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英国影视剧中的撒切尔夫人

这篇文章,其实写于去年,但一直未发表出来。我在写“英国大选观察之三”时,想起了电视剧 Long Walk to Finchley 中撒切尔夫人成为议员的艰难道路。现在唐宁街10号中在13年后又出现了一位保守党首相,不妨重温一下对英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前保守党首相。

撒切尔夫人的影响仍在

撒切尔夫人虽然已经离任近20年,在她对英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如果今天你与英国人谈起她,会发现意见分歧依然十分清晰,反对她的人会把她与经济萧条、对工会的扼杀、公共事业特别是英国铁路的私有化、贪婪的资本主义、弱势群体福利的丧失、人头税联系在一起;支持她的人会说她把英国从穷途末路的高福利低产出中挽救了回来、确立了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与欧盟讨价还价毫不让步、打击工会势力提高了英国的竞争力。

她个人的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小店主的女儿,在性别歧视公开化的五十年代,闯入英国政治,在七十年代成为保守党的第一位女领导人,接着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打赢了马岛战争,在两度连任后却在党内被自己人扳倒,其中的戏剧性发展成为影视改编的绝好题材。

撒切尔夫人多次出现在英国影视剧中,近几年比较出名的有写马岛海战的 The Falkland Play,有话剧、广播剧和电视剧多个版本;她还出现在 Alan Clark’ Diaries,Jeffrey Archer: The Truth 这些以前内阁成员为主角的电视剧中。但撒切尔夫人银屏形象中最出名却是ITV1984年播出的木偶剧 Spitting Image,其中的公共人物都是经过夸张了的,但却反映了公众对角色的看法――有时确实是偏见,但偏见往往比现实更深入人心。在 Spitting Image 中,撒切尔夫人把她的内阁成员称为“植物人”(vegetables),反映了她的专断,也说明为什么她在保守党阵营有那么多的敌人。

今年是撒切尔时代――从她1979年竞选获胜担任首相算起――30周年。最近BBC制作的两部电视电影,选择了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的崛起和没落两个不同阶段,放在一起看,可以相互印证,提供了历史视点。

2009-03-24. Margaret Thatcher, by Andrea Riseborough

Margaret Thatcher: The Long Walk to Finchley 2008年在BBC Four 播出,这个长长的片名中的关键词是 Finchley,伦敦北部的一个选区,撒切尔夫人议会政治生涯的起点。但走向这个起点的生涯是艰苦漫长的。这部片子讲述的,就是她(当时还是未婚的玛格丽特•罗伯斯)从1949年成为保守党议员候选人之后,通过10年的奋斗终于在1959年成为 Finchley 选区议员的故事。当时女性从政,不仅政治圈子的人们不把她们当回事,而且选民也认为她们“抛开妻子母亲的责任”、甚至认为女性不会思考,不宜从政,障碍重重。

Andrea Riseborough塑造的撒切尔夫人的角色,是一个政治嗅觉敏锐、充满干劲、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与自负的天生的政治动物。她与丈夫丹尼尔•撒切尔之间的邂逅、结婚、生儿育女,在她看来,都是不得不做的次要事情,从政才是她的人生目标。由于剧本精湛和演出成功,观众对她的执着产生同情,对她的自负产生钦佩,希望她能成功。在电影最后,当她过关斩将成为 Finchley 选区最后两名候选人之一,需要向选区的保守党支部成员发布最后竞选陈词。在最后一刻的犹疑中,当地的一位女性组织者对她说“你要使用你的最佳武器”最佳武器?难道是女人的……武器?“政治”撒切尔夫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句话总结了撒切尔夫人成功的动力:通过从政改变世界的强烈愿望,和与之相衬的奋斗精神。

2010-05-19. Margaret Thatcher, by Lindsey Duncan

上周在BBC Two播出的电视电影 Margaret 则集中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最后时刻。电影从1990年11月外交大臣 Geoffrey Howe因与撒切尔夫人在对欧盟政策上的分歧而辞职开始,到保守党内部的领导人选举挑战,到电影最后一刻,她被迫辞职。当时的撒切尔政府,因为在1989年引入人头税(poll tax)而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甚至出现示威和街头暴力。同时她的咄咄逼人的个性,也使得她在内阁和保守党内部逐渐失去支持。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示了她好强自负的个性,当然笔墨最多是她与“背叛者”之间的对峙。片中的议会大厦,黑暗阴森、烟幕缭绕,正是策划实施阴谋的理想场所。强悍的撒切尔夫人和一个个似乎永远处于黑暗中西装男人,仿佛是私立学校威严的女校长和躁动不安的男学生一般。即使那些在背后信誓旦旦要“逼宫”的内阁成员们,与她见面时,也会象学生见校长一样两腿发软。当时的保守党议员,大部份来自背景良好的家庭,私立中学出身的小圈子,他们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如果把这两部片子放在一起看,我们会发现,有些观察可以相互印证。其中之一是撒切尔夫人与“两个男人”的关系。在 Long Walk to Finchley 中,讲到了她与丹尼斯的结识和婚姻。丹尼斯一直在她身后,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支持她。政治生命高于家庭生活,这是非常清楚的。在 Margaret 中,丹尼斯依然是那个默默支持的丈夫,但是却有更多的细节表现丈夫的精神支持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另一个男人是保守党议员,未来首相希思。在 Long Walk to Finchley 中,希思是一个性格抑郁、不敢表达感情的男人,在锋芒毕露的她面前只会更深地缩回自己的壳中。两人在舞会期间在阳台上的一番私下对话,当然是想像,编剧是想以这一细节来解释她与希思之间今后的交恶。在 Margaret 的闪回中,则没有那么多的想像,直接解释为希思把她参选领导人看作是一种背叛。

另一个有趣的呼应是撒切尔夫人对男人为中心“建制”的不满。在 Long Walk to Finchley 中,她为拉选票,不得不到一家平民酒吧去摆摆姿态当几分钟酒吧女。在 Margaret 中,她为了赢得保守党议员的支持,不得不到议会大厦中的议员专用茶室去笼络男性议员们。她在 Long Walk to Finchley 中爆发出的对“建制”的愤怒在这个时候依然适用,她正是被看作是“局外人”才被选上保守党领导人的位置的,这些经历都加深了她的对峙不妥协的态度。

当然编剧们还不约而同在电影中埋下几个笑话,在 Long Walk to Finchley中,这些笑话都与以后的政治事件有关。比如撒切尔夫人与希思跳舞时说:“你领步,我跟着”――后来她成为希思部下。在法国度蜜月时她对伺者喊道:“我们付多了”――后来她从欧盟手中要回了预算回扣。她儿子Mark对女儿Carol说:“你不相信你会去丛林”――成年的Carol去澳大利亚丛林参加了真人秀 I’m a celebrity… get me out of here。儿子Mark说:“我想去非洲。我不会惹麻烦的。”――成年的 Mark去了非洲搞政变。在 Margaret 中则出现的撒切尔夫人的经典名句,她对手下的内阁说:“绅士们,让我们去和女士们回合吧。”(Gentlemen, let’s join the ladies.)

在 Long Walk to Finchley演撒切尔夫人的 Andrea Riseborough 把角色的神态捕捉得很好,她后来主演了Channel 4的历史剧 The Devil’s Whore。在 Margaret 中演撒切尔夫人的是著名演员Lindsay Duncan,演绎很精彩,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电影不断的闪回中到15年前的领导人竞选和8年前内阁会议时,撒切尔夫人的形象没有太多改变,15年外形没有变化,不打字幕观众都不会知道是哪个时间段的事情。

2 Comments

  1. Mark说道:

    其实提到Thatcher,还有另外一部小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就是Alan Hollinghurst的The Beauty of Line。这部小说被改变成BBC电视剧集,从一个同性恋的眼中看到了这位铁娘子执政时期,英国的社会动向。

  2. […] Long Walk to Finchley 和 Margaret 这两部片子展现的是她政治生涯的起点与终点。那篇博客还总结了另几部影视作品: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