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英语》
上个星期我去都柏林参加了国际健康经济学协会的欧洲年会,会上看到一张用来展示研究成果的海报,主题是跨国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的验证。健康状况调查是一种很有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如果要做跨国比较研究,就得保证不同国家参与者看到的问卷内容必须一致,而且这种一致性必须十分精确,于是这里就需要有个验证过程,涉及一些语言学的方法。如果英语的问卷翻译成了德语或中文,然后需要验证,这很容易理解,但是这张海报的作者们研究的语言学验证,是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这三个国家进行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在英语国家,同样的单词或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地方,其意义已经开始出现分化。
英语目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语言,一般估计全世界有15-20亿人会说英语,其中至少一半以上人英语不是母语。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之间,却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英语标准。在中国学英语的,都知道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初学者可能只会察觉到发音的不同,渐渐就会发现更多的差别。其它说英语的国家,包括上面海报中提到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再加上美国、爱尔兰、新西兰、印度、新加坡、还有一些加勒比国家等等,都有自己特色的英语,从语音、单词和语法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独特性,有些变化程度已非常大。去年我曾在这里介绍过一本由华裔作家凯莉•杨(Kerry Young)创作、以华人在加勒比岛国牙买加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袍》(Pao),用的就是“牙买加英语”,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时态、没有单复数、没有主动被动句,读起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可以说,世界上每个说英语的地方,都在发展自己版本的英语。
最近在英国出版的一本新书《英语历史上的100个地方》(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100 Places),就是通过世界上的100个地方,讲述了英语的起源、发展、传播以及演变的过程。本主的两位作者分别是英国温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inchester)的教授比尔•卢卡斯(Bill Lucas)和克里斯托弗•马尔维(Christopher Mulvey),两人同时还是一个“英语项目”(The English Project)的发起人,致力推广对英语的研究。
英语是一种相当年轻的文字,目前最早的文字纪录是在公元475年,当时用的还是卢恩(Runes)字母。在公元6世纪,大批基督教僧侣来到英国,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记录当地人的语言,为了准确记录当地人的发音,他们还发明了新的字母,这就是古英语的起源。从11世纪开始,诺曼人占领了英国南部300年,英语中因此吸收了大量法语,然后变形融合,成为中古英语,可以说法语是对英语影响最大的语言。在16世纪,当现代英语逐渐成形的时候,在发音、单词和语法上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一时期也是英语开始向海外传播的开始,本书中的第27个地方詹姆斯敦(Jamestown)就是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定居点。200多年后的1828年,美国人韦伯斯特(Webster)出版了第一本美国英语字典,标志着美国英语有了自己的标准。在大英帝国鼎盛时期,地域辽阔、科技文化领先,于是英语中涌现了许多来自于新兴科技、体育、文艺方面的词汇。英语报刊对英语使用有相当的影响,它们一方面在用法上不断创新,一方面推广了标准用法,直到今天,《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的英语还被认为是最标准的英语。在英语发音上,20世纪上半叶的BBC为我们提供了标准的英国英语发音,即所谓的公认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1926年BBC甚至还出版过发音指南,告诉读者“田园生活”(idyll)和“南安普顿”(Southampton)等等该怎么发音。
当英语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时,英国的影响力却在渐渐缩小。现在BBC已不再推广公认发音,BBC新闻播音员基本上还是说标准的英国英语,但是在其他主持人身上,你常常可以听到各个地方的口音。然而作为一种语言,英语依然活力十足,本书的第94个地方是爱丁堡的尼科尔森大街(Nicholson Street),这里是JK•罗琳(JK Rowling)创作《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地方,这套小说在青少年中引发的阅读狂热,显示了英语旺盛的生命力。
在21世纪,英语面临的挑战来自东方,本书中的第99个地方是北京,在中国目前有超过2亿人会说英语,到了2050年,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会说英语呢,还是越来越多人会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的地位,至少在今后几十年还难以撼动,只是这种英语,已渐渐不再是“英国人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