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How China Will Save Mankind – Or Destroy It
作者 Jonathan Watts
出版社 Faber and Faber (平装本2010年7月1日出版)
(在坎昆气候峰会达成协议的消息传来之时,重新登出这篇为《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今年11月份出版的第9期写的书评。在今年的爱丁堡艺术家上,我曾参加了作者的讲座,以及他与前《金融时报》北京站站长 Richard McGregor 参加的中国话题辩论。)
2005年青藏铁路已建设到最后阶段,当时我在英国《卫报》上读到一篇5千字长文,作者为走访青藏铁路上的重要站点,坐硬卧从西宁出发一直到这条铁路当时的最西端格尔木,然后坐汽车沿着仍在施工中的铁路前行,一直走到沱沱河折返。文章中不乏对这一艰巨工程的赞叹、对工程师和工人们的钦佩,同时也有对沿线自然环境变迁的许多观察和担忧,对此的思考一直延伸到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经济发展压力的极限是多少。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十九世纪英国教会了世界如何生产,二十世纪美国教会了我们如何消费,如果中国想在二十一世纪领导全球,它必须教会我们如何持续发展。”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卫报》驻北京的亚洲环境事务记者华衷(Jonathan Watts)。今年7月他出版了一本新书《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引起众多关注。书名来自于他儿时的经历:大人曾告诉小华衷“如果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的话,会把地球撞出轨道,人类就会毁灭了”,忧心忡忡的他从此每晚睡前祈祷时最后还要补加一句,祈求上帝“不要让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儿时的幼稚无知很快变为笑谈,然而当他2003年来到中国之后,几年下来,却发现中国人真的都“跳起来”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方的消费主义,一起奔往多产出多消费的美国式理想生活。有科学家预测过,如果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最多只能制造个轻微的地震;华衷的结论却是如果十亿中国人都以美国人的方式消费,地球的生态环境真的可能会因此而毁灭。
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他7年来在中国各地调查采访的报道精选,再加上为写作本书特意进行的采访。他覆盖的区域十分广泛,全书起点是云南境内改名为“香格里拉”的中甸,终点则是内蒙古境内的元上都废墟,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从华东华南的出口加工区到以国际大都会自豪的上海,从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的西南到西北内陆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在许多地方看出作者对中国的熟悉,比如有一章的标题为《为什么那么多人仇视河南?》,不过你可以放心,书中绝无对河南人不敬的地方。
作者以他长途旅行中亲眼目击的现象和实地采访作为报道的基础,其中不仅有许多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令人揪心的描述,还有大量与当地居民、官员、环保人士和科技工作者的对话,描写越生动,故事越感人,就越发让人心情沉重。但作者的要点还不是在于披露黑暗,而是在思考中国以及世界面临的两难处境:中国人的确有权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供养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要达到西方的生活标准,那么每年吃进去的资源、吐出来的垃圾,一个地球如何承受?
面对中国的环境危机,作者在认可中国政府有决心改善环境、发展绿色科技的同时,指出在条文上似乎十分理想的监管条例和非常坚决的口号,在执行时却往往和当地政府经济增长的目标、当地民众改善生活的渴望相矛盾。而一旦与发展经济发生矛盾,环境保护几乎每次都会落败。
他说几乎每个他遇到的中国人都相信“明天会更好”,乐观地向往更加富裕舒适的生活。西方工业国家已经完成了从污染到治理的过程,中国的起点则远远落后,如何能够说服中国人牺牲现代生活的种种享受,现在就开始减少消费、保护环境资源?这是中国面临的两难处境。
目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其它国家也面临着鼓励经济全球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两难。金融海啸过后,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同意的一个观点是中国需要多消费,才能恢复世界贸易平衡,把全球经济从衰退中拉出来。那么如何在鼓励中国人消费的同时,又强调必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从来就不会以国境为界,工业化国家向外输出环境问题由来已久,重污染工业在亚洲的搬移几乎和经济起飞同步: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现在正推向西北内陆。全球化大大加快了这一步伐,中国目前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成了世界的垃圾处理厂。然而中国的环境灾难不可能永远被控制在中国境内,总有一天中国的问题会是世界的问题。为了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电力需求,中国已经开始和东南亚国家争夺青藏高原的水源,中国北部的沙尘暴则同时飘向了日本和韩国。更为严重的是,当中国逐渐富裕时,也会走向其它发达国家正在走的道路,即向海外输出环境问题。这一现象实际上已经在发生了:南美国家用烧毁原始森林的办法扩大农牧业用地,不仅是为了向欧洲提供牛肉,也是为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提供大豆。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垃圾被运到其它国家处理,那不会是天方夜谭。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华衷书中所披露的事实,有些可能还属于是前所未闻的惊人发现。但是相信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书中描述的许多人和事可能都已略有了解,华衷提供的是更细致更深入的描述。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中国人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还处于麻木状态,在中国和人说起“环保”,许多人想起的是保护自己不受环境污染影响,而不是如何去保护环境。受过良好教育、消息灵通的的城市白领,直接享受着科技发展和法规健全带来的好处,然而当污染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也许会出面抗议一下,一旦污染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就不再关心了。
许多人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的原因,是相信科技的进步最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华衷说这也曾是他的想法。他刚来中国时并不专门负责环境新闻,面对中国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他一直相信凭借人类的聪明才智,只要肯花力气、投入资金、发展技术,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一想法的改变,发生在2006年。
那年他随船报道了对长江白暨豚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搜索,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们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在长江中下游段进行仔细搜寻,结果一头白暨豚也没有找到,第二年白暨豚被宣布灭绝了。目睹当时船上的气氛从乐观变成沮丧和愤怒,他最大的感触是有些事情真的可能会太迟,再也无法挽回了。人类的贪婪、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已经让一个有着两千万年历史的物种灭绝了,那么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还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为什么中国人普遍缺少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的危机感?除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无视环境破坏这一原因外,华衷在书中还指出中国从传统文化到领导层的观念上,一直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意义,罔顾自然的承受能力,同时盲目相信“人定胜天”改造环境的能力,这些观念一直到现在还很有市场。
近些年来,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损害、环境破坏引发的自然灾害、气候变迁造成的生态恶化,许许多多的例子终于让中国意识到环境的脆弱和自然资源的宝贵。但是真正要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也许只有等到经济的发展撞上了“生态墙”时才有可能,到那个时候,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一时刻,在许多人看来,还在遥远的将来。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是这一时刻也许已不再遥远,在不少地方已近在眼前。世界银行2007年底发布的报告中说,根据保守的估计,中国因大气和水源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每年1千亿美元,即GDP的5.8%,如果把这1千亿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中扣去,那么每年近10%的GDP增长就不再显得那么强大了。
华衷在这本书中对环境问题提出了大量的警示,但同时也满怀着对中国人的期待。目前的现实是中国人已经“跳”上了消费主义的列车,印度、巴西、非洲等地方的广大民众正渴望跳上这辆列车。在新的世纪中,找到一个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兼顾的模式,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给后代留下一个可以继续生存的星球,这一任务,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已经落在中国人身上了。
[…] 2009年他花了大半年时间在中国旅行,报道各地环境破坏、环境保护上的状况,在2010年出版了《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一书,记述中国在经济高度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压力。从那以后,他虽然仍然常驻北京,但已改任《卫报》亚洲环境事务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