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Artificial Eye

《重庆森林》 Chungking Express在《卫报》上看到Artifical Eye的创始人Andi Engel去世的消息,不禁想起那些浏览在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音像部的时光。那时刚刚开始对欧洲电影感兴趣,图书馆的音像部就象一个宝藏,收集了大批经典电影的录像带和激光视盘(简称LP,就是那种比黑胶唱盘还大,一面可以存一小时左右电影的模拟式激光盘),图像质量非常好,而且(以后才知道)有许多很难找到的电影。当时就是乱看一气,不久就发现有许多录像带封面有着统一的格式,上半部是剧照,下半部灰色底子白色的片名,在左侧窄窄的一条暗绿色的背景下写着Artificial Eye。记得看过的Artificial Eye的录像带印象最深的是奇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直看得晕头转向,还有奇氏的No End。没看的--因为觉得可能太难看懂--有The Sacrifice。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这行字原来是指发行公司。

来英国后发现不少欧洲影片都是Artificial Eye发行。带着Artificial Eye字样的DVD或是录像带,图像质量不敢说,但至少对影片的选择一般是高水平的。不少在影院看过的电影,片头也挂着Artificial Eye的图标,所以不只是录像带发行商,更重要的是电影发行商,发行的电影以欧洲电影为主,也有亚洲电影。我其实对这个公司所知甚少。看了Andi Engel的纪念文章,才知道我才曾在Artificial Eye拥有的伦敦Renior Cinema看过他们发行的Those Who Love Me Can Take the Train。

Andi Engel 1942 年出生在柏林,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白俄罗斯人,大学里主修政治学,但兴趣是在电影。1968年移居伦敦,69年和Pamela Balfry结婚,同时夫妻俩开始从事电影发行,开设的第一家公司叫Politkino。Artificial Eye是1975年诞生的。Artificial Eye 向英国和世界介绍了象Kieslowski、Eric Rohmer、Tarkovsky、Bresson等人的作品。带着Artificial Eye标志的录像带也让在世界另一端的我开始着迷欧洲电影。Artificial Eye还引进了在英国上映的第一部中国“大片”《霸王别姬》。

象许多那个时代的电影人,Andi Engel是带着政治理想的人。他会选择电影理念和政治观点激进的影片。他甚至还自己执导了一部影片Melancholia,讲的60年代的理想主义如何变为80年代的投机主义。

Andi Engel 已经在2005年卖了Artificial Eye,并回到自己故乡定居。他的一代使命已经完成了。

Artificial Eye

One Comment

  1. newlight说道:

    昨天偶然翻到07年第2期的 Sight & Sound 的刊首语部份,才发现最后的一小段文字纪念 Andi Engel 以及他和 Pam Engel 创办的 Artifical Eye,并称 Artifical Eye is close to Sight & Sound’s heart,将在下期隆重纪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