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卫报》驻华记者华衷告别中国

今天的《卫报》副刊G2上,发表了《卫报》驻北京记者Jonathan Watts的长文,回顾他在中国10年的报道经历。我一直喜欢他写的报道,他离开中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很凑巧的是,我读到的他的第一篇文章,是2003年他被派往中国之前,从日本发回的最后一篇报道,当时他是《卫报》驻日本记者。相比于日本,中国的经济社会变迁的速度是惊人的,许多重大事件正在或即将在这里发生,这正是促使他来到中国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华衷”,当然首先是出于发音相近,但同时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中国坦诚以待”的态度。他在报道中国时,确实做到了坦诚以待,力求平衡,亦不乏深入的思考。有幸和他做过一段时间同事,觉得他的文字如同他的为人,让人有敦厚之感。

他在中国所做的报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2005年采访青藏铁路的那篇5000千长文。一直记得那篇文章的结束语“十九世纪,英国和欧洲教会了世界如何生产;二十世纪,美国教会我们如何消费;如果中国希望在二十一世纪领导世界,它必须教会我们如何可持续地发展。”

2009年他花了大半年时间在中国旅行,报道各地环境破坏、环境保护上的状况,在2010年出版了《当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一书,记述中国在经济高度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压力。从那以后,他虽然仍然常驻北京,但已改任《卫报》亚洲环境事务记者。

在告别文章,他谈到为什么要离开中国:“这么多年以来,我对中国的的尊重、同情和热爱越来越强,但同时我也变得越来越悲观。在这儿,记者们的满腔热情,就如同超速卡车上的刹车片一样,很快就消磨殆尽。由此产生的犬儒主义,不是一种健康的情绪。”

他的下一站是里约热内卢,将担任《卫报》驻拉丁美洲记者。对于关心环境问题的他,相信不会没有好题材。在《卫报》网站上,在这篇告别文章之后,就已经能够看到他从里约热内卢发回的报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