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英国报刊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典故,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轻骑兵冲锋”(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不仅在与战争相关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还看到在政治时事新闻中使用,甚至在看体育比赛报道时都会跳到人眼前。从字面上很难猜出这个典故的意思,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弄清楚这句话想表达什么,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来自克里米亚战争。
法国
克里米亚战争的深远影响
英国出版动态(44):从天而降的女孩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向敌占区空投女特工》
两个星期前,一座新的街头塑像在伦敦揭幕。这座雕塑纪念的不是名流显赫,而是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努尔•伊纳亚特孟汗(Noor Inayat Khan) 是印度皇族的后代,母亲是美国人,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从小随家庭移居法国。二战初期法国遭德国入侵时,她和家人在法国投降前逃到了英国。因为熟悉法国、法语流利,她被英国的特工组织“特别行动处”(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简称SEO)招募,经过训练之后于1942年空投法国,担任巴黎地区的发报员,代号“马德莱娜”(Madeleine)。当时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对潜伏在巴黎的英国特工进行疯狂抓捕,卡恩所属的SEO特工网络被毁,但她不听劝阻,坚持留在巴黎继续潜伏,三个月之后被埔,被盖世太保严刑逼供达十个月之久,1944年在达豪(Dachau)集中营被枪杀。这座雕塑是她的家族后人出资修建,由英国女王的女儿安妮公主揭幕。
SEO是二战期间英国为了支持德占区抵抗运动而组建的特工组织,在英国招募志愿者,经过训练之后潜伏回德占区,除了搜集情报之外,还负责联络空投武器装备、破环德军设施等等。当时针对法国的空投最多,SEO中负责法国的F处共向法国空投了超过400名特工,其中有39名女特工,这39名空投法国的女特工中,12名在被捕之后被杀,1名得脑膜炎去世,生存率与她们的男性同事差不多。
英国新书介绍#11 (2009年8月24日) 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作者 Antony Beevor
出版社 Viking/Penguin (精装本2009年5月28日出版)
ISBN 978-0670887033
这本书我过去已经做了一点介绍,而且在英国畅销书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占据榜首好几个星期,但还是想再推荐一次。
这部差不多600页厚的书,我用一点一点的零碎时间慢慢地读,终于读到第26章(全书共30章),盟军已经突破德国在诺曼底半岛的防线,下一步将是消灭残部,向巴黎进军,这时已经是1944年8月中旬。诺曼底登陆本身,即D-Day,在第11章已经完成。
诺曼底登陆本身,即 Operation Overlord,只是本书的一部份,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述的,是在D-Day之后,盟军如何艰难地突破德军在法国西部的纵深防线。虽然D-Day当天伤亡的士兵人数远远低于最坏的估计,但是不仅D-Day没有完成作战计划中需要占领的许多战略要点,包括Caen城,而且在接着的一两个月的作战中,盟军的伤亡人数还多于登陆作战。作者指出盟军的许多战略战术有问题,部队缺乏经验,与德军作战吃了许多亏;但是德军在战略上也是一片混乱,特别是希特勒喜欢在地图上遥控作战瞎指挥。
作者还描述了许多盟军在作战中如何造成城市村庄的破坏,以及法国平民的伤亡。在接受BBC的Radio Time 采访时他曾用了“战争罪行”一词,不过后来收回了,说那只是一时的情绪激动。
诺曼底登陆人物事件众多、大到将军、小到士兵,从伦敦到柏林,作者能把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同时引用大量当事人的记录,使场景十分生动。我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但每次拿起书来,都没有对情节发展感到糊涂,可见作者的把握能力。
新书重新审视诺曼底登陆
经济观察网 今年是二战中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上个周末,西方各国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到法国诺曼底,和几百名名老兵们一起参加了纪念活动。今年因为法国没有向英国女王发出邀请,在英吉利海峡两岸掀起了一阵波澜,最后虽然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皇室参加了纪念活动,但不少人对于英法两国政府的这一疏漏依然非常不满,当英国首相布朗抵达纪念活动现场时,人群中有人对他报以嘘声。可见这一历史事件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过去了65年之后,当年登上滩头的盟军战士中,能够回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将会越来越少。曾有人担心,随着老兵们的离去,这场被称为二战转折点的重大事件,将会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出。但事实正好相反,近几年来西方各界对二战的兴趣有增无减。就在65周年纪念活动前,英国出版了两本有关诺曼底登陆的新书,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战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Antony Beevor 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他的《斯大林格勒》《攻陷柏林》等通俗历史作品史料充分、叙述清晰,拥有大批的读者。他的新书《诺曼底之战》(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详细叙述了诺曼底登陆的组织、准备和实施。他在肯定诺曼底登陆的正当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在书中揭示了许多过去常常被避而不谈的阴暗面。他发现,在正式登陆的D-Day之前,就有1万5千名诺曼底平民在盟军轰炸中丧生;在登陆之后,又有2万平民死于战火。法国平民在二战中的牺牲,过去往往被忽略。在这部书中,作者花了许多篇幅讨论这个话题。但是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即盟军在法国北部作战时,没有尽全力避免法国平民伤亡,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G20伦敦峰会第一天
4月1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揭开了G20伦敦峰会的序幕。第一个提问的是BBC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他的问题是“布朗首相一直责怪美国造成了这场危机,德国和法国一直责怪美国和英国造成了这场危机。谁对谁错?”
奥巴马首先承认美国现有的监管体系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的环球金融体系,接着说同样情况也发生在英国和欧洲。但是他拒绝参与“相互责怪的游戏”,而是引用了他的法律教授的一句话“责怪可以丢给一些人,但责任需要所有人承担。”他和布朗都一再强调的,是英美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是被过分夸大了,G20国家间当然会存在不同意见,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但是德国和法国就没有这么含蓄,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德国首相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伦敦举行了另一场联合记者招待会。两人一再强调,本次G20峰会必须在银行监管、高管奖金、对冲基金和避税港等方面达成协议,出台严格的监管措施,并称这是德法两国一致同意的“不可谈判”的底线。
我的2007十大电影
2007年是看片比较多的一年。我基本保持了每周看一部电影的速度,本来有对每部电影都写一点感想的打算,但实在不容易坚持,有些影片,即使非常喜欢,也没来得及在这里谈一下。以下是我的2007年十大电影,范围是我在2007年在电影院中看过的电影,不一定是今年的出品,但不包括经典回顾(比如 Cinema China 07 和成濑巳喜男回顾展)中看到的旧片。排名不分先后。
1. Tell No One (2006)/Ne le dis à personne (2006) 法国
法国犯罪悬疑片。
2. The Lives of Others (2007) 德国
应该拿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电影,唯一障碍是不说英语。
3.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法国
Edith Piaf 传记。
4. Days of Glory (2006)/Indigènes (2006) 法国
传统战争片的拍法,赋予新的意义。
5. Yella (2007) 德国
自成一体的回旋结构,简单影像的丰富含义。
6. Once (2006) 爱尔兰
证明如果有适当途径表达真挚感情,低成本有时会成为一种优势。
7. Atonement (2007) 英国
既有大片的气势和制作水平,又能挑战观众的智慧和判断。
8. The Queen (2006) 英国
严谨的剧本 ,出色的演出。
9. The Child (2005)/L’enfant (2005) 比利时
Dardenne 兄弟的又一部出色作品。
10. El Aura (2005) 阿根廷
神奇的阿根廷犯罪悬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