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每日邮报》

撒切尔夫人对英国的影响(续)

对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所有人都能同意的,大概就是许多人对她的看法极端分化,崇拜她的视她为“英国的救星”(卡梅伦语),自由世界的领袖,仇恨她的对她亦恨之入骨,甚至对她的死弹冠相庆的。

Billy Elliot The Musical

这样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以及她给英国带来的改变,自然成为文艺创作的灵感来源。上次谈到要了解1980年代英国煤矿工会与撒切尔政府斗争,可以看一部电影 Billy Elliot,因为故事就是发生在煤矿工人罢工期间,英格兰东北煤矿工人聚居的小镇上。

1980年代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对英格兰北部传统重工业区带来的影响,在十多年之后还未消除,有两部英国电影是反映这一时期的生活形态的。1997年The Full Monty中,主角们就是英格兰中部城市谢菲尔德的一群下岗的钢铁工人。

同一时期的另一部电影 Brassed Off (1996)态度更为直接,故事讲的是约克郡的一座残留煤矿正面临被关闭的命运,煤矿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为反对关闭而斗争,与此同时,矿场的铜管乐队正在排练准备到伦敦参加铜管乐队汇演。乐队成员已经人心涣散,男女主角(Ewan McGregor和Tara Fitzgerald饰演)忙着谈情和吵架,但是乐队指挥(Pete Postlethwaite饰演)却把这场演出看作捍卫煤矿工人尊严的举动。在影片最后,还由乐队指挥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做了一番演讲,声讨保守党政府。

(更多…)

女王钻石庆典“千舟竞渡”报纸头版

2012年6月3日英国女王钻石庆典(Diamond Jubilee)泰晤士河“千舟竞渡”(Thames Pegeant)后第二天英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基本上都以“千舟竞渡”的大幅鸟瞰照片作为头版照片,有些报纸还对版式进行改动以配合照片。报纸的立场体现在头版头条的内容上。

小报大都让照片占据整个头版,而且一定不能少了女王的大头照片:

《太阳报》

《每日镜报》

《每日快报》

《每日邮报》

(更多…)

Sherlock 2 中出现的英国报纸

BBC 的 Sherlock 系列第2季第3集一开始,福尔摩斯成了新闻中的英雄人物,于是这一集中出现了不少英国报纸的镜头。

一开始报道福尔摩斯成了莱辛巴赫瀑布事件中的英雄的是《卫报》,虽然镜头中没有出现报头,但是可以从报纸字体上看出来这是《卫报》专用字体 Guardian Egyptian。

这一集中的莱辛巴赫瀑布(Reichenbach Falls)似乎指的是找回一幅价值170万英镑的特纳名画(可以看截图中的报道)和救回被绑架。

当然莱辛巴赫瀑布还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小说中男主人公与莫里亚蒂一起摔入悬崖“身亡”的地点。BBC 在2007年还以此为灵感拍摄了一部电视单本剧 Reichenbach Falls

(更多…)

皇家婚礼--不同角度

同样的皇室婚礼,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各不相同。虽然看直播的人很多(收看人数达248万),BBC网站都直播期间都被挤垮了,但英国人并不都是保皇派,《卫报》在婚礼前做了民意调查,反映只有五分之一的英国人非常热衷于这场婚礼,而在苏格兰几乎没有任何庆祝活动或是街头聚会。

几家左派报纸更是旗帜鲜明的共和派。但是伊丽莎白二世长期大受欢迎,民众对皇室婚礼的热衷(从戴安娜到威廉),让共和派们大叹废除皇室的路途还很遥远。在威廉王子大婚之际,《卫报》都出了“皇室婚礼纪念版”(Royal wedding souvenir edition),主张共和最坚决的《独立报》都出了皇室婚礼专题,只剩下唯一一份工人阶级报纸《晨星报》(Morning Star)以负面角度报道白金汉宫对清洁工的压榨以及共和派在婚礼当天的示威活动。

虽然是报道一起充分曝光、什么都在镜头底下、不可能有什么独家新闻的事件,但是英国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还是不同的。维护建制的《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把皇室婚礼的成功与继承传统、展示“软实力”、重现昔日的光辉联系在一起;《每日邮报》则把平民凯特嫁入皇室看作是英国社会进步、社会阶层升迁(social mobility)的象征;《卫报》上Timothy Garton Ash 则指出凯特是属于英国7%接受私立学校教育的人,从中产阶级上层(upper middle class)再往上,其间已无太大的升迁障碍,英国社会阶层升迁最大的问题是在公立学校出来的社会中下层,《卫报》的社论在为新人祝福之余,不忘为自己的忠实读者准备一份“如何躲避皇室婚礼”的指南。

(更多…)

英国大选观察:媒体的角色

经济观察网 5 月6日是今年大选的投票日,投票站晚上10点关闭,英国的3家电视台:BBC、ITV和Sky News 都会举办“大选之夜”特别节目,全程报道各地的选举结果。第一个出结果的选区,自1992年以来一直是英格兰东北的桑德兰南区(Sunderland South,今年这个选区被分割成了两个选区),在一小时内就能完成点票,但是许多其它的选区,都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完成点票。大选之夜,各地的结果先后公布,各个党派的议席数字、各种统计结果、候选人的胜利宣言和失败感言、各类评论人士的分析,让这一漫长的夜晚变得如同一场体育比赛一般。“大选之夜”到 5月7日早晨7点才结束,到时候大部份选区的点票工作已经完成,但是谁会是下届英国首相,恐怕还未能成为定论――根据民意调查结果,没有一党能够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席

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无多数派议会(hung parliament),很有可能在今年成为现实,最兴奋的是英国媒体。保守党能获得超过半数议席吗?会出现少数派政府吗?会出现联合执政吗?谁与谁联合?谁会是下届政府首相?这些问题,足够让电视电台和报刊的记者编辑、以及各种带政治倾向和宣称中立的评论员讨论几天几夜的。

今年的英国大选的特点,从媒体的角度上说,是电视媒体成为主角,报纸的影响力消退,以及网络和“社会媒体”的作用有限。

(更多…)

英国报纸网站访问量排行

负责统计英国报刊发行量的ABC最近更改了网站访问量统计方法,《每日邮报》网站成为访问者最多的网站,2010年1月的每日平均浏览者超过215万。

ABC除了统计传统的报刊发行外,近几年开始统计网站访问量(称为ABCe)。原来的访问量是以“每月单独用户”(monthly unique users)作为最重要的统计数字,这里的“单独用户”(unique users)是以 IP 地址加上浏览器代码(user-agent),再加上Cookie,有时还加上登录用户等数据来定义。以“每月单独用户”数字排行,《卫报》自ABCe出现以来,绝大部份时间都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每日邮报》和《每日电讯报》的网站,这3家网站的访问量一直遥遥领先。

从2010年开始,ABCe 更新了统计方法,放弃了“每月单独用户”,改而采用“一个月内平均每日单独浏览器”(daily average unique browsers),即每天统计当天的“单独浏览器”,再做平均。把“用户”改成“浏览器”,是为了反映现在上网途径的多样化:电脑、手机、电视、游戏机、iPhone等。在这一新的统计方法下,2010年1月《每日邮报》网站平均每日单独浏览器数是215.6万,名列第一,《卫报》网站193.2万,名列第二,《每日电讯报》网站165.3万,名列第三。

如果采用旧的统计方法,《每日邮报》和《卫报》在上个月的“每月单独用户”数是一样的,都是3590万。

“每日平均”确实比“每月总数”更有意义,因为统计“每月总数”时,每个用户,不管在这个月内是访问一次还是反复访问,在统计上就只算一次。这样的统计方法,实际上是低估了访问量,难怪新的“每日平均”数,如果乘以31,几乎是“每月总数”的两倍。“每日平均”也能更好地反映重大新闻和访问量变化之间的联系,现在新闻更新得很快,需要一个更能反映访问趋势的统计数字。

2010年1月英国报纸网站的每日平均浏览器(daily average unique browsers)

MailOnline (《每日邮报》+《星期日邮报》) 2,156,077
Guardian (《卫报》+《观察家报》) 1,931,826
Telegraph (《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电讯报》) 1,652,783
The Sun (《太阳报》+《世界新闻报》) 1,263,809
Times Online (《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 1,143,708
Mirror (《每日镜报》+《星期日镜报》) 491.752
The Independent (《独立报》+《星期日独立报》) 432,127

英国媒体报道《反虐待动物法》

2010-01-27.UK The Guardian

中国制定《反虐待动物法》,在英国也受到关注。这是星期三《卫报》的头版。《卫报》《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等都有报道,和其它新闻一样,大报侧重“立法”,小报则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读者,看《每日邮报》的新闻标题,你会以为猫肉狗肉是中国的家常菜。

在中国参加电视演唱比赛的英国女孩

2010-01-19. The Guardian, Mary-Jess Leaverland

今天《卫报》的头版照片,是 Mary-Jess Leaverland,被称为是赢得中国 X Factor 的英国女孩。类似的报道还出现在今天的《每日电讯报》《太阳报》《每日邮报》等报纸上。原来她作为谢菲尔德大学的学生,在中国做交换计划时,用“李美洁”这个名字,参加了江苏卫视的第6届《民星唱翻天》,获得冠军

青楼红杏的护花使者

上个星期天《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独家新闻是 Belle de jour 的“主动曝光”

Belle de jour 是英国一个著名的博客,2003年就已经出现,以《伦敦应召女日记》(Dairy of a London Call Girl)为名,以第一人称 Belle 讲一个伦敦高级应召女郎的故事,引起不小轰动。这个博客一直更新至今,可以说是以后跟风的各种“用身体写作”类博客的始祖。但是Belle de jour不仅故事独特,而且文笔犀利,粉丝很多,这几年中已经出了好几本书,还由此改编了电视连续剧,由Billie Piper 主演的 Secret Dairy of a Call Girl。奇怪的是,在这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Belle的身份却一直保护得很好,谣言自然是满天飞,但许多人接受了这是某个作家匿名写的博客式小说这么一个解释,有人甚至认为 Belle 是男人,因为“与高级有品味女人一夜风流”的故事,似乎正是典型的男性幻想。

Belle de jour 这个名字取自法国同名电影(这里有一张模糊的海报),一般可以翻作《白昼美人》,但是香港译法是更加香艳的《青楼红杏》。这其实是很确切的翻译,故事说的是 Catherine Deneuve 演的女主角做中产好太太闷得不行,于是白天丈夫上班出门,她就去妓院兼职,为的是寻求刺激,所以有“青楼”和(出墙的)“红杏”之说。Belle 用这个名字,是为了说明自己平时还有正式工作,出来做应召女纯为自愿,好玩兼赚钱――她的价码是每次两小时,300镑。

(更多…)

英国报刊年度评论奖 (Comment Awards 2009)

英国报纸的评论栏目是每份报纸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体现报纸个性和政治倾向的重要阵地。每份报纸都有自己的明星评论员,出色的评论,往往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在这方面,报纸的评论所拥有的影响力依然远远超过杂志。

每份报纸的评论栏目名字稍有不同,《泰晤士报》叫 Opinions,《卫报》叫 Comment&Debate,《金融时报》叫 Analysis。现在报纸的评论栏目也扩展到网站上,《泰晤士报》网站的评论栏目叫 Comment Central,《卫报》叫做 Comment is Free,取自创刊人 C.P. Scott的名言“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

这个报刊年度评论奖 Comment Awards 今年是第一届,由专门从事观点评论资料搜集整理的 Editorial Intelligence 公司举办,由一个评委会负责评选,主席是前英国驻美国大使 Sir Christopher Meyer,评委会成员来自各个行业,有政客(保守党影子运输大臣Norman Baker等)、企业高管(Kid’s Company 创始人 Camila Batmanghelidjh、Tesco执行主管 Lucy Neville-Rolfe等)、媒体人(Channel 4 News 主播 Krishnan Guru-Murthy、TED欧洲主管 Bruno Giiussani、政治评论员 Iain Dale等)、慈善机构高管(戴安娜王妃纪念基金难民行动主管 David Farnsworth 等)、学者(AC Grayling教授等),共有超过40人

首届报刊年度评论奖获奖者:

2009-10-19 Times Comment Central

最佳评论栏目奖《泰晤士报》,编辑 Anne Spackman

年度评论员大奖Martin Wolf /《金融时报》
Martin Wolf 是《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今年出版了新书 Fixing Global Finance。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