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
译名:两生花 (香港)
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
主演:Irène Jacob
今天去爱丁堡的 Filmhouse 看了奇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就象是把深藏多年的家传宝贝重新拿出来欣赏抚弄一遍,心情激动之余,又回忆起许多美好的时光。
我是在哪一年第一次看的《两生花》,已经记不得了。 看的是激光视盘(LD),看完之后马上从头又看了一遍。对 Irène Jacob 惊为天人,立刻就爱上她了。波兰的 Weronika 拿着曲谱,把小球掷象天空,走在无人的走廊和廊柱之间,满脸喜悦那一幕,对我来说宛如天女下凡,我的印象如此深刻,以后再看电影时,总发现其实自己的记忆已经加上了想像,与原片其实略有差距了。
以后可能还在LD上再看过 ,然后是大约在1997的6月的某个星期天早上,我特意去城里佐敦戏院去看只演一场的《两生花》。1997年。。。这么一想已经10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了。在这期间,买了《两生花》电影原声带,买了能找到的 Preisner 的所有电影原声带;看了能找到的奇斯的所有电影,但一直没有买DVD。当年VCD盛行的时候,我想这样的电影我不能看VCD,以后有了DVD,又觉得这样的电影我只能在电影院看。所以等到现在。
Irène Jacob,借用香港影评人石琪形容另一位法国女性的话,“非庸脂俗粉”,她的容貌神采,在我看来都是完美,她的特别之处是从内心深处透出的--该如何形容呢--其实就是“美丽”。或者说感觉想是块玉,晶莹温润。可惜,在《两生花》和《红》之后,没有什么突出的作品,甚至沦落到给美国烂片 US Marshal 当花瓶配角,我都替她不值。看她最近的照片,不禁让人感叹韶华易逝,岁月无情,仙女也会老。
所以看16年前的影片的经验才这么珍贵,而且只有在影院里才对得起《两生花》。10年之后,我能够比较抽离地欣赏这部电影,除 Irène Jacob 的美丽之外,能注意到许多含蓄隐藏的细节,许多非常美带梦幻意味的镜头,特别是电影的着色。整部电影用了许多金黄色的滤镜--这在奇斯的访问录中特别提到了。另一个效果是室外的景色--波兰的乡村和教堂、巴黎的街头--都有一种淡淡的浅黄色,就像是旧明信片所特有的浅黄绿色。主角的脸部应该是给专门的光打着,所以仍然鲜明,红色、白色、黑色、绿色的衣着也与环境洗淡的颜色成为对比。相反室内的镜头、夜晚的镜头,则是非常的鲜艳跳动。整部影片的颗粒感也是我过去没有注意到的。
《两生花》是香港的译名,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译名,原片的意境能如此清晰优美的表达出来的实在不多,应该是受中国三十年代名片《姊妹花》《再生花》的启发。
我差不多是97年在北京看过录像带,片名直翻成《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应是台湾公映时候的译名,台湾还有一个更差的译名,出现在台湾版的《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叫《双面薇洛妮卡》。
我会建议如果有机会在电影院再看一遍。
想不到Irène Jacob是newlight的偶像。
可能是先入为主,我自己感觉更喜欢《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比较直接,《两生花》的译法太写意、因此也太中国了,而该片的观念还是比较西化的,西化的东西总是欠缺中国式的写意。
[…] 看 Beyond the Clouds (1995) 是个意外,去看是因为其中有我喜欢的女演员Irène Jacob。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得不行了,照例有几处(对角色的动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外,不乏惊心动魄之处,特别是结尾。对这部电影的钟爱,是我后来去了 Portofino 和 Siena 的原因。不过这部电影称不上他的杰作,他参与了多少导演过程也是疑问。我后来在图书馆找到了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导演的手记》,其中几个短故事,都在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