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BBC的诞生、挑战与未来

《经济观察报·书评·BBC与英国政府的“战争”》

BBC在伦敦市中心的总部大楼叫“新传播大楼”(New Broadcasting House),这座U字形建筑的底部和左臂是当今流行的玻璃幕墙结构,它的右臂却是一座二十世纪初装饰派风格(Art Deco)大楼,浅色石墙线条简约,庄重却无压迫感。这座建于1930年代的楼房才是真正的“传播大楼”,从1932年起BBC就在这里制作播出广播节目。BBC总部是可以让公众参观的,如果参加BBC游览团,讲解员一定会带你到传播大楼大堂,那里有一座2米多高的雕塑“播种者”,一个裸着上身的强壮男子站在田野中,左手扶着腰间的袋子,右手伸入其中,眼睛看着远方,准备播撒种子。

2015-09-15.BBCTour

Broadcast House 大堂中的“播种者”雕塑。

这座英国雕塑家埃里克•吉尔(Eric Gill)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在BBC总部大堂呢?原来“传播”(broadcast)一词过去就是“播种”的意思。播种时要将种子撒得远远的,日后才能获得丰收,这正符合BBC第一任总裁约翰•里斯(John Reith)对BBC使命的期待:借助电波,向更多的人们传播美德。在大堂墙上,你还能看到“祈祷洒下的种子能结出硕果”这样的句子。1922年BBC成立时,许多人还不太清楚“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中的“广播”到底意味着什么,倒是中文翻译将这个词的原意和新赋予的含义传神地联系了起来:这是一个向广大听众传播信息的工具。

里斯刚上任时,加上他自己BBC一共只有四名工作人员。今天BBC已有超过2万名员工,其中超过5千名是新闻工作者。BBC是英国最大的传播机构,全球知名品牌,英国“软实力”的体现之一。然而在90多年的历史上,BBC曾遭遇各种危险和挑战,争议与危机不断。今天BBC已是英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问一下他们对BBC的看法,则从拥护爱戴到厌恶仇恨都有。今年英国大选保守党上台,负责主持2017年BBC将宪章重修(charter review)的新任文化大臣本人却对BBC资金来源有预设立场,曾公开反对征收电视执照费。与此同时,BBC的经费在过去五年已实际下降16%,还必须面对来自卫星电视、网络、手机的新挑战。这个机构将走向何处,一切似乎都很不确定。

书名:《新噪音》(This New Noise) 作者: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 出版社:Guardian Faber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书名:《新噪音》(This New Noise)
作者: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
出版社:Guardian Faber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在这样的气氛中,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的新书《新噪音》(This New Nosie)出版了。希金斯是英国《卫报》艺术版的首席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她介绍说在2013年,主编艾伦•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让她暂停手上的工作,认真花功夫对BBC做一番全面的研究,然后为报纸写一系列长篇报道。当时的BBC士气十分低落,就在一年前,刚刚上任54天的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George Entwistle)因为BBC新闻专题节目在报道名人性骚扰案上的失误而辞职。新任总裁托尼•霍尔(Tony Hall)上任后不久,就不得不宣布中止拖延已久的BBC数字媒体项目(DMI),损失近1亿英镑。

在以后的一年中,希金斯一直在试图“搞懂BBC”,她采访了大批前任和现任BBC员工,同时接触了不少BBC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并花了许多时间阅读BBC档案。她说在这一年里,她“在BBC呆的时间比在《卫报》报社多”。这本新书就是这一切努力的成果,它的副题《BBC奇异的诞生与烦恼的人生》(The Extraordinary Birth and Troubled Life of the BBC)点明了本书主题:从BBC的历史来看它的未来。

希金斯说她阅读BBC档案的一个重要感受,就是BBC今天所坚持的价值观和传播理念中,许多在里斯时代就已经确立,用一位BBC员工的话说就是“里斯的幽灵依然在大楼里巡视”。里斯来自格拉斯哥,是一位苏格兰长老教会教士的孩子。里斯从小对父亲十分崇拜,爱听父亲布道,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公共服务的认同以及强烈的使命感。没有上过大学的里斯在一战中参战并受伤,1922年他看到一份“英国广播公司招聘总裁”的广告就写了信应征,在面试中被问了“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之后就得到了这份工作。

当年32岁的里斯到底凭了什么样的素质得到BBC总裁的职位,我们现在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当时恐怕没有多少人想象到BBC的重要性。对英国政府来说,成立BBC的原因是面对新兴的无线电传播这技术,需要统一管理广播波段。到了1925年,英国议会对广播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认为不宜成为商业盈利工具,推荐政府成立一家公共企业负责广播,BBC名字中“公司”(Company)于是改成“法人团体”(Corporation),突出其公共服务的目的。

虽然在刚上任时对广播还没有什么了解,里斯很快就看到了这一新兴传播工具的巨大潜力:广播可以让一个节目的受众陡然增加到成千上万,通过电波可以让全英国人民共同经历社会事件,这在过去无法想象的。BBC这个空气中的“新噪音”,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广为传播美德”的工具,于是里斯开始以自己的价值观塑造BBC,将其使命定义为“授知、教育、娱乐”(Inform, Educate, Entertain)。今天的BBC依然遵循着这一原则,所以在BBC的节目中,既有大量空间留给世界新闻、深入报道、专题辩论,也有像《蓝色星球》系列这样高品质教育节目,但是在收视率最高的电视黄金时间里,播出的却是《舞动奇迹》(Strictly Come Dancing)、《疯狂汽车秀》(Top Gear)或是《歇洛克》(Sherlock)之类的娱乐节目。如果说1920年代的政府决策为公共传播奠定了基础,没有让英国走上美国式的传播商业化道路,里斯则成功地打造了BBC的公共服务理念,走出了一条公共传播的道路。

作为一个公共传播机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BBC成立之初,英国政府就决定不直接为BBC提供资金,而是通过征收广播执照费、后来改为电视执照费用于BBC运作。虽然电视执照费算是一种定期按户征收的人头税,但其征收管理都是由独立第三方负责,政府不能干涉。BBC的职责和编辑自主权则由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保证,每10年修订一次。所以政府要对BBC施加控制,基本上只有三种手段:通过改变电视执照费数额控制BBC经费,间接施压更换总裁,以及宪章重修改变BBC职能。理论上BBC不受政府管制和商业利益制约,可独立行事,但是每一届英国政府,不论政治立场是偏左还是偏右,都认为BBC偏袒政治对手,都忍不住插手BBC的编辑自主。因此BBC与政府的博弈,重来就没有停止过。

BBC的独立性第一次受到严重挑战是在1926年5月大罢工期间。罢工由英国工会联合会(TUC)组织,有两百万人参加。当时正常的报纸由于罢工都停刊了,市面上只有政府编印的《英国公报》(British Gazette)和TUC的《英国工人》(British Workers)两份宣传刊物流通,BBC第一次成为最重要的新闻渠道。英国政府中不少人认为此时BBC理应成为政府宣传机器,向BBC施加了巨大压力,当时担任财相的邱吉尔态度尤为凶悍,以至于里斯在日记中写道邱吉尔“想接管BBC”。不过首相鲍德温(Stanley Bladwin)的态度温和一些,认为“保留BBC表面上的中立”对政府更有利,并且相信BBC“不会做偏向罢工方的事”。在BBC播出了鲍德温表明政府立场的讲话之后,反对党工党领袖也要求上BBC发表对立意见,这当然引来了政府的强烈反对。身处这样一个“尴尬和不公平”的位置,里斯决定不让工党领袖发表讲话,但是播出了一份TUC的声明。里斯很为BBC在这次大罢工中的表现自豪,认为BBC实现了“独立、不偏倚”(independent and impartial)的理想。

但是希金斯并不这么认为,她指出在里斯的领导下,BBC确实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听命于政府,但没有做到不偏倚,首相讲话显然比TUC声明更加突出。确实,要同时做到独立和不偏倚是件极为困难的事,不带任何价值观的“纯粹”新闻几乎是不存在,而不偏倚并不等于凡事中立,或是各打五十大板。在1960年代担任BBC总裁的休•格林(Hugh Greene)曾说过,对于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例如“真实性、公正、自由、同情心、宽容”,BBC不可能保持“中立”或“不偏不倚”。《新噪音》中引述一名BBC记者的话说“如果一个人说2加2等于4,另一个人说2加2等于5,两人都坚信自己正确,难道为了保持不偏倚,我们必须说真相在两人观点之间的某一处?”

从里斯时代开始,BBC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就不断发生:苏伊士运河事件、北爱尔兰恐怖活动、马岛战争、煤矿工人罢工、伊拉克战争等等,每一次都出现BBC报道得罪政府的情况。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期间,曾把BBC称为是“亲共分子和卖国贼”(Pinkoes and Traitors)把持的地方,BBC倒是不以为意,还把这句话用作其官方历史新书的书名。1985年北爱尔兰冲突激烈之时,因为BBC的一部纪录片中有爱尔兰共和军军事负责人马丁•麦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的大量镜头,恼怒的英国政府向BBC董事会施压,要求撤下节目,此举跨过了政府不干涉编辑自主的红线,引发了BBC新闻部员工的强烈抗议。在总裁阿拉斯代尔•米尔恩(Alasdair Milne)的首肯下节目终于播出了,然而米尔恩一年后就被逼辞职。近二十年后,伊拉克战争前夕,BBC又与政府发生激烈冲突,这次在台上的是左翼的工党政府,因为BBC在报道中暗示政府故意夸大不准确的情报来误导议会,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英国政府武器监察员戴维•凯利(David Kelly)自杀,最后以BBC董事会主席加文•戴维斯(Gavyn Davies)和总裁格雷格•戴克(Greg Dyke)双双辞职收场。

虽然BBC与英国政府之间出现过硬碰硬的状况,但是希金斯认为这并非常态,双方的关系,既非相互对立,也非沆瀣一气,而是像是一对互不信任的舞伴,小心翼翼的周旋着,两人间的华尔兹一不留神就会变成一场扭打,拳脚相加甚至往死里掐。让BBC倍感孤立的是,除了来自政府的威胁,周围还有一堆人等着看好戏。

BBC虽然有很多支持者,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大,几乎都来自政治右翼阵营,大部分的右翼报纸,如《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太阳报》都对BBC持批评态度。当然批评的角度、反对的程度有很大差异,许多保守党议员认为BBC过于庞大,应该去除所有和商业传播机构竞争的部门,包括大部分的娱乐节目;右翼报纸则一贯指责BBC报道立场左倾,在某种程度上呼应撒切尔夫人“亲共分子和卖国贼”的说法;另一些人则指责BBC挤占商业传媒空间,扼杀创意。虽然大部分批评BBC的人都不愿意看到BBC完全消失,但是也有些人对BBC的反对态度极为激烈,甚至到了仇视的程度。

希金斯指出,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时时遭受攻击,或多或少会影响BBC新闻的制作。她采访了BBC新闻部门的一些重量级编辑,其中商务主编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事实是,如果我们不跟进《卫报》的新闻线索,没人会管我们;但是如果我们不跟进《每日电讯报》或是《每日邮报》的新闻线索,或是不采用它们的新闻视角,马上就会有人批评我们左倾。BBC新闻没有倾向性,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也是稍微向右倾斜。”希金斯所属的《卫报》是英国媒体中几个坚定支持BBC的报纸之一。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这些年就已经看到了BBC经历的好几场危机,总裁都换了三次。新总裁豪尔最近和保守党政府秘密达成协议,确定了今后五年的电视执照费数额,再次引起了很大争议,今后几年BBC的路肯定很不好走。有时候很难想像面临长期的经费削减、连绵不断的评批攻击、措手不及的重大危机,BBC怎么还能一如既往地制作精良又大受欢迎的节目、保持新闻报道的高水平、推出富有争议性的报道?但是正如《新噪音》指出的那样,BBC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学会了在压力下成长,在批评中提高。正是因为常常在阳春白雪还是迎合大众之间苦恼,让BBC产出了大批高质量受欢迎的节目;同样,正是因为新闻职业道德常常受到严厉批评,激发了BBC新闻在压力下保持最高水准,特别是在对自身危机的报道上。BBC所代表的公共传播理念,面临着来自政治、商业和新科技的各种挑战,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梦想,之所以能够健康地生存下来,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确实有支持公共传播理念的土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整个社会向BBC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而又恪尽职守的员工。BBC的成功也许难以复制,所以才显得格外珍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