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卫报》

“精神真实”可以高于“报道真实”吗?

一起“抄袭”的指控,借助微博,成了一场媒体风波。

Johann Hari 是英国《独立报》的记者、明星专栏作家,曾采访过多位重量级的知识份子和政治活动家。2008年,当时才29岁的他,就获得了英国的“奥威尔奖”――英国政治写作的最高奖。他的文笔犀利、口才出众,是左派阵营的旗帜人物。

然而他最近却遭到了“抄袭”指控,通过微博的传播,卷起一场媒体风暴。事情的缘起是 Johann Hari 对意大利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 Antonio Negri 的采访,事后Negri 的公关助手投诉Hari在采访文章中添加了不存在的细节和没说过的话。此事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一位在伦敦为Yahoo!新闻工作的爱尔兰记者 Brian Whelan开始深入挖掘,并对 Johann Hari提出了“抄袭”指控。原来他发现在采访文章中的一些言之凿凿的 Antonio Negri 亲口对 Johann Hari 说的话(往往配以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却和 Antonio Negri 自己的书中的话一字不差。他对 Johann Hari 的其它采访进行搜索,发现了多处同样的问题,即受采访者说的话,其实是他们在其它作品中的引言,或是新闻稿摘录,也有是从其它采访中摘录的。

(更多…)

大学教育:是为了改善社会还是个人投资

前两个星期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则评论

上个星期英国联合政府出现了一次“最快速的转軚”,一个改革方案从提出到收回,不超过两天时间。

星期一《卫报》刊登了对联合政府中负责高等教育的次长威利斯(David Willets)的专访,其中威利斯提出,为改善大学财政,顶尖的大学可以施行“计划外招生”,对于那些成绩达到入学资格但没被选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缴纳全额学费——— 每年1.2万到2.5万英镑不等,相当于海外留学生缴纳的学费,凭此成为大学“扩招”对象,获得入学资格。

这一方案有点实用主义,但也算不上是见钱眼开。威利斯还是花了一点心思考虑如何避免出现有钱就可以上大学这一结果的,比如大学可以采用在选择学生时隐藏家庭经济状况等。但他毕竟难以回答这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是成绩不好,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缴纳全额学费?这一政策很快就被大部分人诠释成“有钱可以买学位”,遭到几乎所有人的批评。第二天首相卡梅伦接受BBC采访时就没有表态支持,反而说“能不能上大学,靠的应该是学习能力,而不是支付能力”,同一天下午,威利斯在众议院接受紧急质询时已经完成“转軚”,他的改革方案变成了鼓励和允许企业和慈善机构出资赞助学生上大学的政策。

(更多…)

2011年奥威尔奖揭晓

2011年的奥威尔奖(Orwell Prize)今晚揭晓,获得奥威尔记者奖的是英国女记者 Jenni Russell。她曾在BBC Radio 4和Channel 4 News 做过编辑,是《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报》、以及时事评论杂志New Statsman的专栏作者,报道集中于英国的时政和社会。她曾被《卫报》称为“第一个发现 Ed Miliband 可以成为工党领袖”的记者。

获得今年奥威尔博客奖的是在右翼网站 Conservative Home 上的博客作者 Graeme Archer

获得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是已故的上议院大法官(Law Lord) Tom Bingham 的 The Rule of Law,由企鹅出版社旗下的 Allen Lane 出版。如果不是因为生病退休,他很可能称为英国第一任超级法院的庭长。书名提到的“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相关,而是指法治精神如何称为社会公正的基础,为和平和繁荣提供保证,保护普通人的权利的同时监督政府履行其职责。在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6本提名图书中,这是唯一一本政论式的图书,其它包括传记、时事和小说等。

皇家婚礼--不同角度

同样的皇室婚礼,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各不相同。虽然看直播的人很多(收看人数达248万),BBC网站都直播期间都被挤垮了,但英国人并不都是保皇派,《卫报》在婚礼前做了民意调查,反映只有五分之一的英国人非常热衷于这场婚礼,而在苏格兰几乎没有任何庆祝活动或是街头聚会。

几家左派报纸更是旗帜鲜明的共和派。但是伊丽莎白二世长期大受欢迎,民众对皇室婚礼的热衷(从戴安娜到威廉),让共和派们大叹废除皇室的路途还很遥远。在威廉王子大婚之际,《卫报》都出了“皇室婚礼纪念版”(Royal wedding souvenir edition),主张共和最坚决的《独立报》都出了皇室婚礼专题,只剩下唯一一份工人阶级报纸《晨星报》(Morning Star)以负面角度报道白金汉宫对清洁工的压榨以及共和派在婚礼当天的示威活动。

虽然是报道一起充分曝光、什么都在镜头底下、不可能有什么独家新闻的事件,但是英国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还是不同的。维护建制的《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把皇室婚礼的成功与继承传统、展示“软实力”、重现昔日的光辉联系在一起;《每日邮报》则把平民凯特嫁入皇室看作是英国社会进步、社会阶层升迁(social mobility)的象征;《卫报》上Timothy Garton Ash 则指出凯特是属于英国7%接受私立学校教育的人,从中产阶级上层(upper middle class)再往上,其间已无太大的升迁障碍,英国社会阶层升迁最大的问题是在公立学校出来的社会中下层,《卫报》的社论在为新人祝福之余,不忘为自己的忠实读者准备一份“如何躲避皇室婚礼”的指南。

(更多…)

皇室婚礼

今天《卫报》的头版头条是“两个人的婚礼,二十亿的观众”。在报纸社论中,对威廉和凯特(现在是叫威廉和凯瑟琳了 William & Catherine)大加祝福--这是一份提倡废除皇室,支持共和的报纸。同时指出其实只有20%的英国人强烈地热衷与这场皇室婚礼,但大部份英国人觉得能带来一些喜悦的气氛。报纸赞赏了皇室婚礼的低调--这是与30年前查尔斯和戴安娜的“世纪婚礼”做比较:童话式婚礼造成的巨大压力,即使的更般配的一对新人也难以承受。

有趣的是头版上《卫报》高级编辑 Michael White 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那场婚礼,他说他当时把戴安娜比作“锁在大石头上待宰祭祀的处女”(virgin sacrifice chained to the rock),这次就没有这种感觉。

(更多…)

报纸网站:如何收费?

《纽约时报》宣布将从3月28日开始向网站访问者收费,采用的是“宽松收费模式”,访问者每月可以免费阅读20篇文章,以后每4周收费15到35美元不等,包括网站、Smartphone app和 tablet app等。不过如果读者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博客(如何定义?)上的链接访问《纽约时报》的特定文章,那么即使已经超过每月限额,依然免费。《纽约时报》网站收费的决定是去年1月宣布的,本月底终于开始实施了。

与此同时,网站免费的英国《每日电讯报》集团(TMG)今天宣布集团2010年营业额3.23亿英镑,盈利近6千万英镑,比去年增长11%。TMG在2008年还亏损了157万英镑,印刷版和网络版运作的整合大大节省了开支,同时盈利还归功于广告业的复苏。不过TMG并不是不考虑网站收费,估计会密切关注《纽约时报》的“宽松收费模式”。

收费网站中,新闻集团下的《泰晤士报》的访问人数和收入一直是个迷。《泰晤士报》对这个没有免费内容的“严格收费模式”网站到底有多少缴费会员,每个会员交多少,总是语焉不详。网站收费最成功的依然是《金融时报》,2010年FT Group的盈利高达4.03亿英镑,增长12%,缴费会员达20.7万。《金融时报》网站属于“次严格收费模式”,有较少的免费阅读额度,但它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其内容的特殊性。

一直是网站内容免费倡导者的《卫报》,经营仍在困难中,据《卫报》集团(GMG)的CEO Andrew Miller说,2010年的亏损将与上一年(378万英镑)相似

所以现在报纸网站收费模式可谓百花齐放了,只有“按篇收费模式”还没人敢尝试。

新年快乐!

世界大都市中,澳大利亚的悉尼是第一个迎来新年的。悉尼大桥上空的烟花照片,往往成为世界其它国家1月1日出版的报纸的头版。原因不仅是悉尼大桥和歌剧院景色熟悉、烟花漂亮,而且因为报纸第一版在午夜之前就已经付印,本地新年庆祝活动、特别是新年烟花的照片还没到。

澳大利亚《悉尼晨报》

印度《拉贾斯坦祖国报》

科威特《阿拉伯时报》

(更多…)

让大雪瘫痪了的英国

《观察家报》2010-12-19头版

上个周末又下了场大雪,这次英格兰南部比较严重,导致伦敦周边的两个大机场间歇性的关闭,于是空中交通开始一片混乱。星期一的时候,希思罗机场的候机室已是人满为患。交通混乱蔓延到了连接伦敦和巴黎的欧洲之星铁路,在伦敦的 St Pancras 车站外排起了长龙,在巴黎据说已经叫乘客别去北站(Gare de Nord)排队了,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去年欧洲之星因为机车进雪造成了瘫痪。

今天的报纸头版都是有关大雪造成的交通瘫痪:

《卫报》头版

《泰晤士报》头版

在这个时候,英国人就喜欢把自己国家和北欧和加拿大比,说人家寒冷国家都没事,抱怨自己政府准备不足。星期六我听到的最好笑的一句新闻是 BBC Radio 4 新闻中记者从瑞典首都斯特哥尔摩发回的报道:

“斯特哥尔摩机场的航班一切正常,飞往英国的除外。”

(更多…)

明天会更好?——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环境危机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How China Will Save Mankind – Or Destroy It 作者 Jonathan Watts 出版社 Faber and Faber (平装本2010年7月1日出版)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How China Will Save Mankind – Or Destroy It
作者 Jonathan Watts
出版社 Faber and Faber (平装本2010年7月1日出版)

(在坎昆气候峰会达成协议的消息传来之时,重新登出这篇为《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今年11月份出版的第9期写的书评。在今年的爱丁堡艺术家上,我曾参加了作者的讲座,以及他与前《金融时报》北京站站长 Richard McGregor 参加的中国话题辩论。)

2005年青藏铁路已建设到最后阶段,当时我在英国《卫报》上读到一篇5千字长文,作者为走访青藏铁路上的重要站点,坐硬卧从西宁出发一直到这条铁路当时的最西端格尔木,然后坐汽车沿着仍在施工中的铁路前行,一直走到沱沱河折返。文章中不乏对这一艰巨工程的赞叹、对工程师和工人们的钦佩,同时也有对沿线自然环境变迁的许多观察和担忧,对此的思考一直延伸到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经济发展压力的极限是多少。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十九世纪英国教会了世界如何生产,二十世纪美国教会了我们如何消费,如果中国想在二十一世纪领导全球,它必须教会我们如何持续发展。”

(更多…)

那把空椅子

一把空椅子,成了报道的焦点,成了一个敏感词。一幅照片传达出的信息,将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英国《卫报》头版

奥地利的《新闻报》,英国版的《金融时报》头版用的也是这幅照片。

捷克《民众日报》头版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