness),显然他颇为自己在新工党的崛起和辉煌中的角色感到自豪。

2010-07-19. The Third Man, by Peter Mandelson

当然在这本回忆录中,“第三个人”是指新工党计划的三个创始人,其他两个都先后做了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只有一直扮演幕后角色的曼德尔森,为工党创纪录的13年执政期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很早就成了右翼小报的攻击对象,在工党执政初期就因财务丑闻而染上污点,在工党内部也不受左翼势力的欢迎,两次从内阁辞职之后,就再也没有成为未来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的可能了。不过当他在2008年从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的位置退出,回到英国帮助布朗组阁之后,确实一度成为工党政府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这是他向首相的位置走得最近的一刻了。

(更多…)

英国新首相上任 联合执政能维持多久?

经济观察网 5月11日晚上7点50分,英国首相布朗在觐见女王之后,驱车离开白金汉宫。他的座驾前,已不见了往日的护卫骑警,因为此时的布朗,已经不再是首相,而是一名普通公民,他这时要去的地方,是他在苏格兰爱丁堡北部的老家。

10多分钟之后,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前往白金汉宫,他的座驾没有警车保护,几次陷入伦敦傍晚的车流中。从白金汉宫出来之后,卡梅伦直接来到了唐宁街十号,作为英国两百年来最年轻的首相,在10号大门外发表了第一次公开致辞。

2010-05-12. David Cameron Nick Clegg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一个国家的政权能够这么低调平稳地交接,从首相到平民之间的转换,可以如此波澜不惊。布朗和卡梅伦分别对自己的继任者和前任表示了祝福和感谢,就像两支足球队,在比赛场上斗个你死我活,终场哨声一响,一定友好地握手告别。

其实布朗宣布辞去首相职位,有抢跑之嫌,因为虽然卡梅伦成为首相已成定局,但是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的联盟谈判,许多细节尚未谈完。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一直等到与本党议员的会议结束,在12日凌晨0点40分左右才公开宣布参加与保守党的联盟,成为联合政府中的副首相。其它的许多政策妥协与人事安排,则要等到12日才会慢慢公布。

现在的问题是,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的联合政府,会不会成为一个“稳定而强势”的政府?联合执政能维持多久?

(更多…)

布朗离去 新首相即将产生

投票之后的交易终于结束了,晚上7点15分,布朗宣布准备向女王请辞,写这些文字时,布朗的专车正向白金汉宫驶去。唐宁街10号即将迎来新首相的到来。

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之间还在商谈联盟细节,各种消息来源透露这是一个联合政府,而不是保守党的少数派政府。卡梅伦担任首相,克莱格担任副首相。自由民主党有6人进入内阁,比较有意思的猜测是 Vince Cable 会不会成为新政府的财相?

从人员上看,布朗的离去,是新工党的终结,不过新工党计划在2008年金融海啸到来时,就已经结束了。工党需要新一代的领导人来重振旗鼓。

在组织能力上看,布朗领导的工党已是疲态尽露,即使昨天布朗打出最后一张牌:辞职,打乱了保守党的计划,工党内部也没有能力在谈判上跟进,反而让自由民主党怀疑工党有无能力通过竞选改革的立法过程。反观保守党,因渴望执政而具有纪律性和冲劲,很快做出反击,把自由民主党拉了回来。

新一届政府,会不会是所谓“稳定和强势”的政府?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的合作,能维持多久呢?从克莱格的“谈判红色底线”上看,欧洲、移民、核潜艇、都是立场尖锐对立的政策领域,当然还有选举改革,今后几年(据说是3年的联合政府)将会让英国政客和英国选民体会一下联合政府是怎么工作的。

英国大选观察:谁能成为下届首相?

经济观察网 英国大选投票已过4天,谁能成为下届英国首相?这一问题的答案,却反而越来越不清楚了。

投票日的第二天,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宣布说,赢得最多选票和议席的保守党,拥有“第一选择权”,选择执政联盟,自由民主党愿意与保守党谈判合作事宜

正当双方谈判3天,许多人以为接近尾声之时,形势在星期一下午大起波澜,几天下来的一切假设和推论一下子全部都不作数了。

先是自由民主党谈判代表声明因为本党议员们对几项政策尚有疑问,需要保守党“澄清”,等于给这一谈判刹了车,紧接着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声称正式开始与工党谈判,“应该考虑各种选择”。后来透露出来的消息说,原来自由民主党早就在与工党接触商讨合作方案。

下午5点,工党领袖布朗在唐宁街10号门口发表简短讲话,宣布将辞去工党领袖职位。虽然根据君主立宪制传统,布朗仍然是过渡时期的英国首相,但是布朗的让位,无疑给工党与自由民主党的联盟扫清了一个重要障碍。这几天来自由民主党内部人士多次表示愿意和工党联盟,但却无法接受布朗的领导。

(更多…)

布朗辞职 还是首相

布朗在今天下午5点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位,但他还是英国首相。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首相不是说辞就辞的,必须得到女王“御准”才算真正辞职。为了避免出现权力真空――其实严格说来不能叫“权力真空”,因为女王才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现任首相去向女王“请辞”的时候,新任首相的人选必须已经在下议院中产生了。

女王在接受了现任首相的“请辞”之后,必须马上接受新任首相的觐见,“邀请”他/她担任首相、组成政府。这之间的空隙,一般不过是一个小时左右。

找到新任首相,是离任首相的责任,所以星期五《太阳报》头版把布朗称为“赖在唐宁街10号的苏格兰人”并不公平。

英国大选采用简单多数制,一般都能保证新任首相在投票第二天就能产生,今年出现无多数派议会,谁是新任首相就变得扑溯迷离了。布朗辞职,是为工党――自由民主党的联盟扫清障碍。在与保守党谈判了三天之后,自由民主党今天下午宣布正式与工党谈判联盟事宜,公开地脚踏两条船了。工党――自由民主党联盟的障碍之一,就是布朗,自由民主党内部人士这两天已多次表示愿意和工党联盟,但是布朗必须走人。

如果工党――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政府,那么谁是首相?布朗已经辞职,克莱格的自由民主党议席太少,也不可能成为联盟领袖。工党已经开始竞选新的领袖,外交大臣 David Miliband 是热门人选。这无疑是对电视辩论的极大讽刺:参加电视辩论的三党领袖,竟然没有一个成为下届政府的领导人。

卡梅伦要建立少数派政府

卡梅伦终于表示,他要建立少数派政府

现在全英650个选区,已有完成了点票,结果是保守党 304,工党258,自由民主党 57,其它28,仅剩3席未知结果。这一结果,与昨晚的选举站出口调查(exit poll)结果非常接近。保守党议席数排第一,但是未过半数(325),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加起来(315),超过了保守党,但还是没有超过半数。

这是一个纠结难解的无多数派议会(hung parliament)。当然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结盟,是最彻底的解决方案,但是自由民主党的最大诉求:在大选中引进比例代表制,在保守党内难以通过。今天早晨克莱格把球踢给了卡梅伦:他说获得最多议席以及最多选票的保守党在组成政府上有优先权,也就是说自由民主党愿意先考虑来自保守党的结盟条件。

卡梅伦的回答是他要建立少数派政府,这点非常清楚。但同时他又愿意和自由民主党合作,他列出了一堆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在竞选纲领上的相似之处,设计财政赤字、身份证、教育等,认为可以在这些方面合作,但是在最重要的选举改革上,他提出的是可以组成一个跨党派委员会,研究选举改革,没有提到这个委员会的权威如何,以及比例代表制占多大份量。

在我看来,卡梅伦没有在选举改革上给予多少让步。与其说是向自由民主党示好,不如说是一种威胁:如果自由民主党不合作,就是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埋下的另一伏笔是,自由民主党可以选择不合作,但是可以让保守党的少数派政府正常运作,而不是事事投反对票。

自由民主党还没有回应卡梅伦的提议,工党的布朗早已表示愿意和自由民主党合作,并会以选举改革作为合作条件。现在到底会出现保守党的少数派政府,还是工党-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还是未知数。

英国大选:三党领袖电视辩论难以出彩

今年英国大选的三党领袖电视辩论,第一场有近1千万观众,第二场观众人数降至440万,刚刚举办完的第三场,我觉得观众人数可能会有所回升,因为毕竟这是投票前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而且星期三的布朗公关灾难,可能又会带动一些兴趣。

2010-04-30. general election leaders' debate

不过总体来说,这三场电视辩论,就是一个“闷”字。在开头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你就会发现三位领袖的言辞开始变得乏味。事先人们以为对电视辩论设下的种种规矩会导致辩论平淡,现在开来,是三位领袖的过于拘谨让电视辩论难以出彩。当然他们也有难处:过于超脱则显得漠然,主动攻击对手则不招选民喜欢。

与美国的总统竞选不同,英国公众对于参与电视辩论的三党领袖,在过去几年中已有相当多的了解。如果说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是候选人向全国公众介绍自己的机会,那么英国的三党领袖对公众已不再是新鲜人物。在这一点上,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Nick Clegg)沾了最多的便宜,因为他是公众了解最少的领袖,起点低,他在电视镜头前的放松自如立刻为他赢得的许多分数。

相比之下,布朗一直不擅长公共演讲,期望值低,失败的可能性也低。令人感兴趣的是卡梅伦的表现,他以优势姿态参与电视辩论,却似乎无法施展他的魅力,也许是策略原因――比如第一次电视辩论眼睛不看镜头,也许是心理状态没有调整好,卡梅伦始终不能在电视辩论中把其他两位领袖甩开。是谁赢得了三场电视辩论,卡梅伦还是克莱格?甚至是布朗?没有清楚的答案,这对卡梅伦来说,就不能算是成功。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