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G20

对抗气候变迁 要政治勇气还需民意支持

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变迁峰会的日子越来越近,这次峰会,被一些人称为21世界第一个10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将出台取代《京都协议》的新的全球碳排放协议。前几天负责起早哥本哈根协议的联合国FCCC公布了一份200多页的协议草案。终于在联合国大会和G20匹兹堡峰会期间,中国和美国都相继提出了较为激进的对抗气候变迁的承诺,让人们对哥本哈根峰会增加了一点信心。

《南方都市报 评论周刊》 因金融危机而沉寂下来的有关气候变迁讨论,最近再次成为热点,原因是离12月哥本哈根峰会越来越近,这次联合国气候变迁峰会意义重大,将会确立今后几十年消减碳排放的目标。所以在12月之前,各国政府、环保组织和工业界都在明确立场、为自己在谈判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今后几个月内的讨论,将会集中在碳排放税 (carbon tax)的制订、碳汇交易(carbon trading)的监管、和低碳技术的扶持等方面。要在对抗气候变迁上取得成功,各国的决策者们必须有甘冒风险的政治勇气,同时需要赢得民众的支持。

(更多…)

G20:“退出策略”言之过早

G20 匹兹堡峰会之前,发一篇本月初的旧文:

经济观察网 9月5日结束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伦敦会议,是本月底G20匹兹堡峰会前的准备会议。这次会议最受关注的热点,是G20能否达成一致,制订一套可统一实施的钳制金融机构巨额奖金的措施。尽管在会前各方持有不同意见,但会议的结果还是采纳了较为温和的折衷方案。

这次会议之前,德国、法国和日本已经出现了季度GDP增长,在这些国家理论上结束了经济衰退。因此出现了德国和法国领导人的“退出策略”的言论,称G20各国应开始考虑如何减少甚至停止经济刺激行动。

这些国家的决策者,一直以来都对经济刺激行动可能带来的远期通货膨胀表示忧虑,发表这些言论并不奇怪。在英国,首相布朗虽然是全球协同采取经济刺激行动的积极倡导者,却也面临着必须消减国内巨额政府赤字的压力,下届政府消减公共开支和增税已无法避免。

但从本次伦敦会议看,目前的共识还是经济恢复的“绿芽”非常脆弱,各国政府显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冒险对经济复苏做釜底抽薪。呼吁“退出策略”,更多地出于各国国内政治环境的需要。

(更多…)

中英财经峰会:中方同意英公司A股上市

经济观察网 尽管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有很大的业务量,但是此前在中国股市挂牌交易的努力一再受挫。

而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上,中英两国联合声明称,中国同意允许符合资格的英国公司在中国股市挂牌。而这也是本次峰会公报最引人注目之处。

(更多…)

“吓坏游客”不能防止恐怖活动

今天BBC Radio 4 的 The Report 节目,记者Simon Cox调查了英国警方在对付游行示威活动中的手段。在G20伦敦峰会期间,街头示威者被警方采取“灌壶”(kettling)战术包围,无法出入,想要离开的必须提供自己的姓名住址信息。

这一事件并非偶然,虽然这个节目并不是对G20伦敦峰会期间 Ian Tomlinson 死亡事件的追踪,但是所讨论的问题,却可能涉及更多的普通民众。在伦敦峰会之前,就有报道说英国警方在各种游行示威场合,积极拍摄录像,加上本来就布满公共场所的闭路电视(CCTV),搜集参与者的个人资料,其中不仅有示威活动的参与者,还有围观者、职业记者、公民记者的资料。《卫报》的一份报道还揭露警方曾经把他们搜集到的环保示威活跃人士的资料传递给能源公司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偶然参与一些游行示威活动,或者仅仅是行使公民权力参与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或者干脆是好奇凑个热闹,结果发现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合法活动被警方“暗中监视”,拍照、鉴别身份、存入警方犯罪数据库,肯定会觉得不安。不要以为这种事只会发生在“活动份子”(activist)身上,与己无关,只要想想去年4月份有多少平时绝不可能上街闹事的中国人在英国各大城市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

英国警方增加的权力,是由《反恐怖法》(Counter Terrorism Act 2008)授予。《反恐怖法》在9/11之后就已经制订,去年又进行了修订,给予了警方更多的权力进行搜查、搜身、记录资料、拘留等权力。当反对者抗议警方权力过大时,制定者的辩护是非常时期警方需要非常权力,而且警方只会在对付恐怖活动时才会使用这些权力。当时就有不少人指出,法律出台之后,一旦警方滥用权力,公众将无法制约。

今年2月份就发生过新闻摄影师公开示威抗议《反恐怖法》的事件,原因是根据这项法律,拍摄任何警察都可能是违法的,同时拍摄政府或公共建筑,也可能违反这项法律――如何诠释都在警察手中。上个月一对奥地利父子来伦敦旅游,因为对公共交通设施感兴趣,拍了一些照片,结果被警察当街命令删除相机中的照片。这位父亲的反应是伦敦警方似乎想“通过吓坏游客来制止恐怖活动。”

警方对此的辩护是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必须加强情报搜集,有时会显得大题小作;而安分守己的公民,即时资料上了警方的犯罪资料库,也并不意味着警方认为你是罪犯。但是,对大部份仅仅是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普通公民来说,却有一种时刻受监视和被侵犯的感觉;长此以往,只会让民众对警方的“反恐”理由越来越失去信任。

英国财政预算案:经济危机造成巨额国债

经济观察网

4月22日英国财相达林(Alistair Darling)公布了政府2009-10年度财政预算案。由于这是G20伦敦峰会之后西方国家的第一份政府财政预算案,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这份预算案中最触目惊心的数字,是今年英国政府借款将达到1750亿英镑,国债总额将占GDP的59%。而达林对英国经济明年开始复苏并增长1.25%的预测却没有多少人认同。面临巨额国债,今后几年英国将不得不通过消减公共开支和提高税收来恢复财政收支平衡。

(更多…)

Ian Tomlinson 案追踪

我前天晚上在写《严肃新闻存在的意义》时,Channel 4 News 在当晚新闻结束前说,法官已经拒绝了负责调查 Ian Tomlinson 案的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IPCC)的一项禁止令申请,Channel 4 News 将在第二天播出一段独家录像。昨天晚上, Channel 4 News 果然播出了这段由国内事务记者 Simon Israel 制作的新闻专题。从大量的现场录像和视频中--其中有些是由Channel 4 News 自己的摄制队拍摄,有些是围观者和示威者拍摄--他们找到了涉嫌击打和推倒 Ian Tomlinson 的警察,重构了他在事件发生前约7分钟内的行动路线和与示威者之间的纠缠。Ian Tomlinson 在被推倒在地后,站起离开,约5分钟后在附近地方倒地不治身亡。IPCC 要求禁止播出这段录像的理由是他们正在调查此案,被调查警员可能面临误杀罪指控,公开播出会影响司法公正。在这之前,IPCC也曾要求《卫报》撤下其网站上的独家视频,遭到《卫报》拒绝。

在两周之前,《卫报》就已根据记者 Paul Lewis 和他的同事的调查,重构了 Ian Tomlinson 最后25分钟的活动路线。Channel 4 News 的事件重构,追踪的是涉嫌警察的活动。两起调查,正好可以互补。在IPCC手中,应该还有记者没有的当地闭路电视和警方自行拍摄的录像,可以勾画更详尽准确的画面。

严肃新闻存在的意义

在G20伦敦峰会之后不久,《卫报》主编Alan Rusbridger 在写给全体员工的一份电子邮件中,称赞了编辑部对峰会的报道,特别对记者 Paul Lewis 做了高度赞扬,因为是他的努力,才使峰会期间发生 Ian Tomlinson 死亡事件真相曝光。本来是一个警方试图低调处理的意外事件,通过 Paul Lewis 的调查报道,不仅迫使警方认真调查,追究当事者责任,而且让全社会都对警方对付游行示威手段发生关注。

可以说《卫报》是对于G20伦敦峰会报道最为全面的媒体,不仅对峰会本身有着详尽的报道分析,而且关注峰会期间的游行示威活动,派出记者跟随游行队伍,在《卫报》网站上和 Twitter 上汇集游行队伍中的其他人在 Twitter发布的更新,给示威者提供足够的媒体空间。在报道示威者与警方冲突时,也尽量让双方的声音都有机会表达。

Guardian frontpage 2009-04-08

这种做法,是与《卫报》的办报宗旨一致的。我个人给《卫报》宗旨的总结是“倡导社会公义(social justice)和平等(equality,包括种族、性别、年龄等各方面的平等)”,所以《卫报》会给予作为弱势一方的示威者足够的空间发表他们的声音,同时保持对权威的监督。与《卫报》相比,英国的右翼小报则多数对示威者采取敌意态度,常以“无政府主义暴徒”概括之,倾向性十分明显。

(更多…)

奥巴马的魅力外交能走多远?

经济观察网

奥巴马完成了他作为美国总统的第一次外交旅行。此行的最大成功,是为今后美国的对外关系定下了一个乐观的基调。

奥巴马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与摇滚明星相比。他在伦敦的每一场记者招待会,每一次公开行动,都受到空前的关注,媒体不仅关心美国在G20峰会上的作为,也十分在意他的姿势语气,包括总统夫妇与英国女王的会面的场景。

Guardian 20090402

与此同时,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锋芒,也几乎盖过了奥巴马本人。她在伦敦北区一家女子中学出现时,其端庄优雅的风度和亲切坦率的态度,不仅让在座的学生们兴奋不已,同时也让记者们倾倒。她在简短的讲话中传达出的激励学生勤奋向上的信息,听来十分清新至诚,让英国舆论大为赞赏。

在G20峰会上,奥巴马不仅在调停各国分歧上初显风范,达成与德法之间的妥协,还参与斡旋中法之间在公布避税港“黑名单”的分歧。在会议期间,他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之间的双边会谈,相互产生良好印象,帮助了双边关系的改善。

在欧洲大陆,奥巴马同样受到明星般的欢迎。为赢得民意,他在欧洲议会所在地斯特拉斯堡选择了一座体育馆向德法两国的年轻人发布演讲和回答提问,让人想起去年竞选时期奥巴马的风采。

(更多…)

镜头无处不在的世界

有关G20伦敦峰会的漫画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政治漫画家Patrick Blower 4月1日在英格兰银行外的现场速写中的一幅。在这幅漫画中央,一个孤独的示威者手里举着石头,正在回头观望,在他面前,是站成一排穿着荧光外套的警察,在他身后,也是严阵以待的一群人马,每人手里都举着相机或摄影机。

示威成了媒体战,照片、视频、录音录像,似乎大部份人都在忙着记录,别忘了警察也在仔细地录像,还有无处不在的闭路电视。难怪这次示威活动唯一的重大事件,示威/旁观者 Ian Tomlinson 在示威现场死亡的原因,也是因为有了无数的镜头而出现突破。伦敦警方当时说他是心脏病发作,在现场昏厥不治,与警方行动无关,还有相关录像和旁观者作证。但是昨天《卫报》得到了现场一位担任投资基金经理的美国人拍到的视频,显示在他心脏病发作前10分钟时,一名警察曾从背后把他推倒在地。到了今天,制作 Channel 4 News 的 ITN 公司则从电视台摄影队拍摄的录像中,找到了同一时间、不同角度的画面,显示那名警察在推倒他之前,曾挥舞警棍击打他的腿部。因为这些证据的出现,现在已经由警察投诉委员会接管调查。

2009-04-08 Bob Quick

今天同时发生了另一起与警察有关的颇为戏剧化的事件。伦敦大都会警局副总警监(Assistant Commissioner),负责反恐的 Bob Quick 在去唐宁街10号汇报工作时,在门口被拍到手执一叠文件跨出车门的镜头。现在的数码摄影分辨率之高,很快就有人把照片放大又放大,发现那叠文件的第一页上竟然有警方准备采取反恐行动的机密信息。在有人开始向媒体兜售这张照片之时,警方在下午紧急联系各家媒体,要求它们不要发表这张照片。与此同时,警方不得不提前采取行动,在曼城和利物浦地区同时搜查多个地址,逮捕了至少12名嫌疑人,其中好几个是巴基斯坦留学生。警方大白天在利物浦的 John Moores 大学图书馆抓人的镜头,晚上就已经上了BBC的网站和电视新闻。

拿着机密文件走在街头被人拍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布朗政府内负责居屋的次长 Carolyn Flynn 在唐宁街门口被拍到手中拿着一份政府对英国居屋状况评测的内部文件。但是,这次即使是负责反恐的高级警官,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到处都有镜头的世界。

苏格兰的报纸

4月2日,正是G20伦敦峰会那天。我在爱丁堡买到的《泰晤士报》,虽然头版照片是奥巴马和俄国总统的照片,但头条却是前一天发生在阿伯丁外海的直升机坠海事件。在网上找到全国版《泰晤士报》的头版,头版头条都不相同。这是个有趣的反差,因此想谈谈苏格兰版的报纸。

2009-04-04 Times Scotland Edition2009-04-02 Times

苏格兰地区有独立标题的报纸有两份大报:爱丁堡出版《苏格兰人报》(Scotsman,2月份日销量5万份) 和格拉斯哥出版的《先驱报》(The Herald,6万份),和一份小报《每日邮报》(Daily Record,35万份)。(这里列出的 The Herald 和 Daily Record 的普遍译法,其实更确切的译法应该《信使报》和《每日记录报》)。

《太阳报》的苏格兰版《苏格兰太阳报》(Scottish Sun)在格拉斯哥出版,销量已经超过了《每日记录报》(37万份)。其实这份报纸上许多内容来自伦敦出版的《太阳报》。

其它一些全国性的报纸也有苏格兰版,都是采用在全国版报纸上稍加一些苏格兰地区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的方式。大报有《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的苏格兰版(Scotland Edition),小报则都在报纸标题前加个 Scottish,有《苏格兰每日邮报》(Scottish Daily Mail)、《苏格兰每日镜报》(Scottish Daily Mirror)、《苏格兰每日快报》(Scottish Daily Express)。

这三份真正以苏格兰为视点的本土报纸,读者基数本身就少,在各种全国性报纸的竞争下,日子非常难过,《信使报》去年已经发生过编辑部罢工事件。即使不是从感情出发,许多人也意识到,苏格兰需要有立足本土的报纸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但是在英国报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地方性报纸在挣扎求生,全国性报纸在艰难度日,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救苏格兰的报纸。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