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阅读哲学的乐趣:《哲学小史》导读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和朱珠一起为理想国翻译了一本薄薄的《哲学小史》。Nigel Warburton的作品,文字简洁流畅而又生动诙谐,大概最适合我们这样希望对哲学有所了解但完全没有野心研究哲学的人阅读。作者的用意也在于此:哲学的传统,从苏格拉底到辛格,都是为了帮助普通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明白世界。作为读者和译者,我们很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理想国出品的中文版刚刚出版,以下是我们为这个版本写的导读。

《哲学小史》中文版

阅读哲学的乐趣

本书虽然叫《哲学小史》,但重点并不在“史”,而是胜在“小”。奈杰尔·沃伯顿从古希腊到当代约2500年的西方哲学史中,选出40个主题,围绕每个主题用2-3千字讲一个故事,以简单风趣的语言解释理论要义并穿插进哲学家的生平。章节之间前后呼应,每一章都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顺序阅读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传承、变化、发展与演绎。比如,在阅读第二十四章《成长空间》有关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对什么是快乐的论述前,最好能先了解一下第二十一章《有使用价值的愉悦》中边沁对幸福的定义。但是,本书重点并非记述历史,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阅读,并不会对理解造成障碍,甚至可以说本书是那种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随手翻开一章阅读的书籍。不仅每次都能有所收获,还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阅读过程中,经常在看到某处时禁不住感叹:“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章《从错误中学习》,其中谈到美国科学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过程中“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概念,即在大部分时间中,大部分研究都在一个广为认同的框架或“范式”下进行,直到出现一个全面颠覆认知的理论或事件。读到此处恍然大悟,原来学术文章中时常出现的这一说法,背后还有如此高深的哲学思考。不过再仔细想一下,似乎不少号称达成了“范式转换”的理论或概念其实颠覆性并没有那么强,下次如果再看到有人这么说,一定要想一想到底能不能够上库恩提出的标准。在同一章中,作者还提到了波普尔对科学论证的阐述:只有能够被证伪的假说才是科学陈述。这本身不是一个陌生的观点,但是读到这一章才知道,原来是这位多才多艺的哲学家贡献了这个概念。

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都可能经历类似的惊喜时刻,尽管大家的知识、专业和阅历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在这四十个章节中一定都能找到自己略有耳闻、一直想了解的话题,或是有所了解但不完全熟悉的领域。即使你已经对某个哲学概念稔熟于心,也不妨看一看作者是如何三言两语为普通读者轻松解读的。这样的惊喜时刻也许发生在第一、二章: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观察世界时采用的不同手段;或是第十一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真正内涵;也可能是第二十一章:为什么“功利主义“不是一个贬义词;大概还会在第二十九章:尼采让人纳闷的“上帝已死”;抑或是第三十五章:阿伦特是如何提出“平庸之恶”的;当然还有关于进化论的第二十五章:虽然不是一种哲学,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包括哲学思想却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你也许对其中一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阅读本书的乐趣,就是让你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不需要研读高深的著作,就能对这些历史上最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看作者如何凭借出色的梳理能力和诙谐的文笔,将艰深的哲学概念由繁化简,用最浅白的语言一一讲解清楚。沃伯顿本人也是一名哲学家,他最擅长的是向普通读者介绍哲学,其哲学功底和语言能力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读过本书几个章节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介绍哲学思想上作者并不求全。书中的哲学家可能著作等身,或是创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但是作者只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进行解释,哲学家的生平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只是用来帮助解释哲学理论创立的过程。这固然是由于篇幅所限,但也体现了本书的用意:大部分人不可能也不需要成为哲学家,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点哲学。
因为哲学是对世界、对自身思考的提炼与升华。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许多哲学理念其实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贯穿于日常的思考、判断与行动之中。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某位哲学家,但其提出的理念却恰恰帮助你形成了自我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阅读本书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反省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机会。

毫无疑问的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拂去哲学神秘的面纱,让涉及哲学的话题变得轻松有趣。哲学概念往往艰涩难懂,作者在好几处都提到某些哲学家的理论观念很难理解,不仅别人不明白,甚至哲学家自己也不一定明白(如第二十二章中有关黑格尔的叙述)。但是,本书的作者却做到了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解释艰深的哲学概念,时不时加上些个人评论和讽刺调侃,透过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文字,陪伴读者一起走过阅读的旅程。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也许是书中女性哲学家所占的份量不够。读者第一次读到女性哲学家,已经到了第三十三章,在《自由的苦痛》中出现了二战之后活跃在法国的西蒙娜·波伏娃,她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以《第二性》闻名遐迩。难道在二十世纪之前,女性对哲学的贡献不足以选入此书?相信并非如此,作者并没有在性别上厚此薄彼,本书缺少早期女性哲学家的章节,更有可能是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女性声音的忽视,或是流传下来的资料不足。不过像古希腊的希帕蒂娅(Hypatia)、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利娅·达拉戈纳(Tullia d’Aragona)、十八世纪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craft)等都在哲学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需要的只是一颗对世界、对思想的好奇之心。读完之后,你也许会觉得阅读哲学也可以充满乐趣,也许某些章节让你想要了解更多,那么这本书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世界的大门。

2 Comments

  1. 蒸金子说道:

    最近在看您翻译的哲学小史!

    1. newlight说道:

      希望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