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一家旧书店看到一本英国东方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ley)翻译成英语的《汉诗170首》(170 Chinese Poems),因为时间仓促,并未细看就买了下来。回家翻看时,书中掉出一张卡片,上有纽约著名的文具用品公司Galison的名称,似乎是一本小画册的封底。卡片正面印的是英译《道德经》的一段和清代画家马元驭的一幅花草,反面本是一片空白,现在却写满了字,明显是一封写给友人的信。署名玛格丽特的写信人提到在温哥华已住了五年,对工作生活满意,但是目前和丈夫打算搬回爱丁堡。但是这张卡片上并无邮票邮戳,一般人也不会把信写在卡片上再放入信封寄出,也许这是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更多…)简·奥斯汀
英国出版动态(81):2014年图书出版展望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2014年英国图书出版展望》
2013年10月份,前曼彻斯特联队主教练弗格森(Alex Ferguson)出版了《我的自传》(My Autobiography),出人意料的畅销,根据尼尔森图书统计(Nielsen BookScan),这本书在2013年在英国共售出近65万册,排名全年图书销售量首位,甚至超过了美国畅销小说作家丹•布朗(Dan Brown) 的小说《炼狱》(Inferno)。
不过尼尔森的这份统计数字,只计算了印刷版图书的销量。据另一家咨询公司的估计,英国的电子书出版增长迅速,已经达到英国图书出版总量的17%。然而电子书的销售却迟迟不能整合到图书出版统计中,最大的原因是亚马逊(Amazon)公司不肯公布从Kindle阅读器上下载的图书统计资料。Kindle占有下载图书量的79%,没有亚马逊的合作,电子书的下载排行就是个迷。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改编自 PD James 的同名小说,2013年圣诞节假期在 BBC 电视频道上分3天连续播完。PD James 是英国一位著名的犯罪悬疑小说作家,她用PD,而不是Phyllis Dorothy,不知道是不是和JK Rowling一样,担心一位女性作家的名字会影响她的小说的销量。
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谈不上是Pride and Prejudice的续集,而是借简•奥斯汀这部小说的人物和场景设置,这毕竟是一部犯罪悬疑小说,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
但是观众必然会不自觉的和Pride and Prejudice小说,特别是影视改编版本比较。如果说Death Comes to Pemberley 中的Darcy 更阴郁,Lizzy更憔悴,应该不是很过分?当然我是在和1995年的电视版本相比。有时候会觉得 Darcy 不可理喻,比如他对 Lizzy 抱怨她家、特别是她妹妹Lydia Pemberley带来的恶名甚至灾难,却没有想道 Wickham 对Pemberley 名声的影响,早在 Bennett 一家出现之前已经造就,比如 Georgiana 差点和他私奔?这只能说是悬疑小说对人物性格一致性的锤炼原不需要那么认真。在电视剧的所有主要角色,似乎个个都比较烦躁,只有 Lydia 带来了一些喜感,可能是剧中最有意思的角色。
英国出版动态(48):2012年回顾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英国出版:多元的市场》
首先得说英国的图书出版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市场,既有面向大众的流行图书,也有针对小众市场的作品。2012年圣诞节前一周英国图书销量排行榜冠军是电视名厨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的《杰米的15分钟菜谱》(Jamie’s 15-Minute Meals),一周售出近11万8千本,全年已一共售出近60万本。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图书来说,这种销量完全是梦想,许多优秀作品只能吸引小部分读者,比如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陈德黄(Tan Twan Eng)的小说《夜雾花园》(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在获得2012年布克奖提名之前,每周销量仅为174本,获得提名之后跃升至950本。举这两个例子并无贬低任何图书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丰富多元的出版市场,会让各类图书都有生存空间,满足读者的不同口味和需求。
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回顾2012年,我只能提供一点我的观察,列出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图书。
英国出版动态(34):有关简•奥斯汀的二十个疑问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有关简•奥斯汀的二十个疑问》
对于简•奥斯汀的兴趣,早已从她作品文字的本身扩展到她身处的时代,以及她身后各个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克劳蒂亚•约翰逊(Claudia L Johnson)是研究简•奥斯汀的专家,不仅编辑过许多她小说的再版版本,还出过有关研究专著。她最近出版的新书《简•奥斯汀的崇拜与文化》(Jane Austen’s Cults and Cultures)着重研究简•奥斯汀的“身后成名”历史。简•奥斯汀在世时,虽然她的小说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但其知名度却远远比不上当时的成名作家,甚至出版时都无法署上真名。她的成名发生在其身后的几个时期,约翰逊着重研究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读者对简•奥斯汀小说的解读诠释。她指出不仅不同时代的“简迷”组成不同,对她小说的解读也大不相同,都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有关。遗憾的是这本新书中没有足够的篇幅讨论1990年代以来对简•奥斯汀小说的影视改编浪潮以及恶搞作品的兴起等新现象。
最近在英国出版的一本有关简•奥斯汀小说的新书,则是通过对小说中文字、情节、人物和结构的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角色所受的社会环境制约。一眼看去,这本名为《简•奥斯汀小说的二十个疑问》(What Matters in Jane Austen? Twenty Crucial Puzzles Solved)的新书中所问的二十个问题,比如“角色的年龄重要吗?”、“书中的姐妹是睡在一起的吗?”、“为什么天气很重要?”、“有多少钱才够用?”“求婚方式的对与错”等等,似乎只在她小说中挖出一些细枝末节,属于“简迷”自娱自乐的作品。其实不然,本书作者约翰•穆兰(John Mullan)是伦敦大学学院(UCL)的英国文学教授,他认为简•奥斯汀小说中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其实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安排的,理解这些细节,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与人物,同时也能带来更深层次的阅读乐趣。
英国出版动态(20):世界读书夜 一起来看书
《深圳特区报·英国出版动态·英国的“世界读书夜”》
上个月介绍了写《五十个层次的灰色》(Fifty Shades of Grey)的英国女作家詹姆斯(E.L. James),在最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特刊《一百位最有影响力的人》中,她也入选了,和华裔NBA球员林书豪一样属于“脱颖而出”类别。她的这本小说最近也从电子书变成了平装本在英国出版,一上架马上窜升至小说类平装本排行榜的榜首,上周销量达近1万5千本。
说起来英国看书的人还是相当多的,而且许多人仍愿意看纸质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英国还同时举行了“世界读书夜”(World Book Night)的活动,当天有2万名志愿者四处免费送书,共送出近50万本。在新浪微博上当天有人说“刚从伦敦地铁站出来,对面一个陌生人过来送了一本书给我”,照片上是英国女作家道迪•史密斯(Dodi Smith)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我的秘密城堡》(I Capture the Castle),由出版社Vintage在2004年出的新版平装本。
英国图书出版动态(9):简•奥斯汀热
《深圳特区报·阅读周刊·英国再掀简·奥斯汀热》
(本文发表时,编辑配错了图片。文章中提到的简·奥斯汀肖像是以下这幅。)
BBC在去年圣诞节期间播出了一部纪录片,主角是一幅据说是新发现的简•奥斯汀肖像,由简•奥斯汀研究者宝拉•伯恩(Paula Byrne)公开。她说这原来是一幅她丈夫在拍卖中花两千英镑买下的无名女性素描,因为觉得特别符合她心目中简•奥斯汀的形象,开始研究画中这名眼神专注锐利、有着长长尖鼻子的中年妇女,经过一番考证,还请来了三位简•奥斯汀专家现场论证,最后其中两位同意、一位反对。如果真有确凿证据,这幅肖像据说至少可值几十万英镑。
近几十年来,简•奥斯汀热似乎从未中断过,在图书出版上,不仅她的几本小说不断再版,以小说人物或是作者生平为灵感的书籍也层出不穷,英国最近就又出现了几本和简•奥斯汀有关的新书。
英国老资格女作家詹姆斯(P.D. James)曾写过许多当代题材的犯罪悬疑小说,她最近推出的新作《死神降临彭伯里》(Death Comes to Pemberley),却是借用了《傲慢与偏见》的虚构世界,书中故事发生在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结婚之后的第六年。一天晚上,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姐洁英两对夫妇正在彭伯里庄园欢聚,妹妹丽迪亚忽然匆匆赶到,原来彭伯里庄园发生了一桩谋杀案。詹姆斯已是91岁高龄,但仍然思路敏捷、文笔轻盈,对于简迷们来说,有这么一位知名畅销书作家执笔续作,满足他们对简•奥斯汀小说世界的浪漫想像,实在求之不得。这本书已经在英国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的前10名呆了相当长的时间。
简•奥斯汀未曾发现的肖像?
BBC在圣诞节后的Boxing Day 播放了一部纪录片 Jane Austen: The Unseen Portrait,为营造声势,BBC Two 还从下午开始连续播放了 Mansfield Park (1999)、Emma (Gwyneth Paltrow主演的1996版电影)和Becoming Jane (2007)。我只是有点奇怪为什么不播出 BBC自己在2008年拍的那部 Miss Austen Regrets,似乎应该更切题。
这部纪录片的重点,当然是那幅“从未公开过的简•奥斯汀肖像”了。拥有这幅肖像并声称画中人是简•奥斯汀的是英国作家 Paula Byrne。
画中的中年女性,带着有点像简•奥斯汀其它肖像的长鼻子,眼神锐利、神态自信,可能更合乎当代人对她的想像:越来越多人同意,简•奥斯汀不是那个她侄子希望大家想像的温柔娴雅、不愿意别人知道她在写作的本份家庭妇女,而是一个对自己写作能力很自信,对写作认真执着,希望作品获得读者认同的作家。
爱丁堡艺术节2010之二:剧场 Darcy’s Dilemma
Darcy’s Dilemma
C Aquila, Roman Eagle Lodge, Johnston Terrace
Mickleburgh Produc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altings Theatre, Berwick-upon-Tweed
5-30 August, 15:45, 55 min
***/5
去年看了一场简•奥斯汀小说女主角们的独白,今年决定去看一场《达西的难题》。
全场是《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Darcy)的独白,故事发生在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Lizzie)求婚被拒之后,恼怒苦闷的他决定向伊丽莎白写信,揭露威克姆(Wickham)的为人和真实背景,表白自己为什么冷谈伊丽莎白一家,以及辩解为什么介入宾利(Bingley)和简(Jane)之间的关系。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慕,混杂着他对威克姆的嫉恨,他对伊丽莎白一家的鄙夷也时时显露出来。写完后让仆人送出之后,又惊觉口气太重、嫉妒和愤恨过于外露、居高临下,开始懊恼自己的愚蠢鲁莽,觉得这封信一定让他在伊丽莎白眼中的形象更为不堪了。此时送信的仆人刚好返回,手里拿着一份信,难道伊丽莎白已经回信了吗?
简·奥斯汀产业
偶尔在BBC One 看到乡村旅游节目 Country Track 的一集介绍英格兰西南的Avonmouth。Avon 河流经的城市之一是 Bath,这个城市的许多建筑,现在已经被许多游客和简·奥斯汀联系在了一起。这个节目介绍了 Bath 每年九月份举行的简•奥斯汀艺术节(Jane Austen Festival),活动之一是男男女女们穿成乔治亚时代(Georgian England)最时髦的服装、帽子、遮阳伞,穿过Bath 市中心。
正如 Claire Harman 在她的新书 Jane’s Fame 所说,Jane Austen 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个产业。这个节目就引用了许多BBC改编的简•奥斯汀小说电视剧片段,用以展示当时的穿着、社交、舞蹈。自1990年代中以来,她的小说几乎每10年要重拍一次,最新的是2009年BBC重拍的《艾玛》(Emma),现在就剩下几篇未出版的小说还没被搬上屏幕,且不说还有许多受她的小说或是她的生平启发拍摄的电影电视。
在小说方面,她的作品已经没有版权,所以各家出版社都可以再版,她的全套小说已经被出版社Naxos以 audio book 方式出版,包括未出版的小说,全部由英国女演员朗读(Juliet Stevenson、Emilia Fox、Anna Bentinck),一共69张CD。
Penguin 在2008年,还出版了一套《傲慢与偏见增强版电子书》(Pride and Prejudice Enriched E-book),除了小说本身外,还包括了电视改编的资料、19世纪书评、简•奥斯汀菜谱、与简•奥斯汀小说和影视作品有关的旅游点、小说提及的地点地图、当时的时装、室内装潢、建筑和交通等等。
简•奥斯汀研究,从1870年第一本传记出版算起,已有140年,出书无数,总能找到新的研究角度。特别要推荐一下的,是BBC Radio 4最近这个小巧的节目 Jane Austen’s i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