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与革命有关的微笑》
巴黎卢浮宫的收藏中最著名的大概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了,对许多游客来说,来卢浮宫的首要目标就是瞻仰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不过在卢浮宫中,还收藏着另一幅油画,画中人物的“微笑”曾经同样引起轰动,甚至还是革命的前兆。
这是一幅法国18世纪著名女画家伊丽莎白—露易丝•维热勒布伦(Elisabeth-Louise Vigée Le Brun)的自画像,于1787年在巴黎一年一度的“沙龙展”展出。用现代的眼光看,这幅油画并无特别之处,画中维热勒布伦怀抱女儿,侧着头,向观者露出满意和恬静的微笑。然而这幅画刚刚展出之后即成为热议的话题,原因很简单,画中维热勒布伦在微笑时,露出了白色的牙齿,像她这样一位有地位的妇女面对公众“露齿而笑”,在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是一桩丑闻。
在《微笑革命》(The Smile Revolution)一书中,维热勒布伦的这幅自画像是18世纪巴黎“微笑革命”的里程碑。微笑也有历史,初一看不禁令人芜尔,但是本书作者柯林•琼斯(Colin Jones)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他是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对18世纪法国历史以及医学历史颇有研究。他认为18世纪法国对微笑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牙医技术的进展。“微笑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而法国大革命则反过来了打断了“微笑革命”。
他的研究素材主要是18世纪的法国文艺作品,包括小说绘画等等,他发现在18世纪上半叶,法国上流社会成员在公共场合或是宫廷露面时,脸上的表情都是一本正经的。原因之一是糖的丰富,在18世纪以前,糖是一种奢侈品,17世纪末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大量种植甘蔗制糖,再运回本土销售,让欧洲人的食糖量大大提高了,饮食结构的变化对当时的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小说《微缩屋工匠》中的故事发生在1686年的阿姆斯特丹,书中就提到吃糖在当时不仅是种奢侈,甚至还被视为罪恶行为。食糖量增加的后果之一是牙病增加、牙齿变坏,当然没有人愿意开口一笑露出一排蛀牙、或干脆没牙。不过当时法国上流社会拒微笑,更主要的原因是露齿而笑被视作是欠优雅没礼貌、不体面的下等人行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很讨厌在宫廷内露齿而笑,这位生活奢侈、衣着华丽的国王平时却总是板着脸,于是凡尔赛宫内,上上下下的臣子伺从们见人时个个必作一本正经状,最多只会尴尬地抿嘴一笑。
不过到了18世纪中期,法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改变。中产阶级在城市中兴起,形成了自己一套的价值观,社交规则和时尚标准,“露齿而笑”在新兴城市精英圈子内属于自然随意、亲切诚恳的表现。既然微笑已经被巴黎人接受,满口烂牙自然成了中产阶级的最大忧虑,于是出现了专门的牙医,从拔牙变成保护牙齿。当时的巴黎有着欧洲最好的牙医,牙刷也开始流行起来,露出洁白牙齿的微笑成了幸福生活的标志。
维热勒布伦的自画像并无惊世骇俗之处,因此引起的丑闻却预示着时代变革的到来。凡尔赛宫内的宫廷贵族不能理解巴黎人的微笑,就像他们无法理解当时法国日益加剧的阶级矛盾一样。就在维热勒布伦自画像展出两年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凡尔赛宫内的国王和贵族许多被送上了断头台,但是当革命变成恐怖统治后,巴黎人脸上的微笑也不复存在了。下一次的微笑革命,要到19世纪中才出现。当然微笑真正成为时尚,是在现代照相技术出现、广告业兴起之后。
很少见到对人类的一个表情的历史有过这么仔细的研究,翻看这本书,也能给你脸上带来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