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党领袖 David Cameron 的一个看似简单的宣布,最近在英国,激起一阵波澜,反应特别激烈的,是传统的保守党支持者;左派们则在一边看笑话。一些政治观察家们预测这将是Cameron的“第四条款时刻”(Clause 4 moment)--即他能否在保守党中树立权威的时刻。
Cameron 所宣布的,是保守党将不再坚持“一旦执政将兴建更多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的理念。这个决定为什么如此重要?
英国的 grammar school 是指公立中学中有权依据成绩选拔学生的中学(11-16岁),可以说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以下就用“重点中学”。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对学习成绩的测试,即“成绩选拔”(academic selection)。重点中学选拔的学生,一般是成绩最好的10-25%。全英国现在有164所重点中学。
重点中学所涉及的理念,是social mobility。在这个议题上,传统的保守党理念有两点,第一是重点中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有潜力的学生--不论家庭背景如何--得到适当的教育;第二是在有重点中学的地方,普通中学的成绩也会提高。与之对立的工党和自由民主党的理念,则认为不应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依据其成绩进行甄别选拔,而应该让所有背景的学生接受同等的教育,只有这样,来自背景较差家庭的学生才有机会提高。两种观点,保守党提倡的是“渴望与机遇”(aspiration and opportunity),工党自民党提倡的是“平等享有”(equal access),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理念更有利于让来自较差背景家庭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大成就,即提高全社会的“阶层升迁机遇”(即 social mobility,这里指的是 upward social mobility,目前的流行译法是“社会流动”--不能清晰地表达原意,所以我用了更接近原意的“阶层升迁机遇”)。
重点中学的毕业生将来成就好于普通中学,这一点无需辩论。关键的问题是,把中学分成重点/普通有利于所有学生。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可能把一个学生同时送到重点/普通中学做试验。而某个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或下降,又涉及太多因素,比如国家资源的投入(学校软硬件的好坏),整体生源的变化(如人口的流动或者地区富裕程度的变化)等等,很难简单归功于/归罪于是否设立了重点中学。
但是英国民众经过多年的辩论,还是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设立重点中学有利于“阶层升迁机遇”。在二战后工党执政的年代,工党把一批重点中学改造成“全面中学”--即没有学生选拔权,必须就近招生的中学。
然而家长们的选择是矛盾的,虽然大部份人声称支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但如果有机会送孩子去重点中学总是会心动。“所有中学都变成好学校”的理想状态,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种状况下,政客们明白,为争取大部份人的选票,只能采取折衷方案。所以坚持在初中进行“成绩选拔”的保守党自撒切尔执政以来从未设立新的重点中学,而反对设立重点中学的工党上台十年,也从未试图取消现有重点中学的“成绩选拔”权。双方采取了保持现状的方式。
这么看来Cameron的一番讲话无非是说出默认的事实,为什么会引起如比关注呢?以后再谈。
[…] 在我写重点中学之争(1)的时候,保守党党魁卡梅隆在党内的位置岌岌可危,当时的猜测是,保守党内部爆发的有关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的争论有可能成为一个迫使卡梅隆公开表态,发布他的政策纲领的时刻--即所谓的“第四条时刻”(Clause Four Moment)。但是半年过去,卡梅隆不仅躲过了“第四条时刻”,而且还在民意调查中摇摇领先。与之相反的是工党首相布朗,在经历了一帆风顺的三个月之后,忽然从天堂掉入地狱,四处受袭,阵脚打乱,不仅面临自己的“第四条时刻”,而且还可能出现致命的政治生涯“引爆点”(tipping point)。 […]
[…] 英国中学的学区(catchment area),是中产阶级家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否位于好学校的学区内,是有学龄孩子的中产阶级家庭买房时的关键考虑,因为不是每个中产阶级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私校费用,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送孩子上私校。Pagford的居民想把Fields划出去,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Fields的孩子们混,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