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英国新书(109):名画为什么值钱?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名画为什么值钱?

书名:《索斯比的早餐》(Breakfast at Sotheby’s) 作者: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 出版社:企鹅出版社 平装本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书名:《索斯比的早餐》(Breakfast at Sotheby’s)
作者: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
出版社:企鹅出版社
平装本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去美术馆看画,大概都会问两个问题:“我喜不喜欢这幅画?”和“这是谁的作品?”,但是如果你去商业画廊,估计还会问第三个问题:“这幅画值多少钱?”当然艺术品的价格实在难以捉摸,这第三个问题不是普通人能回答的了的。

《索斯比的早餐》(Breakfast at Sotheby’s)一书就是要帮你回答这个问题,或至少是让你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艺术品的价格。这本书的书名借用了电影《蒂芬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的片名,片中的女主角隔着橱窗看珠宝,这本书的读者隔着玻璃看艺术品,大概都只能看看而已,能买得起的人很少,不过书中提到的不少历史渊源,趣味偏见以及艺术品拍卖中的隐秘,读起来十分有趣,也长了不少见识。

本书作者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在艺术品行业工作了三十多年,在伦敦的佳士得和索斯比拍卖行都呆过,是印象派作品和现代艺术品的专家,不过在工作之余,他还写小说和艺术历史。这本《索斯比的早餐》就汇集了他多年来在经营艺术品过程中的经验和趣事,全书用字典的方式,从“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到“战争题材”(war),文字简洁,内容却非常丰富。

艺术品的价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些艺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另一些?为什么同样一件作品可能会忽然升值?在《索斯比的早餐》中,霍克提到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几个重大因素。首先是艺术家本人的经历,简单地说就是欣赏者收藏家常常会把艺术家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其作品联系在一起。艺术创作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挣扎折磨的过程,于是他们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人生活方式在许多人眼中成了艺术家的标签,甚至连艺术家的创作瓶颈也可能成为其作品升值的原因。如果艺术家最后疯了或是自杀了,那更可以被理解成是为追求艺术境界绝不妥协的结果,于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就更值钱了。梵高生前默默无名,努力创作但没能卖出过一幅画,死后作品却身价百倍,不能不说和他的身世和创作经历有关。

根据多年经营艺术品的经验,霍克还认为收藏家对艺术品的题材和颜色也是有一定偏好的。比如蒸汽火车和火车站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题材,大概是特别容易引起观赏者的怀旧情绪,英国人还特别喜欢传统体育题材作品,例如乡村板球、钓鱼、狩猎、赛马等等。

在颜色上,接近原色的明亮颜色最让收藏者喜爱,霍克认为这是和艺术品挂在墙上是否具有冲击力有关。在书中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画框对油画价值的影响,他曾经拍卖过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一幅以芭蕾女孩为主题的水粉画,这幅画本来有一个德加自己配的画框,但是霍克根据当代美国收藏家的口味,换了一个十七世纪意大利制作的画框,于是卖出了一个破纪录的价钱,过后他对自己替换画框的行为感到“很羞愧”,还和买主表示可以把画框换回去。

在艺术品估价上,当时流行的欣赏口味往往起了很大作用,不过这就很难归纳总结。霍克讲了这一行业中各种角色的故事,包括拍卖行、艺术展、收藏家、投资者、博物馆,甚至电视鉴宝节目等等,他本人就是BBC的一个鉴宝节目的专家。普通人很难想到的,是艺术品过去的拥有者对其价值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许多收藏家不愿意接手曾被纳粹高官拥有的艺术品,然而曾被纳粹视为“堕落艺术”、几乎被销毁的一大批艺术品却因此增加了价值。

霍克在艺术品行业工作多年,见多识广,文笔也十分生动风趣,这本书可以随便翻开读下去,几乎每一页上都能读到有趣的知识和历史往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