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女作家、《小岛》(Small Island)一书的作者安德丽娅·利维(Andrea Levy)最近去世了。“英国作家”是她自己特别强调的身份。在BBC的一部纪录片中,她说道:“有人说我是一个加勒比作家。我不是,我是一个有加勒比文化传承的黑人英国作家。”粗略了解一下她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就会发现这不但概括了她的身份,而且还是她创作灵感的源泉。
(更多…)newlight 的 Blog
英国女作家、《小岛》(Small Island)一书的作者安德丽娅·利维(Andrea Levy)最近去世了。“英国作家”是她自己特别强调的身份。在BBC的一部纪录片中,她说道:“有人说我是一个加勒比作家。我不是,我是一个有加勒比文化传承的黑人英国作家。”粗略了解一下她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就会发现这不但概括了她的身份,而且还是她创作灵感的源泉。
(更多…)Hilda Matheson,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收藏,摄影Howard Coster
在之前一期中谈到的爱上安格尔西侯爵女儿的年轻画家瑞克斯·惠斯勒(Rex Whistler),是1930年代伦敦艺术界的活跃人物。在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引入一股自由开放之风,涌现出一批新兴艺术家,与热爱新鲜事物的贵族世家弟子们交往频密,常有放浪形骸的惊人之举,成为社交娱乐新闻中的宠儿,被称之为“年少光彩之辈”(bright young things),惠斯勒就是其中的一员。
前几天在读有关“年少光彩之辈”的文章时,看到一个名字:薇妲·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想起我在有关BBC历史的《新噪音》(This New Noise)一书中看到过这个名字。萨克维尔-韦斯特是一名贵族出身的作家、诗人、园艺家,不过我发现更有意思的是她的情人希尔达·马瑟森(Hilda Matheson)的故事,因为马瑟森不仅有多姿多彩的人生,还是一位广播事业的先驱。
书名:《21世纪社会阶层》(Social Class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迈克•萨维奇(Mike Savage)
出版社:鹈鹕鸟(Pelican,企鹅图书旗下分支)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最近在读Mike Savage的Social Class in the 21st Century。此书的材料来自2011年由BBC资助进行的Great British Class Survey,有16多万人参与问卷调查,目的是重新调查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层。Savage是LSE的社会学教授,参与了问卷的设计和数据分析。他们的团队在拿到GBCS的结果之后,又进行了一次传统的问卷调查,选择受访者反映英国的人口收入、地域分布等,然后还有单独的访谈。这部书就是他们的具体分析,写得真不错,刚才看Cultural Capital一章,很有见地。
《经济观察报·书评·BBC与英国政府的“战争”》
BBC在伦敦市中心的总部大楼叫“新传播大楼”(New Broadcasting House),这座U字形建筑的底部和左臂是当今流行的玻璃幕墙结构,它的右臂却是一座二十世纪初装饰派风格(Art Deco)大楼,浅色石墙线条简约,庄重却无压迫感。这座建于1930年代的楼房才是真正的“传播大楼”,从1932年起BBC就在这里制作播出广播节目。BBC总部是可以让公众参观的,如果参加BBC游览团,讲解员一定会带你到传播大楼大堂,那里有一座2米多高的雕塑“播种者”,一个裸着上身的强壮男子站在田野中,左手扶着腰间的袋子,右手伸入其中,眼睛看着远方,准备播撒种子。
Broadcast House 大堂中的“播种者”雕塑。
这座英国雕塑家埃里克•吉尔(Eric Gill)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在BBC总部大堂呢?原来“传播”(broadcast)一词过去就是“播种”的意思。播种时要将种子撒得远远的,日后才能获得丰收,这正符合BBC第一任总裁约翰•里斯(John Reith)对BBC使命的期待:借助电波,向更多的人们传播美德。在大堂墙上,你还能看到“祈祷洒下的种子能结出硕果”这样的句子。1922年BBC成立时,许多人还不太清楚“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中的“广播”到底意味着什么,倒是中文翻译将这个词的原意和新赋予的含义传神地联系了起来:这是一个向广大听众传播信息的工具。
里斯刚上任时,加上他自己BBC一共只有四名工作人员。今天BBC已有超过2万名员工,其中超过5千名是新闻工作者。BBC是英国最大的传播机构,全球知名品牌,英国“软实力”的体现之一。然而在90多年的历史上,BBC曾遭遇各种危险和挑战,争议与危机不断。今天BBC已是英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问一下他们对BBC的看法,则从拥护爱戴到厌恶仇恨都有。今年英国大选保守党上台,负责主持2017年BBC将宪章重修(charter review)的新任文化大臣本人却对BBC资金来源有预设立场,曾公开反对征收电视执照费。与此同时,BBC的经费在过去五年已实际下降16%,还必须面对来自卫星电视、网络、手机的新挑战。这个机构将走向何处,一切似乎都很不确定。
在这样的气氛中,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的新书《新噪音》(This New Nosie)出版了。希金斯是英国《卫报》艺术版的首席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她介绍说在2013年,主编艾伦•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让她暂停手上的工作,认真花功夫对BBC做一番全面的研究,然后为报纸写一系列长篇报道。当时的BBC士气十分低落,就在一年前,刚刚上任54天的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George Entwistle)因为BBC新闻专题节目在报道名人性骚扰案上的失误而辞职。新任总裁托尼•霍尔(Tony Hall)上任后不久,就不得不宣布中止拖延已久的BBC数字媒体项目(DMI),损失近1亿英镑。
《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国家与记忆》
25年前,一座分隔东西柏林的高墙倒下了。在阅读许多纪念柏林墙倒下的文章时,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德国电影系列《故土》(Heimat)。《故土》被称为德国“普通人的历史”,以莱茵地区农村一户人家及其后代为主角,共有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跨越了一战结束到二战战败之间的历史,第二个系列以1960年代的慕尼黑为背景,第三个系列的开头正是1989年柏林墙上的关卡被打开的那一个晚上,男主角走在街上,一个满眼泪花的陌生中年男人忽然和他拥抱了一下,走开时还在喃喃自语:“从没想到有生之年能看到今天”,那一晚分别多年的男女主角偶然相遇、决定重新走到一起,俩人一起见证了德国统一之后的社会经济变迁。
《故土》以柏林墙倒下作为第三系列的开始,因为那标志着一个“新”的德国的开始。如果说德国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之一,许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25年之前,当时的东西德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上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国家,统一后的德国,不仅经历了一场政治架构的重组、经济的整合,同时作为国家重建的一部分,德国人还必须再次构建一个可认同的国家身份,这一过程所依赖的,是德国人共同拥有的文化历史,也就是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记忆。
书名:《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作者:尼尔•麦克格雷戈尔(Neil MacGregor)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共同的“记忆”在构建国家身份中的关键意义,正是《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一书的主题。该书的作者是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雷戈尔(Neil MacGregor),这本来是他为BBC电台4台主持的一个系列广播节目,分30集,每集15分钟,选择一个事物作为德国国家记忆的象征,围绕这个事物讲述德国历史的某一个片断,以及这个片断对德国、德国人的意义。这个节目在今年下半年播出,同时在大英博物馆举行同名的专题展览,展出这个系列中提到的物品。
《经济观察报·坚守中立与独立》
几个星期前,在BBC星期日早晨的时事分析节目中,主持人安德鲁•马尔(Andrew Marr)正在采访苏格兰首席大臣、苏格兰民族党(SNP)领袖沙尔蒙德(Alex Salmond)。在这个直播环节中,马尔向沙尔蒙德提问说如果苏格兰独立,将如何解决苏格兰的欧盟成员国资格问题,在稍带火药味的对话中,马尔说道:“我得说(如果独立后的苏格兰被要求重新申请欧盟成员国资格的话),我觉得这会很困难。”沙尔蒙德当即插话:“等一下,这是你个人的观点,还是BBC的官方立场?”马尔答道:“都不是。我对此没有任何观点,BBC也没有任何立场。”
虽然马尔立刻澄清他的“会很困难”说法并非表达自己立场,而是在重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的观点,但在节目过后,SNP发言人依然公开批评BBC偏袒,并要求BBC澄清其在苏格兰独立公投中的立场。这场全民公决在今年9月举行,将决定苏格兰居民是否支持独立,SNP是目前苏格兰地区的执政党,苏格兰独立一贯的积极倡导者,也是这场全民公决的发起者。沙尔蒙德指责BBC在报道中偏袒反方立场,他的理由不仅仅是BBC作为媒体有很强的影响力,更是因为作为一家公共传播企业,BBC不仅要提供公共服务,还必须在报道中保持中立。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朋友与叛徒》
英国间谍机构MI6有时候会在报纸上做广告鼓励报名,每次的设计都颇有新意,让人争相议论传播。MI6有自己的网站,一眼看去和其它的政府网站没什么差别,在二十一世纪,连当间谍也平民化了。
过去可不是这样,记得在英国著名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小说中,曾经提到在牛津剑桥等大学里,有所谓的“星探”,即一些和MI6关系密切的人士,负责向MI6推荐合适的人选。有志当间谍的年轻人必须通过这些“星探”介绍,如果是自己找上门去,那连门都找不着——直到1994年,MI6的存在才被正式认可。
所以过去英国的间谍都来自一个狭小的社会阶层,有相似的背景:出身于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寄宿私校长大,在牛津或者剑桥上大学,在军队、外交部或是报社呆过。在过去,这些人是属于所谓“生来的统治阶层”,一切教育和练历,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统治者”。有这样背景的人,当然不可能出卖国家,是最可靠、最有能力的间谍。
《经济观察报·2013英国:文化创意出奇葩》
在经济持续不振的大环境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就显得格外突出。以下只是2013年英国文化事件中的一些例子。仅凭个人看法,未免挂一漏万。
出版
2013年小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被新西兰作家埃莉诺•卡顿(Eleanor Catton)的小说《星光》(The Luminaries)夺得,这位28岁的女作家因此成为布克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英国出版社格兰塔(Granta)当初选择这位没有名气、才写过一本小说、来自新西兰的作家,是相当有眼光和勇气的。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联合王国”的合与分》
前些天和一位英国朋友聊及苏格兰独立问题,今年9月份苏格兰将举行全民公决,确定是否独立。其间我们谈到英国公众人物中有许多是苏格兰人,从前首相布朗到BBC的著名主持到网球选手穆雷等等。她非常引以为自豪,因为她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苏格兰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虽然她更认同苏格兰,但是和其他许多生活在英格兰的苏格兰人一样,在全民公决中她没有投票权。
这位朋友的心态,很好地体现了英国在身份认同上的现状:“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等全国性的身份认同,远不及“英格兰”(England)、“苏格兰”(Scotland)、“威尔士”(Wales)和“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等地域身份认同来得强烈。我用了“等”字,是因为除了我们熟知的4个区域之外,还有对其它更小地域身份认同,比如英格兰西南角的康沃尔(Cornwall)、苏格兰东北外海的奥克尼(Orkney)和设德兰(Shetland)岛等。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2014年英国图书出版展望》
2013年10月份,前曼彻斯特联队主教练弗格森(Alex Ferguson)出版了《我的自传》(My Autobiography),出人意料的畅销,根据尼尔森图书统计(Nielsen BookScan),这本书在2013年在英国共售出近65万册,排名全年图书销售量首位,甚至超过了美国畅销小说作家丹•布朗(Dan Brown) 的小说《炼狱》(Inferno)。
不过尼尔森的这份统计数字,只计算了印刷版图书的销量。据另一家咨询公司的估计,英国的电子书出版增长迅速,已经达到英国图书出版总量的17%。然而电子书的销售却迟迟不能整合到图书出版统计中,最大的原因是亚马逊(Amazon)公司不肯公布从Kindle阅读器上下载的图书统计资料。Kindle占有下载图书量的79%,没有亚马逊的合作,电子书的下载排行就是个迷。