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BBC Radio 4

科学新闻:主动权在谁手中?

这是几星期前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在前一周BBC Radio 4 的 Media Show 中,听到了主持人对谢菲尔德大学教授 Allan Percy 的采访,以及《泰晤士报》科学编辑 Mark Hendenson 和《每日邮报》科学编辑 Michael Hanlon 的辩论(我在文中提到了 Mark Hendenson 《每日邮报》的不满)。Allan Percy 的观点主要是科学家和大学需要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但是一经媒体改写渲染,往往大为走样,科学家既没有时间一一回应媒体的炒作,又有可能成为媒体失实报道,公众信任度下降的牺牲品。Mark Hendenson 在辩论中重复了自己对《每日邮报》和其它媒体上炒作“不再需要男人”的不满,Michael Hanlon 则以自己的报道吸引了公众对这一话题兴趣作为挡箭牌。在我看来,《每日邮报》和其它一些报纸的报道很不负责,其它媒体,特别是传播媒体,很容易只报道报纸头条,而不会去看大学的新闻稿,更别说是论文原文了。在轰动效果之后,大众或者对科技进展产生不现实的期待,或是对科学家信任程度下降,受损害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家们。

BBC也会踩进小报陷阱
《南方都市报》

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纳耶涅亚(Karim Nayernia)在学术刊物《干细胞与发育》发表文章,宣布成功地从人类干细胞中诱导出精子样细胞时,大概没有想到他的研究成果会出现在《每日邮报》“世界不再需要男人?”的标题之下。即使在英国这个科研报道颇有基础的国家,一项严肃的科研进展,也会被大众媒体渲染得耸人听闻、荒诞不实。

纳耶涅亚实验室取得的这项成果,可以说是男性生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可能会给男性不育带来新的治疗办法。但显然这项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满意解答,特别是这种“人造精子”与真正的精子差别有多大等。

平心而论,英国的科普媒体、电视电台和严肃报纸(即所谓“大报”),在报道科学进展时是相当认真的。《自然》杂志的新闻部和科普杂志《新科学家》在报道这一新闻时,都指出在把这种“精子样细胞”(sperm-like cell)称为“精子”(sperm)之前,必须对其特性做进一步研究———一个长着尾巴、会游泳、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并不等于就是精子。

(更多…)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2009年7月5日)

2009-07-07 The Junior Officers' Reading Club

上周的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没有太大变动,Antony Beevor 的 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仍然高居榜首,一周销量1万本,远远超过其它入榜书籍。在十大中有一本新书 The Junior Officers’ Reading Club: Killing Time and Fighting Wars 写的是英国军营中的生活,曾经入选 BBC Radio 4 的 Book of the Week 连续播出。作者 Patrick Hennessey 的经历很有意思,在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然后去 Sandhurst 军校,毕业后从排长做起,曾在巴尔干半岛、非洲、东南亚和马尔维纳斯群岛服役,然后又去了伊拉克和阿富汗,25岁在阿富汗成为英军中最年轻的上尉。退役后在考律师执照,希望成为国际冲突和援助方面的法律专家。当然,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还有时间写出这部畅销书。

非小说类平装本几乎完全被名人传记和亲历记占据。新上榜的是著名喜剧演员 Dawn French 的自传 Dear Fatty,刚出版就排名第4。这本书的精装本在2008年出版,在2008年度排行榜上排名第2。

上周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前2名被两部刚出版的美国悬疑侦探类小说占领,Karin Slaughter 的 Genesis 和 Clive Cussler 的 Medusa: A Novel from the NUMA Files 都是系列小说,作者一旦建立的成功的角色和故事模式,可以不断出版类似的小说。

2009-07-07 The Little Stranger

英国作家 Sarah Waters 的新作 The Little Stranger 在评论界受到极大好评,上周进入十大。

2009-07-07 My Sister's Keeper

上周我说 My Sister’s Keeper 新入榜小说类平装书排行榜,并不完全准确。我不知道原来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在英国上映,这个版本确实是一个新版,是所谓的“随电影上映而再版”的版本 (Film tie-in edition),与普通的精装本和平装本不同,这一版本通常重新设计封面,放上电影中角色的照片。这本书的封面上用的就是 Abigail Breslin 和 Cameron Diaz 的照片。

《哈同传》Merchant of Shanghai

2009-06-22 Taylor Hackford

今天BBC Radio 4 的 Start of the Week 节目采访了女演员 Helen Mirren。在提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话题时,她说起她丈夫正在筹划一部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剧,他带着剧本去中国,发现文化差异很大,中国方面对剧本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云云。

Helen Mirren 提到的这个计划,应该就是这部由她丈夫 Taylor Hackford (比较出名的作品有 Ray (2004) 和 Devil’s Advocate (1997))导演的电影《哈同传》(Merchant of Shanghai),讲述英国商人哈同(Salis Aaron Hardoon)在20世纪初的上海成为房地产大亨的故事。根据 Variety 的报道,Hackford 将和罗燕一起负责制作本片,与上影集团和中国电影集团合作,在上海实地拍摄。可以说中国方面对电影剧本的意见份量很重。

罗燕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她1980年代即以演出《女大学生宿舍》和《红女少女》出名,但是随后去了美国自费留学,经过多年磨练又重回演艺圈,在1990年代末改编了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小说《庭院中的女人》(Pavilion of Women)成为电影剧本,并和 Willem Dafoe 一起主演。现在自己开电影公司,成为演员/编剧/制作人集一身的电影人。

D-Day 65周年

2009-06-06 D-Day 65 years

今天(6月6日)是二战期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 D-Day 65周年纪念日,许多西方国家的元首,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到法国参加纪念活动。本来2004年的60周年纪念活动被看作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但是显然人们对于诺曼底登陆的热情没有减退,所以65周年又是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BBC 网站上的一幅登陆地图简单地解释了当时的状况。我很想找一个用 Google Map 做的诺曼底登陆互动地图,一直没找到。

65年过去,当时参加登陆作战的幸存老兵越来越少,今年据说有几百名老兵来到诺曼底。今天上午 BBC Radio 4 的 Today 节目中,一位尚能自行走动的英国老兵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看到诺曼底当地的孩子向他挥舞着英法两国国旗时,非常感动。曾经有一种担心,当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一个个地离去,人们会渐渐忘记这段历史。事实正好相反,现在对二战、一战历史的兴趣有增无减,象诺曼底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前来瞻仰,许多是老老小小的家庭游客。大批的图书、电影、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人们显然不愿意忘记这段历史,这场正义与邪恶分明的战争。今年英法两国相互推诿,“忘了”邀请曾经参加过二战的英国女王,结果英国首相布朗在诺曼底被人报以嘘声,法国记者则上BBC辩解说萨科奇的“D-Day是英美的事”不代表法国人的看法。

2009-06-06 D-Day 60 years

我曾在 BBC World Service 的 Forum 节目上,听到过一个提议:让每个中学生都去采访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记录下他/她的个人历史。中国的历史,往往有忽略小人物、普通人经历的倾向,要记住民族的历史,先要记住个人与家庭的历史。看着一幅英国的爷孙俩重访诺曼底的照片,我觉得这个提议应该在中国好好地推广。

科学的准确表述与艺术的自由发挥

周末在 BBC Radio 4 上听 Museum of Curiosity 的第2系列,其中有采访英国科普作家 Simon Singh 的片段,让我想起几年前他与歌手Katie Melua 的一段故事。Simon Singh 是印度裔的物理学家,受过专业的科研训练,但是他的成功是在科普创作上,曾写过好几本数学、密码和量子物理方面的科普和科学历史书籍,拍过科普纪录片,还是《卫报》的专栏作家。

不过他与 Katie Melua 的这段故事在公众中的反响最大。Katie Melua 小时候随全家从格鲁吉亚移民到北爱尔兰,是个年轻的爵士和蓝调歌手,对时事也颇有见地。在她2005年出版的专辑 Piece by Piece 中,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九百万辆自行车》(Nine Million Bicycles),歌中唱道:

We are 12 billion light-years from
the edge,
That’s a guess,
No one can ever say it’s true,
But I know that I will always be
with you.

(我们离宇宙边缘,
有120光年。
那不过是个猜测,
永远不会有人知道,那是不是真的。
但我知道,我会永远,
和你在一起。)

2009-05-18 katie melua

当时刚出版了新书《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 Simon Singh 在《卫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以此为例,指出科学观点是科学家们经过仔细分析之后给出的最接近事实的结论,而不是可以随意伸缩改变的“时髦看法”。他说“宇宙的边缘”既不是“120亿光年”,也不是“猜测”,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准确估计”是137亿光年。于是他提议 Katie Melua 把歌词改为:

We are 13.7 billion light-years from
the edge of the observable universe,
That’s a good estimate with
well-defined error bars,
Scientists say it’s true, but
acknowledge that it may be refined,
And with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I predict that I will always be
with you

(我们离可观测的宇宙边缘,
有137光年。
那是一个不错的估计,
在可知的误差范围内。
科学家们说,这个数字是准确的,
但承认将来可能修改。
凭着所有可搜集的资料,
我预测我会,
永远和你在一起。)

2009-05-18 simon singh

Katie Melua 倒是从善如流,据 BBC Radio 4 的旗舰时事节目 Today 2005年10月15日报道,她主动联系 Simon Singh 致歉,还说自己中学时代曾是天文小组的成员,完全理解他的看法云云。不仅如此,她用 Simon Singh 的罗罗嗦嗦的歌词,重新录制了这首歌的片段。结果证明,显然科学论文不适于当歌词来唱。唱完之后,Katie Melua 忍不住笑言:“为什么他是个科学家,那是有道理的。” Simon Singh 则承认自己写歌词的企图失败,双方握手言和。

美国科普作家 Michael Shermer 在他的一次演讲中,特别引用了这个例子:

你可以在这里听这首歌的完全版本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科普与流行文化互动的故事,Simon Singh 机智幽默,Katie Melua 冰雪聪明,假戏真做,成为美谈。

如果我们的科学家能够不过分一本正经,艺术家能够尊重科学从善如流,双方坚持自己的科学态度和艺术立场,但不要把个人太当回事,那么科普本身将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吓坏游客”不能防止恐怖活动

今天BBC Radio 4 的 The Report 节目,记者Simon Cox调查了英国警方在对付游行示威活动中的手段。在G20伦敦峰会期间,街头示威者被警方采取“灌壶”(kettling)战术包围,无法出入,想要离开的必须提供自己的姓名住址信息。

这一事件并非偶然,虽然这个节目并不是对G20伦敦峰会期间 Ian Tomlinson 死亡事件的追踪,但是所讨论的问题,却可能涉及更多的普通民众。在伦敦峰会之前,就有报道说英国警方在各种游行示威场合,积极拍摄录像,加上本来就布满公共场所的闭路电视(CCTV),搜集参与者的个人资料,其中不仅有示威活动的参与者,还有围观者、职业记者、公民记者的资料。《卫报》的一份报道还揭露警方曾经把他们搜集到的环保示威活跃人士的资料传递给能源公司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偶然参与一些游行示威活动,或者仅仅是行使公民权力参与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或者干脆是好奇凑个热闹,结果发现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合法活动被警方“暗中监视”,拍照、鉴别身份、存入警方犯罪数据库,肯定会觉得不安。不要以为这种事只会发生在“活动份子”(activist)身上,与己无关,只要想想去年4月份有多少平时绝不可能上街闹事的中国人在英国各大城市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

英国警方增加的权力,是由《反恐怖法》(Counter Terrorism Act 2008)授予。《反恐怖法》在9/11之后就已经制订,去年又进行了修订,给予了警方更多的权力进行搜查、搜身、记录资料、拘留等权力。当反对者抗议警方权力过大时,制定者的辩护是非常时期警方需要非常权力,而且警方只会在对付恐怖活动时才会使用这些权力。当时就有不少人指出,法律出台之后,一旦警方滥用权力,公众将无法制约。

今年2月份就发生过新闻摄影师公开示威抗议《反恐怖法》的事件,原因是根据这项法律,拍摄任何警察都可能是违法的,同时拍摄政府或公共建筑,也可能违反这项法律――如何诠释都在警察手中。上个月一对奥地利父子来伦敦旅游,因为对公共交通设施感兴趣,拍了一些照片,结果被警察当街命令删除相机中的照片。这位父亲的反应是伦敦警方似乎想“通过吓坏游客来制止恐怖活动。”

警方对此的辩护是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必须加强情报搜集,有时会显得大题小作;而安分守己的公民,即时资料上了警方的犯罪资料库,也并不意味着警方认为你是罪犯。但是,对大部份仅仅是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普通公民来说,却有一种时刻受监视和被侵犯的感觉;长此以往,只会让民众对警方的“反恐”理由越来越失去信任。

2009年度Webby 奖:分类奖项

网站评奖需要吸引公众注意,但如果放手让公众投票决定奖项,又往往造成恶性拉票。做了10多年的Webby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几个最引人注入的“头条奖项”当然都是由评委选出,至于70多个分类奖中,则每个类别都有一个评委选出的获胜者,和一个公众投票奖(People’s Voice)。

guardian.co.uk

在报纸网站分类上,获奖者是英国《卫报》网站(guardian.co.uk),获得公众投票奖的是《纽约时报》网站(nytimes.com)。英国的《独立报》和《泰晤士报》网站都获得了提名。《卫报》网站的播客(podcasts)同时获得了最佳播客奖,(guardian.co.uk/audio),获得公众投票奖的是美国的公共广播网络(NPR)。《卫报》网站的宗教主题评论栏目(Comment is free: belief)还获得宗教类最佳奖,这个栏目的编辑是 Andrew Brown,他的小说《垂钓乌托邦》(Fishing in Utopia) 刚刚获得英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写作奖:奥威尔奖

在照片使用类别中,获胜者和公众投票奖都被《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al)网站的“大图片”(The Big Picture)――新闻图片栏目,混合新闻、图片与博客,由 Alan Taylor编辑。《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遭遇财务困境的报纸之一,这个栏目正是这份报纸困境的写照:非常受欢迎,需要花钱从通讯社或图片社购买使用版权,需要专人维护,但是能做广告的空间却十分有限。我很怀疑这个栏目本身能够获得足够广告收入支持栏目运行。

ted.com

在录像视频使用类别中,获胜者和公众投票奖都是 TED,TED以组织会议起家,但这个网站 ted.com 是以播出他们组织的会议演讲视频为主。这个网站成功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拥有的独家的内容,而且在视频的剪辑上,显然是通过专业人员之手处理的。

(更多…)

御用诗人

Carol Ann Duffy

今天公布了新任“御用诗人”(Poet Laureate – 翻译成“桂冠诗人”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苏格兰女诗人 Carol Ann Duffy。

英国还有“御用诗人”这个头衔,也算是多年君主制的历史遗产了,从中世纪就开始有这个职位,为各种皇家场合写诗。在现在基本上已经是个荣誉性职位,刚刚离任的“御用诗人” Andrew Motion 说他在任10年,只写过8首“御用”诗,分别是在皇太后100岁生日、女王加冕金禧、威廉王子18岁生日、查尔斯王子再婚等等“皇家大事”发生时所写。题材所限,又必须保持艺术水平,看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难怪他说“御用诗人”这个位置“难,非常难。”

Andrew Motion 是第一位只愿意当10年“御用诗人”的诗人,在他之前的 Ted Hughes 是最后一位终身制的“御用诗人”。当“御用诗人”每年有5千英镑象征性的工资,但并不限制诗人进行其它创作。Andrew Motion 在担任“御用诗人”期间,就曾在2003年写过反伊拉克战争的诗。有没有引起“龙颜大怒”我们不知道,但是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一定是希望这个不知好歹的诗人快点收声。

Carol Ann Duffy 是第一位苏格兰诗人,也是第一位女诗人担任“御用诗人”的。她已是很有影响的诗人和儿童读物作者,她的诗已经进入了英国 GCSE 和 A-level 考试的读物范围。今天她选择了BBC Radio 4 的 Woman’s Hour 作为上任后的第一个采访,提到当年欣赏和鼓励她的中学老师,特别是当年老师把她手写的诗用打字机打印出来时,那种激动的感觉。在当前随时可以自我出版的时代,实在难以类比--也许要找“英国达人”的参赛者才能找到这种感觉。今天下午Radio 4 的 PM 节目马上采访了她当年的老师,一位言谈间透着一丝自豪和由衷的喜悦,诚恳而谦虚的教育工作者。

法语电台 FIP

从今天起开始,上网收听电台又多了个选择,法语电台 FIP。

这还是从BBC Radio4 上的一个节目中知道这个电台的,Radio4 的 You and Yours 报道说在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Brighton)的居民十多年来一直可以收到一个法国的调频音乐电台节目,音乐品味与英国的不同,音质还出奇的好,多年来在当地竟有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同好们还曾组团去法国访问这个电台的工作人员。

这个叫 FIP 的电台是在法国的Lille 和 Metz 制作,用调频波段播出的,怎么在隔海的布莱顿可以听到?原来布莱顿的某个居民一直在自己家中用卫星天线接收信号然后转播出去,这在英国属于非法,但当局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年,最近终于查封了这个转播台。

好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FIP 的追随者们可以上网收听。FIP 属于 Radio France 下的一个电台,象 BBC 一样,也是国家支持的公众服务电台,专播各种类型的音乐。

上网查到 FIP,果然音乐种类非常多,今天听一下,就有法语歌、英语歌、南美歌曲、摇滚、pop, jazz,混在一起,和英国的电台完全不同。我喜欢从电台听音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往往有意料不到的组合。FIP 的另一个好处是不仅没有广告,除了报报新闻说话也很少。听不懂法语,所以可以当作音乐听。最适合边做事边听了。

今天在一首 Barbara Stresand 的 Memories 之后,女主播性感磁性的声音出现,几句话之后,忽然来了句英语“Happy Birthday Barbara!”

2012-04-07: 今天把FIP的网站地址更新了……。发现FIP网站的好处之一是会告诉你现在正在播的曲子,还会告诉接下来的两首曲子。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