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英国新书(110):俄罗斯帝国的崩溃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俄罗斯帝国的崩溃

书名:《帝国的崩溃》(Imperial Apocalypse) 作者:乔舒亚•桑伯恩(Joshua A. Sanborn)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书名:《帝国的崩溃》(Imperial Apocalypse)
作者:乔舒亚•桑伯恩(Joshua A. Sanborn)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去年年底,英国有一项公众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吸引了大批参观人群:在伦敦塔外的草地上,栽上了888246朵陶制的虞美人花,每一朵虞美人花代表了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士兵,远远看去犹如血色的海洋一般,耀眼而肃穆。去年是一战开战一百周年,在今后四年时间内,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还会相继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不过这里的“欧洲国家”,大部分其实是西欧国家,即一战西线战场上的几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有关西线战场的历史,既有详尽的学术研究,也有无数的文艺作品和个人回忆纪录。与此同时,规模同样巨大、战况亦极为惨烈、影响可以说更为深远的东线战场,却似乎已被人遗忘了。

这正是历史学家乔舒亚•桑伯恩(Joshua A. Sanborn)的观点,在新书《帝国的崩溃》(Imperial Apocalypse)中,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即使在俄罗斯,对东线战场的回忆也很模糊:近年曾有人想效仿西欧国家组织纪念活动,缅怀在一战中牺牲的俄罗斯人,结果他们选择了11月11日作为纪念日,问题是这个日子是西线战争停战日,东线战场的停战协议提前几个月就已经签署了。

《帝国的崩溃》的主题就是一战的东线战场,以及这场战争如何摧毁了俄罗斯帝国。桑伯恩在本书中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他认为一战不仅仅是欧洲几个帝国之间重新洗牌的角逐,更是欧洲地区、特别是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去殖民化”的过程,必须把俄罗斯帝国的崩溃,放在欧洲去殖民化的框架中来研究。

他把去殖民化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帝运动”,即在殖民地产生了反抗帝国统治的运动,本书中指的是俄罗斯帝国的边缘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波兰、乌克兰等,向南延伸到黑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这些地区的反帝运动在二十世纪初期已从少数社会精英扩散到普通民众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俄罗斯本身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在兴起中,要求宣扬“俄罗斯民族性”,在帝国边缘的非俄罗斯地区引起强烈反感,反而强化了这些地区的反帝运动。

第二个阶段是“政府失败”,一战爆发让俄国措手不及,在德国的攻击下,俄国从东线战场下仓皇撤退,边缘地区的地方官僚纷纷逃离岗位,原有的管理网络不再有效,政府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第三个阶段是“社会灾难”,一战期间,俄国经历了大撤退、反复强制征兵、十月革命、大规模内战等,社会秩序被破坏、难民流离失所、物资紧缺,造成了空前的社会灾难,最后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崩溃。

桑伯恩认为在去殖民化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一定是出现“反帝运动”,其它阶段并不一定严格按时间顺序发生,各个阶段之间可能有重叠。去殖民化的最后阶段是“国家重建”,战后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国家重建,过程十分漫长,可以说至今尚未完成。虽然桑伯恩认为这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围,但还是指出,去殖民化过程对俄国带来的创伤一直延续到战后,苏联虽然号称是一个联邦国家,但在管理统治上却与战前沙皇帝国的强制手段很相似,被埋藏起来的阶级民族矛盾多年之后依然会再次爆发。

近一两年来有关一战的书出了很多,《帝国的崩溃》难得地选择了东线战场,把俄罗斯帝国作为主角。除了视角新颖外,作者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也十分关注,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一战中俄国医生和护士面临的工作负担、精神压力和人身危险,作为“政府失败”和“社会灾难”的缩影,读来令人十分感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